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是人類生存之本,也是最有價值的自然資源之一。我國從整體上來講屬于水資源短缺國家,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更加尖銳。本文將對我國的水權及水權制度進行分析,發現我國水權制度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適當的建議,緩解和改善水資源問題。水權制度的完善與改革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以及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市場經濟需要完善水權、水市場制度,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滿足社會發展對水的需求。
關鍵詞:山西省;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
一、引言
為了有效地利用稀缺的水資源,和解決水事糾紛,各國都加強了對水權理論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情況實行了不同的水權法律制度。造成水權問題突出的主要原因在于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高速度發展,因而水權調整的目標就不僅僅是社會問題本身,建立水權制度的更重要的作用是通過市場機制促進水資源在全社會的優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從而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
二、水權制度概述
水權制度就是通過明晰水權,建立對水資源所有、使用、收益和處理的權利,形成一種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水資源權屬管理制度,這種制度就是水權制度。水權制度體系由水資源所有制度、水資源使用制度和水權轉讓制度組成。水資源所有制度主要實現國家對水資源的所有權。地方水權制度建設,主要是使用制度和轉讓制度建設。一般情況下,水權獲取必須由水行政主管部門頒發取水許可證并向國家交納水資源費。水權制度是劃分、界定、配置、實施、保護和調節水權,確認和處理各個水權主體的責、權、利關系的規則,是從法制、體系、機制等方面對水權進行規范和保障的一系列制度的總稱。
三、我國水權制度的現狀
我國當前的水權制度沿襲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計劃管理體制,即所有權上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管理上為政府行政計劃統一調控。從理論上講,中國水權制度屬一種公共水權制度,是整個經濟體制的一部分,它隨經濟體制的制度變遷而變革。水資源的使用權、經營權主體的多元化,造成我國水資源管理責、權、利界定的復雜性。尤其是在特定流域內,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間用水單位和管理單位的責權利界定不清,形成了“多龍治水”、效率低下、糾紛不斷的局面,而且導致水資源的浪費以及污染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水權交易制度也存在許多不足,大大損壞了國家作為所有者的權益,加劇了本來就存在的水資源供需矛盾。近些年來,中國的水權制度發生了一些變革,開始提供了水資源配置、管理、保護等方面制度安排。但總的看來,現行中國水權制度是一種計劃配置水資源的公共水權制度,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政府借助法律和其強大的權威對水資源的利用進行規劃、安排、實施,控制了水資源的供給與配置,使中國水權的發展進程特別慢,這成為了中國現行自然資源法中體現計劃經濟思路,特別是政府供應自然資源思路最為充分的制度安排。這種水權制度排斥了市場機制的靈活運用,也排斥了水資源的市場交易,降低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水權制度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四、我國水權制度存在的問題
1.水權主體不明,權利界定不清
水權交易中的水權,僅指狹義的水資源使用權。國家禁止水資源所有權的買賣,法律允許交易的只能是狹義上的水權即水資源使用權。水權的明晰界定是水資源權屬管理的根本。從法律上看,我國水資源的權屬界定足明確而清晰的,但這主要是從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出發,強調水資源的公有制,然而在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上,作為抽象主體的國家和集體是無法直接管理水資源的,即使由中央政府來集中管理必定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2.水權交易對第三方和環境的外部經濟性未考慮
水權交易的外部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水權交易對第三方利益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對環境的影響。水權交易對第三方的影響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上游出售水權對下游的水量和水質造成影響。第二,向水體排污從從而對后續使用者造成影響。第三,水權交易對地區經濟發展和就業間接造成影響。水權交易對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賣出”水權地區造成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第二,對輸水渠系兩岸環境造成影響。第三,對原有河道的不利影響。
五、完善我國水權制度的建議
(一)明晰水權職能
清晰的水權界定是水權交易的基礎。水資源產權明晰是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在明晰水權職能的過程中,要明確水權分配,轉讓及其他各環節管理運作體系和制度。明確用水定額和調整的規范,明確水權體系中的各項權能的權益、責任等等。
(二)考慮水權交易對第三方和環境的外部性的影響
針對水權交易的外部性問題,即對第三方及環境的外部經濟性的影響,應實施相應的政策。首先,對于跨流域水權要加以限制。其次,在水權交易中必須規定用水數量的同時注明水質參數。最后,在水權交易過程中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并加以控制和規范。政府實施政策時不僅要在水權交易過程中發揮應有的規制作用,還要加強對水資源市場化運作的宏觀調控。
六、結論
水權制度的完善與改革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以及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市場經濟需要完善水權、水市場制度,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滿足社會發展對水的需求。水權交易的出現既是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后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應建立科學的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明析水權職能,建立、健全水權轉讓、交易制度,構建水市場統一監督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韓錦棉.水權交易的第三方效應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2]李昌原.水權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謝永剛.水權制度與經濟績效[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37-39.
[4]李雪松.中國水資源制度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5]黃錫生.論水權的定義[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4.
[6]蔡文燦.水權制度再思考[J].北方環境.2004,(5):12-14.
作者簡介:
趙旭紅(1995—),女,山西臨汾人,山西財經大學2017屆環境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