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科星
摘 要:針對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貸款質量在短時間內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本文就將重點探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成因、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以及不良貸款化解策略。
關鍵詞: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成因;催收;管理
1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成因
1.1 宏觀經濟對不良貸款形成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始終保持高速增長。2016年以來,我國主動調整經濟增長結構,經濟增長進入換擋期,加之國際形勢不明朗,我國宏觀經濟下行明顯。商業銀行信貸經營具有明顯的順經濟周期性,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各行各業均較快增長,市場各經濟主體異常活躍,資金需求旺盛,商業銀行為了在此期間擴大市場份額,往往容易過度放貸,降低信貸準入門檻,一些風險較高的客戶也獲得了銀行的信貸支持,為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留下了隱患。當經濟進入下行區間,市場風險加劇,商業銀行業紛紛收緊信貸,不過由于前期市場上行區間投入的信貸難以短期內收回,積聚的信貸風險通常會在短期內爆發。
1.2 經濟結構調整加速了不良貸款的形成
在國家“去產能、去杠桿”的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很多落后、過剩產能被淘汰。我國商業銀行的存量信貸行業投向并不十分科學,信貸資源過于集中在幾個行業,且盲目崇拜“大項目、大企業”,導致信貸風險進一步集中。其實一些落后產能企業的經營早已出現問題,僅能勉強維持生存,銀行在之前的經營中為了不暴露信貸資產問題,通過各種方式遮掩,但在此輪供給側改革中,這類企業或強制關停,或重組合并,相對應的銀行信貸也爆發了大量不良。
1.3 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
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不過我國信用體系成熟程度還難以與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金融體系相適應。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社會公眾信用意識不強,提供虛假信息、財務造假、違約騙貸等現象頻頻發生;雖然現在對征信數據的采集得到進一步發展,但還主要集中在金融領域,因此難以對社會主體形成制約;另外一方面,我國法制體系建設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尤其在金融領域,一些造假違約行為違法成本比較低,尚不能對違法違規主體形成震懾作用。上述現象都為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環境。
1.4 政府行政干預對不良貸款的影響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在某些領域尤其是金融行業,政府對借貸主體的干預行為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由于我國獨特的國情以及體制特點,商業銀行的經營中始終伴隨著政府的影響,導致其不能夠完全按照自身的信貸偏好進行信貸資源投放,而是被動投向了一些國企,或者政府主導的項目,而這些項目中有很多并不符合國家以及商業銀行的信貸政策,既造成了信貸資源的浪費,又影響了商業銀行信貸結構、信貸質量。由于這類貸款單筆金額通常比較大,一旦爆發不良,對商業銀行信貸安全造成威脅也比較劇烈。
2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催收與管理
在現今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不良貸款率的高低不僅與銀行自身的經濟狀況息息相關,還與宏觀經濟對企業的影響程度有著重要的聯系。如若我國的經濟能盡快恢復較好較快增長的狀態,當局也能夠在適當、有效的范圍內進行宏觀政策的調控,那么勢必會改善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現狀。如若在此基礎上,銀行本身還能夠加強自身貸款的要求,提高借貸門檻,根據影響因子調節各因素指標,那么不良貸款率的降低也就指日可待了。下面對不良貸款管理的具體措施進行談論。
2.1 完善貸款企業結構制度
商業銀行作為特殊的金融企業,以存貸利差獲取收益是其主要的盈利方式。就不良貸款而言,現今商業銀行主要的貸款對象仍存在有較大的集中性,且大多存在于“兩高一剩”行業之中。隨著我國十八、十九大的召開,扶持綠色企業及三去一降一補的理念逐步進入了人們的意識,原“兩高一剩”行業難免會出現政策扶持上的缺陷,再加之全球環球經濟不景氣,導致了上述企業的經營狀況不斷下降乃至瀕臨破產;就流動資金而言,在現今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商業銀行所持有的現金儲量與之前相比難免會有所不足,對于所持有的有限資產,一旦過多的貸款于高污染企業,勢必會造成其所持有的有效利潤減少,影響銀行的經營業績。因而為處理上述狀況,商業銀行必須做到合理利用自身的現金流,在處理貸款業務時應當做到對象上的轉型,摒除高污染高能耗企業,轉而向業績較好或政府扶持的綠色型企業發展,使貸款結構不斷得以調整;對于已貸向企業的資金,商業銀行具體的處理措施,避免由于企業經營狀況不斷惡化而造成更大損失。
2.2 根據經濟發展調整貸款政策
對于上述回歸結果而言,企業景氣程度是商業銀行能否及時收回不良貸款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保證自身合理的實施金融政策,商業銀行應當根據社會的經濟周期不斷建立并完善自身的貸款制度。在經濟增速較快和企業景氣程度較高的時候,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勢必會明顯降低,同時這也會導致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的上升,對此商業銀行就可提前根據自身的分析結果合理調控撥備覆蓋率:一方面降低撥備覆蓋率,將資金投入其他的貸款以獲取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也要保證撥備覆蓋率能夠抵御信用風險;在經濟增長緩慢與不景氣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必然上升,這時應提高自身的撥備覆蓋率以降低貸款風險,但過高的撥備覆蓋率也會造成銀行準備金和利潤的大量損失,建立適應經濟發展趨勢的風險機制至關重要。
2.3 適度發展表外業務嘗試金融創新
為降低不良貸款的影響,商業銀行創新金融產品和發展表外業務,拓寬商業銀行利潤來源,完善產業結構。但隨著當局對表外業務和金融監管的程度日益變嚴,銀行的相應業務也受到了較大的制約。在此基礎上,銀行應當把握自身節奏,逐漸調整自身的資產結構,逐步擺脫金融去杠桿的壓力,使得表外業務能夠更好的發展。同時注意培養和引進專家型人才,重視科學技術的創新和引進,通過強化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能力,提高商業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從而達到降低不良貸款率的目的。
2.4 通過資產證券化化解不良貸款
相比于傳統方式,通過資產證券化化解不良貸款具有很多優勢,一方面,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主動性,提高了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周轉效率,有助于緩解其流動性;另一方面,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資產證券化也為資本市場提供更多可交易的產品,使得有投資意向的投資者有機會進入這個市場。經過兩年的發展,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證券化的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未來可能成為更多商業銀行化解不良貸款的選擇。
結束語
總而言之,商業銀行作為我國樞紐型的金融機構,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具有較為深遠的重要作用,但在經營問題中,也面臨著信用風險、操作風險、財務風險、流動性風險等諸多風險因素,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又為流動性風險,一旦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過高,資本無法應對非預期損失的資金,那就必將導致商業銀行的倒閉,由此帶來社會的不穩定。所以還是希望業內人士能多多的關注這類問題,在現今經濟下行與金融轉型的關鍵時期,為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提供較好的解決途徑。
參考文獻:
[1]萬燕霞.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金清收方式淺析[J].經貿實踐,2017(19):82.
[2]馬喜立.商業銀行以債轉股方式處置不良貸款的利弊分析[J].北方金融,2017(10):12-14.
[3]金昱.我國商業銀行貸款質量變動趨勢——基于主要上市銀行的分析[J].銀行家,2017(10):82-85+6.
[4]李允.ZZ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