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杰 魏婷
摘 要:高能耗、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在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也給自然環境帶來了環境污染,因此近年來氣候變暖的情況愈加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際上開始提倡低能耗、低排放、高產出的低碳生產方式,并且采用對碳交易進行計量報告的方式考核企業。碳會計就此誕生。本文從低碳經濟這一背景出發,探討在此環境下碳會計的發展,并針對我國碳會計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可持續發展對策,從而能夠構建一個合理高效、適合國情的碳會計體系。
關鍵詞:碳會計;低碳經濟;發展對策
一.碳會計發展現狀
針對碳會計的發展現狀,主要中理論和實踐兩個當面進行闡述。
首先在碳會計理論研究方面,早于1990年英國、丹麥、芬蘭、瑞典、德國等國就制定了碳稅標準,并且于此基礎上對于企業過度耗用能源物料規定了嚴格的管理條例,對違反規定的企業與經濟行為處以嚴苛的罰款或市場禁令。而我國在2016年才發布了《碳排放權試點有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并規定將碳排放權確認為新的資產項目。
其次在碳會計實踐實施方面,歐美發達國家碳會計發展較早,而我國碳會計發展相對落后。但在2016年,支付寶平臺正式上線“碳賬戶”,覆蓋4.5億用戶的它稱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個人碳賬戶平臺。“碳賬戶”用于度量人們日常活動的碳減排量。除了記錄人們的低碳綠色足跡,“碳賬戶”還將打造交易和共享平臺。而在企業中,反映企業環保概念的核算依據就是碳會計,螞蟻金服這一舉動無疑直接推動了我國碳會計實踐的發展。
綜合來看,在碳會計的理論和實踐方面我國都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但是隨著我國對碳排放和低碳經濟的重視,我國碳會計發展也在穩步前進。
二.我國碳會計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缺乏可供企業參考的準確的碳會計的實施標準,實務操作性差
我國碳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薄弱,直接導致了我國缺乏可供企業參考的準確的碳會計實施標準。對于我國而言,碳會計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框架體系,在企業實務操作中少有推廣。目前,在我國會計領域頒布的法律法規有《會計法》和《企業會計準則》,然而這兩部法律法規中,均未明確規定有關碳會計處理,導致碳會計在具體實務操作中無法可依。
(二)政府和社會配套實施和監督機制落后,缺乏有力的法律約束機制
新事物的發展必然要具備社會為其提供的相應的實施和監督機制。目前政府無法對企業碳會計處理方面進行相關的約束和監督;國家沒有扶持成立中介機構,為企業在低碳問題方面提供咨詢;也沒有專門機構對企業碳排放權等低碳問題可能帶來的風險進行評估;各團體組織和公眾因沒有相應的文件無法對企業的碳排放進行監督;企業內部也無法依照需要設置內部監督機構。
(三)企業生態意識薄弱,現有政策無法調動企業積極性
企業碳排放的成本較低,但碳會計在企業內實施成本高。當企業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利潤指標上,只要求企業利潤最大化時,企業必然不會選擇實施碳會計。此外,政府也缺少對企業實現節能減排的稅收或財政支持的政策,使得以追求利潤為最大化的企業沒有實現低碳經濟的動力。
(四)碳會計人才匱乏
受我國教育體制的影響,高校只注重會計和審計方面的人才培養,沒有培養這種需要有會計、生態、環境、資源等多個領域知識學科的復合型人才的意識。企業也不重視這類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因而沒有從市場需求倒逼人才供給源頭。碳會計的研究涉及的知識層面較廣,需要很強的學習能力。企業中的會計人員往往缺少這種專業技能,所以企業很難將碳會計運用到企業中。由此來看,專業人才的匱乏極大地制約了中國碳會計的發展。
(五)我國能源結構影響低碳經濟發展,同時影響碳會計實施進程
我國這種依賴煤炭、石油的高碳能源消耗結構,由于存在巨大的成本優勢受到企業的喜愛。然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這種以煤炭、石油為主的能源消耗結構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改造和升級的枷鎖。低碳經濟是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為特色的高效率的經濟發展方式,因此,當前以“高耗能”為主的消費結構與低碳經濟的“低耗能”格格不入,日益成為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個障礙。
三.發展碳會計的對策
(一)加強對碳會計的理論與實務研究,逐步建立碳會計規范標準
首先,提高我國碳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水平應當認真研究并借鑒國外先進理論思想和實踐經驗,結合我國特有的經濟市場環境,加強理論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傳統會計為指導,完善我國碳會計和實務體系。一方面從理論方面解決碳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披露,另一方面從實踐方面論證碳會計體系構建的可行性以及具體的實施方案,完成我國在國際減排上的目標,并且為我國建立碳會計規范標準奠定理論基礎。
(二)建立健全企業碳排放環保指標,構造碳排放監察體系
企業與生俱來的逐利性會直接導致其在沒有任何監督機制出臺的情況下,會直接選擇利益最大化的方法進行生產經營管理活動。國家應當給予碳會計處理一定的經濟、技術和政策支持,利用強有力的宏觀調控為碳會計處理的落地實施提供保障。其次,政府應當對企業碳會計處理方面進行政策法律法規方面的強有力的約束和監督。同時企業內部也應當依法設立相應的碳會計處理及自我監督機構。
(三)推動企業碳排放與企業IPO關聯,倡導低碳經濟發展
上市公司是一個市場中的領先者,是一個行業中最有經濟、技術、政策條件實行低碳經濟的部分。從推進監管碳排放的難度上來說,先從上市公司進行碳排放監管、碳會計推進難度要小于在所有企業范圍內進行。從推進企業實現低碳經濟模式的進程來說,從上市公司開始抓起,更符合我國目前企業數量眾多、行業分散、監管難、監管鏈條長的現狀。
(四)完善高校碳會計課程設置,搭建碳會計成長發展完整體系
在國家努力推動會計行業發展碳會計的同時,也應當注重碳會計人才培養。碳會計是會計學的一個新興分支,它集合了會計、生態、環境、資源等多領域的學科,涉及到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我國應當加大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碳會計人才交流,發展壯大我國碳會計人才隊伍;同時加強對碳會計的宣傳力度,使碳會計逐步被市場熟悉和接受。
(五)發展低碳科技,調整能源消耗結構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共識,中國作為全球能源消耗大國,有責任有義務履行碳減排目標。為此,中國經濟發展必須走低碳環保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將低碳節能觀念貫穿三次產業運行之中,在人們日常生活當中推行低碳消費理念,優化能源消耗結構,擺脫以煤炭、化石為碳基能源消費依賴,同時將綠色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發展戰略,保障和促進中國低碳技術質的飛躍。
四.結語
2018年10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韓國仁川發布的最新報告中警告世界的“1.5℃”仍然讓人心有余悸。低碳經濟是世界大勢所趨,更是我國迫在眉睫需要的發展模式,而碳會計在其中就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碳會計在低碳經濟中維持低碳經濟市場秩序和可持續發展中扮演著缺之不可的重要角色。筆者的這篇文章旨在為中國碳會計體系建成完善,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啟示和思路。
參考文獻:
[1]馮冰. (2016). 我國碳會計研究. 合作經濟與科技(2), 140-141.
[2]徐朝霞. (2013). 關于碳會計的思考. 財政監督(17),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