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化服務供給結構決定其服務的質量和有效性,相對于傳統的農戶,家庭農場是規模化相對較高的經營方式,其發展對農業社會化服務要求更高,主要問題是社會化服務的供給結構缺乏有效性,主要表現在,社會化服務結構的單一、層次較低;社會化服務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脫節;針對存在的問題,主要從政府、市場兩方入手,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關鍵詞: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問題;對策
一、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
1、社會化服務供給結構單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服務應面向的市場而不是政府,也就意味著服務是生產者需要的,而不是政府或專家認為生產者需要。同樣家庭農場主對服務的需求定位才是國家和政府應該及時提供的。從總體上分析,農業的社會化服務供給結構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產前社會化服務,如 良種、農藥、化肥等農用物資供給;產中社會化服務,如技術、植保防疫、保險方面的服務;產后社會化服務,如保鮮儲運、加工包裝、銷售等方面的服務。從當前社會化服務供給結構來看,其服務依舊停留在產前農用物資的供給上,產中和產后的社會化服務相對來說供給不夠、層次較低,服務內容主要表現在政府主導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部門的技術人才缺乏,在蟲災面前不能夠發揮有效的作用;家庭農場主職業培訓質量不高等方面的問題。對于傳統的農戶來說,其經營的規模相對較小,對產中和產后的社會化服務要求不高,但是家庭農場的規模化經營對于產中的技術蟲害防治服務,產后的加工銷售等方面的服務要求相對較高,農業社會化服務僅僅停留在物資方面,供給與需求脫節,顯然目前的社會中存在的服務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
2、基層社會化服務機制不健全
家庭農場得不到有效的社會化服務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基層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不完善。目前家庭農場所獲得的社會化服務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政府主導下農業社會化服務基層組織,以及由“市場主導型的龍頭企業和農業合作社、村集體等基層組織”①。但是發展至今,專門為家庭農場提供社會化服務的基層服務政府機構相對較少,作為官方的基層組織,原則上能夠為家庭農場提供相對科學的社會化服務,但是由于其服務范圍和內容的廣泛性,提供的服務對于家庭農村而言不具有針對性和特色性,因此,不能解決家庭農場的實際需要。其二,現有的社會化服務機構,缺乏資金支持,經營能力較弱;缺乏人才的支撐,內部管理不夠規范,因而在實際的運行中,依舊不能夠為家庭農場提供較為科學合理的服務。其三,從與家庭農場之間的利益關系分析,龍頭企業以營利為目的,與家庭農場之間存在直接的競爭關系,因此不可能與家庭農場共享市場和技術方面的信息,所以在家庭農場的社會化服務方面,龍頭企業不會發揮有效性的作用。總之在家庭農場的社會化服務方面,服務機構看似有,實則無,從而導致家庭農場實際獲得的社會化服務看似有,實則不具有實際的效用。
二、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存在問題的對策
“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分工分業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化解與協同小農生產方式與社會化大生產的尖銳沖突”②。家庭農場同樣作為農業分工分業的結果,其與社會化分工體系之間能否形成良好的互動和協調性,對于家庭農場而言至關重要。2014年以來,農業部就強調要“強化面向家庭農場的社會化服務”,同時要切實貫徹落實這種服務精神,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以政府為主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以政府為主體完善家庭農場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就是要明確政府在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中的職責,適度放權,即補給市場空缺。一是加大“政府政策、政務、科技、技術和市場信息的發布力度,利用政務、業務、專業類網站以及手機APP、12316、農技寶等網絡平臺的無縫對接”③。設立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的有效政府對接部門或組織,明確其分工,如基層農技推廣組織的職責范圍。二是將沒有加入合作社或者企業的家庭農場作為重要的扶持對象,提供農技農資推廣、市場營銷手段等方面的服務,使家庭農場切切實實的得到有效的服務。重點要發揮政府在家庭農場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作用,家庭農場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道路、農田水利排灌設施、糧食烘干等設施建設,政府要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補貼,減少家庭農場主的投資成本。三是加大監督和追蹤的力度。建設和完善家庭農場發展大數據系統和農產品追溯平臺建設,從而提升政府對家庭農場宏觀上的管理效能,為家庭農場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數據和實踐支撐;四是加大家庭農場發展所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讓種養實體能就近光纖入戶使用互聯網,滿足互聯網新技術對光纖寬帶的需求。引進專業人才、技術,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務的強度,為市場體制下社會化服務組織規劃參考性藍本。
2、以市場為主導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服務應是基于生產者需要而非政府主導或專家意愿”④。因此在提高家庭農場的社會化服務方面,要堅持以家庭農場的發展需要為導向,來完善體系的內容。一是要疏通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反饋通道,使政府相關部門與家庭農場主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了解一線工作者的真實所需,查漏補缺,明確其工作的重點,提高服務的有效性,完善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內容;二是支持家庭農場方面的科研工作,通過專家學者在基層的調研,對家庭農場發展的特點、困境及需求的分析,補充、創新服務內容,優化服務結構;三是支持新服務的先實驗后推行,支持有條件的家庭農場,參與新增加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試驗、推廣,為服務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實踐基礎。總之,就是通過生產者與政府、專家之間的良性互動,以生產者的需要為出發點,不斷的豐富完善家庭農場的社會化服務,提高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水平,實現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統一。
家庭農場及其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分工的產物,其發展必然要走向市場。在市場化競爭機制下,實現社會化服務各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主體的多元化、高層次供給,進而實現該領域供應新格局。家庭農場社會性服務主體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服務內容的多元化,主要表現在:多元化主體供給服務在分工條件下逐步特色化。在市場化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體系中,通過市場的調節,逐步形成社會化服務主體的分工,建設專業化程度高、有特色的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主體,著重構建中介服務組織體系。高層次供給主要表現在,“改變目前供給內容的單一性,加快向信息、營銷、資金、監管、創業等全要素服務領域拓展”⑤,也就意味著要更加注重服務的知識性和科技性。
參考文獻:
①劉向華.我國家庭農場發展的困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5(05),34.
②李春海.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框架及其運行機理[J].改革,2011(10),79—84.
③錢亮.對“互聯網+農業”應用的初探[J].四川畜牧獸醫,2015(05),12.
④張帥梁.家庭農場的法律屬性及市場準入問題[J].中州學刊,2013(04),62—66.
⑤高強,孔祥智.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演進軌跡與政策匹配:1978—2013[J].改革,2013(04),5—18.
作者簡介:
閆英麗(1989-06) 女 籍貫:河南鄭州,單位:西安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助教 研究生學歷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