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 羅維 羅曉帆 張星鵬
摘 要:川甘青毗鄰藏區主要是指四川省阿壩州、甘孜州,甘肅省甘南州,青海省黃南州、果洛州等區域內的相關地區。隨著近年來“退牧還草”等環保措施不斷推行,當地農牧民難以延續以往農牧生活方式,勞動力多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成為大的趨勢,但當地人口以少數民族為主,其就業面臨諸多障礙,因而就當地農牧民與成都市農牧民的就業障礙展開對比研究,對于提升當地農牧民的生活水平、實現脫貧有著積極意義。
關鍵詞:川甘青毗鄰藏區;農牧民;就業障礙
一、樣本選擇
川甘青毗鄰藏區地廣人稀且交通不便,難以進行拉網式的梳理與研究,為此,課題組通過廣泛收集資料,對5州26縣進行比較分析后最終選取了阿壩州理縣作為本文研究對象,選擇的具體理由如下:
一是地理位置優越,理縣位于阿壩州東南,距離阿壩州州府馬爾康市約200公里,距離成都市約200公里,且與茂縣、黑水縣、紅原等縣毗鄰,處于阿壩州交通的黃金咽喉,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
二是社會經濟活躍,2017年理縣國民生產總值約為24億元,約占阿壩州國民生產總值的8%,居全州第5名,擁有私營企業441戶,個體工商戶2314戶,從業人員4022人,社會經濟活躍,人力市場活躍,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三是發展路徑代表性強,理縣一、二、三產業比例約為8:70:21,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第三產業比重較低但增速較快。這與當前川甘青毗鄰藏區其他縣市在農牧業發展與當時生態保護的平衡問題類似,通過研究希望能為破解這一問題找尋經驗。
四是農牧業發展成績顯著,雖然當地農牧業面臨環保政策的“擠出效應”,但自2014年起,理縣連續3年榮獲全省“三農”工作先進縣和農牧民增收先進縣,且理縣將電子商務與農業結合,當地農產品網銷指數居高原藏區第二、川藏高原地區第一,其農牧業發展中破除當地農牧民就業障礙的經驗或能夠為其他縣(市)提供借鑒與參考。
二、數據統計及分析
(一)成都市農牧民就業障礙
根據調查的數據顯示, 對于小微企業,尤其是規模人數在10人以內的企業,對于員工素質一般沒有要求,只要具備企業要求的技能和普通的溝通能力即可。但小規模企業又更加注重人和性,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農牧民選擇。此外,農牧民總體上在成都就業工資普遍偏低,學歷和工資分布不對等。數據顯示,企業對學歷要求小學和初中占樣本的47%,但是工資分布集中在3500元以下,高中和大專以上占比53%,但是3500以上占比僅15%。農牧民在生活習慣、溝通交流方式、福利要求、民族風俗等方面都會成為用人單位考慮聘用農牧民的考慮因素。當然,不同企業在各個因素方面的側重不同,但也解釋為什么企業雖然愿意錄用少數民族但占比非常小原因。
(二)藏區就業環境分析
截至2017年,阿壩州的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占比達47.9%,但抽樣調查顯示,當地企業對人力需求較為旺盛的以餐飲等服務類企業為主,這主要是由于阿壩州人文自然景觀較多,旅游業較為發達,故服務旅游業的企業較多。調查顯示:64%的企業用工需求為1-5人,28%的企業用工需求為6-10人,8%的企業用工需求為11-20人,總體用工規模較小;15%的企業平均工資為1500-2500,53%的企業平均工資為2500-3500之間,32%的企業工資在3500以上,整體薪資水平較低。
在就業范圍上,農牧民就業區域基本上與原來生活區域重疊,跨區域就業流動不明顯,沒有明顯形成聚集效應。在從業范圍上,主要依托當地旅游資源發展第三產業,從當地企業發展情況來看,人數在10人以內或者個體工商經營者,對于員工素質一般沒有要求,且這類企業多為當地農牧民設立;對于規模較大的企業,區域限制影響較小,用工多采用標準化的流程和方式,更加注重員工的技能和文化水平,員工的個人素質與其工資收入水平基本上成正相關關系,這也就導致總體上農牧民就業工資普遍偏低。藏區農牧民就業障礙主要體現:
1.農牧民與人力需求匹配度低
用人單位對職工的需求是多維度的,當地勞動力資源需求主要來自工業及旅游業,其對于年齡、語言、職業技能等都有著較高的要求。而當地農牧民普遍年齡偏大且存在一定的語言障礙,職業技能以農耕、畜牧為主,因而與當地人力需求的匹配度較低,難以找到適合的工作。
2.就業意愿低
在與當地農牧民的訪談中,課題組發現當地農牧民外出就業的意愿并不高,其原因在于一是當地農牧業近年來雖然處于收縮狀態,但農牧民仍擁有一定規模的產業,且當地的農牧產品價值較高,農牧民往往難以割舍。二是在于就業距離過遠,阿壩州幅員遼闊、地廣人稀,如理縣每平方公里僅有11人。而由于阿壩州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使得當地的工業聚集于當地的工業集中區,旅游業又散布于州內各地,大大增加了外出就業的交通距離,降低了當地農牧民的就業意愿。
3.就業信息閉塞
就業信息閉塞成為阻礙當地農牧民就業的另一大障礙,在訪談中,課題組發現當地就業信息發布渠道較為單一,主要通過朋友熟人介紹、街頭小廣告等方式,而當地農牧民接受信息的渠道同樣較為單一,這種信息不對稱進一步加劇了當地農牧民就業的障礙。
三、對策和建議
基于數據分析的結果,為解決農牧民就業障礙,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完善就業信息獲取渠道。農牧民獲取就業的信息對農牧民就業有重要影響。一方面應當擴大就業信息的發布渠道,發揮政府以及媒體的作用,設置專門的網站、報刊或廣播、電視等各種渠道發布就業招聘信息,改變農牧民單一的就業信息獲取渠道。另一方面,也應當增加農牧民主動獲取信息、解讀信息的能力,增加農牧民就業的選擇。
第二,加大對農牧民文化水平和技能的培訓。一是企業對員工的需求方面主要在于員工是否掌握一定的技能,這是尤為關鍵的因素。二是掌握普通話能夠增加農牧民的溝通能力,可以擴展就業的范圍。三是提高法律素養,在就業過程既能夠遵守誠信契約,也能夠善于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
第三,發展農牧區經濟。經濟發展是就業的基礎,大力發展農牧區經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農牧區的就業問題。
四、結語
農牧民就業問題,是川甘青毗鄰藏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解決農牧民的就業問題,應當充分結合農牧民生活區經濟發展狀況,因地制宜,以推動產業經濟發展降低未就業人員比例。同時不斷提高農牧民知識文化素養,在提高專業的技能的前提下自主就業。
參考文獻:
[1]蔡偉民,袁蘊,康杰.四川少數民族農民工就業障礙實證分析——以四川省普格縣為例[J].軟科學, 2014, 28(1):120-123.
[2]里昕.基于族際對比的少數民族農民工就業競爭能力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32(2):108-116.
[3]李俊霞,伏紹宏.少數民族農民工異地就業的文化適應研究——以四川涼山彝族為例[J]. 中華文化論壇, 2016(10):177-183.
作者簡介:
鄭丹(1993-),女,四川邛崍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碩士研究生;羅維(1994-),女,四川成都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碩士研究生;羅曉帆(1990-),女,四川成都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碩士研究生;張星鵬(1993-),男,四川綿陽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碩士研究生。
課題項目:本文受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學術新苗項目資助,是“川甘青毗鄰藏區農牧民就業障礙研究”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