王偉科
摘 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強調: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地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知識水平引起認知上的差異,正因如此,歷史學家才會有不同的觀點,從而衍生出不同的歷史史觀。
關鍵詞:歷史學;嚴謹的科學;穿越時空的藝術;統一
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中講到:“第一歷史是真實的無法還原的歷史,第二歷史是人們從歷史文獻以及一些歷史古籍、文物中了解的歷史。第二歷史只可能接近第一歷史,但是不可能完全代表第一歷史,我們現在學的歷史全部是第二歷史。”第一歷史是歷史上客觀發生的事,而第二歷史是歷史學家對客觀事物的還原,人們在對第一歷史的還原和第二歷史藝術特點十足的研究學習中建立了歷史學。
一、歷史學是嚴謹的科學
歷史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它符合科學的一般要求,一是它研究的對象是歷史上的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二是歷史學的任務在于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強調: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這也就是說,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歷史學才真正成為研究事物規律性并依其規律描述真實歷史過程的實證科學。
馬克思主義認為舊唯物主義堅持的精神動力是最終原因的觀點,是在歷史觀里背叛了自己。指出黑格爾的錯誤是:不是在歷史本身中去尋找,而是把哲學的意識形態作為動力引入歷史觀。即用物質性是第一性的,意識是派生的來探索歷史。因此,在認識歷史事物時要以科學的態度去把握事物聯系的各種條件,從客觀實際出發,對真實的歷史文物、遺跡進行研究、論述。唯物史觀對歐洲新航路開辟的認識,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從經濟基礎入手。十四、十五世紀,歐洲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帶來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新興資產階級需要開辟更廣闊的市場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阻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路上貿易通道,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為代表的國家積極向外擴張,加上技術與理論的支持,最終促成了新航路的開辟。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歸功于經濟基礎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
歷史學就是一門在把握事物規律基礎上進行對歷史現實還原研究的具有辯證性、實踐性和嚴謹性的科學。
二、歷史學是穿越時空的藝術
歷史學的任務在于對歷史現實的敘述與再現學習,給復雜錯綜的現實事件賦予條理分明的秩序,然后盡可能流暢地把這些事件記錄下來,使聽眾和讀者有身臨其境、目擊其事的感覺。歷史學家對歷史事實的主觀認識又使得歷史學產生濃厚的藝術氣息。
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知識水平引起認知上的差異,正因如此,歷史學家才會有不同的觀點,從而衍生出不同的歷史史觀。在歷史學家的辯論中,歷史學實現了藝術的蛻變。我們經常聽到一個歷史學家對另一個歷史學家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殊不知這種不同意本身已經表明歷史學的藝術性,一百個歷史學家可以塑造出一百個不同的秦始皇,而秦始皇作為歷史實在,只有一個。正如胡適所言:“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边@一事實不僅證明歷史學是一門藝術,而且說明了主觀意識對歷史研究的深刻影響是產生不同史觀的根源。歷史學永遠不會固定在任何一種模式之中,它是一門藝術化的學問。人們對于新航路開辟帶來的影響的不同認識,其實就在于歷史學家們秉持不同史觀帶來理解的偏差。站在全球史觀的角度,史學家們強調新航路開辟對全球的影響,世界各大洲開始聯為一體,各民族由孤立存在到共同發展,這是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融合發端。世界市場逐漸形成,推動了世界文明演進。革命史觀強調的是新航路的開辟之路給亞非美洲人民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革命性的推翻了原有的奴隸制度,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唯物史觀則表示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傳播到世界各地,帶來了亞非美洲生產力的進步,促進了世界各地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了物質世界的發展。
歷史學就是一門對歷史現實進行描述再現的具有美學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藝術。
三、歷史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統一
綜上所述,歷史學是對歷史現實的科學嚴謹地研究、認識,亦是對歷史現實生動形象地再現講述。對歷史現實的研究、認識是基礎,對歷史現實的再現、講述是要求和結果,兩者相互依賴、互相補充,共同構成歷史學,實現歷史學博古通今、生動再現的意義。
四、結束語
在歷史學的研究中,我們要尊重歷史,從實際出發,把握各種條件,弄清事物之間的聯系。對于歷史學的講述,我們要在尊重歷史規律的基礎上,用活潑生動的語言和表現手法進行描繪,使枯燥無味的歷史現實生動地表現出來,調動人們的興趣,使人們真正在科學與藝術的統一中加深對歷史的認知和學習。
參考文獻:
[1]莊國雄,馬擁軍,孫承叔. 歷史哲學【M】,2005
[2]張書林.新航路開辟的影響【M】,2005
[3]劉卓紅.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M】,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