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現今人們的娛樂活動內容也愈加豐富,新聞產業由于多媒體技術的介入也隨之發生改變,同時也引入諸多新型技術,為求媒體信息傳播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已成為新聞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故此本文將針對 “融合新聞”為新聞傳播帶來的變化;“融合新聞”所帶來的挑戰這二個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媒介融合前景;新聞傳播變革;“融合新聞”
1.引言
隨著網絡與數字技術在新聞傳播方面的深入應用,新聞傳播行業的整合重組與更新迭代已然躍升為業界的熱議話題。新聞傳播在此次變革中,從規則、到方式、到渠道、到流程都在逐一作出調整,以求突破傳統新聞傳播載體的邊界,以“融合新聞”深入應用全力推進新聞傳播的大變革,這同樣也是新聞傳播發展道路中的必然選擇。
2.“融合新聞”為新聞傳播帶來的變化
2.1新聞傳播媒介主體與新聞信源結構的變化
普通公民也因新媒介的出現而參與到新聞傳播之中,普通公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絡隨時隨地的發表新聞觀點。普通公民已經成為許多重大新聞的第一播報員,也許在記者趕往新聞現場的途中此新聞就已經被公諸于眾了。雖然專業媒介組織仍是新聞傳播的領軍者,但因互聯網所形成的非專業的公民傳播網絡也已經頗具規模,新媒體對大眾傳播面貌的改變也成為無法否定的事實,新聞傳播的主體特性即為傳播者與受眾一體化。另一方面,社會團體、政府機構及企業組織是在傳統大眾媒體壟斷新聞傳播網絡時代時,采集與發布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雖然當時也有熱線電話媒介與信件來訪的民間信息渠道,但這與類信源的采用率較低,信源數量也遠不能與機構組織相比。但如今,職業人員與社會公眾共享已成為新型的新聞傳播主體,普通民眾在信源結構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新聞媒介組織也愈發難以控制新聞傳播的相關內容。
2.2新聞媒介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變化
新聞媒體組織結構與工作流程的變化是“融合新聞”的發展前提。數字與科技技術在新媒體新聞傳播的運作遠遠繁雜于傳統媒體,對于傳播技術的要求也更高,不僅包含基本的傳統媒介技術,也要充分掌握當下盛行的互聯網媒介技術,以及對大量應運而生的與新聞傳播相關的網絡平臺的深入了解。因此新聞傳播的工作流程隨之也發生了一些便利性的改變,譬如傳統媒介對于新聞信息的傳播都是先圍繞新聞內容撰稿,再到排版,再到印刷,最后才出版,這一系統性的工作流程,必須需要大量人力及物力的投入。融合新聞則只需要對新聞內容進行陳述性編輯再在相應的新聞傳播平臺發布就完成了新聞傳播的工作,省去了傳統媒介工作流程中的很多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在增加新聞傳播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提升了新聞傳播的速度。
3.“融合新聞”所帶來的挑戰
3.1媒介機制與內部管理的挑戰
融合媒介是融合新聞的基礎,因此對于妨礙融合媒介順利發展的內部管理機制也必須要相應的做出改變,從而進一步實現媒介融合的跨媒體、跨地區發展。融合新聞在我國的發展,必須要考慮到不同機構組織跨地區、跨行業的問題,尤其是我國行業分割及行政區劃分的現實情況。因此,良好的媒介管理機制在此可以起到關鍵作用,可以對媒介融合的秩序加以規范。與此同時,由于單一的媒介形式是傳統新聞傳播業務的基礎,其技術手段的應用范圍也相對較窄,譬如聲音與圖像傳播在電視新聞的應用,文字與圖片傳播在報紙新聞的應用等。傳統的新聞傳播業務就是基于這種新聞采編流程與組織結構來開展當日的工作的,新聞傳播多是依據欄目架構與新聞滾動的內容來操作的?!叭诤闲侣劇钡某霈F,使固有的新聞傳播流程與限制得以突破,使新聞傳播在多種形式媒介與全方位技術結合運用的基礎上實現了整合,從而構建全新的“融合新聞”。采編管理也成為跨媒介的團隊合作,可以實現多種媒介新聞在生產過程中的整合重組。新聞的發布與加工也能在一次性所采集新聞的基礎上發展出多元化,新聞產品鏈也會在深度開發新聞信息資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新聞傳播也能在“融合新聞”的框架下,作出更具針對性、更精準、更多樣化的新聞產品。譬如在突發新聞報道中運用“融合新聞”的思路,那么趕至現場的就不能只是電視臺記者及報紙記者,而應該是一支團隊,一支新聞傳播組織中所有與之相關的專業記者團隊,那么文字報道、新聞圖片、新聞錄像、現場錄音等多媒體形式的新聞傳播方式都缺一不可。新聞載體與新聞采集是密不可分的,載體的使用不再是為滿足某個個體的需求,而是以優化新聞傳播的整體效果為最大依歸。就管理層面而言,這是一項系統性的網狀組織結構的管理工作,每個媒介都能在整體的新聞產品中找到自己最恰當的位置,而每套新聞產品的生產又都囊括了所有的媒介,發揮媒介定位差異性,也會使“融合新聞”的價值得以體現。
3.2職業新聞傳播工作者所要面臨的挑戰
“融合新聞”的實現,需要更多新型人才的參與,“融合新聞”對于人才所提出的要求,集中體現在高級管理人才與全能型記者編輯兩個方面。
“融合新聞”的管理人才與傳統媒體的管理者是有所不同的,譬如他必須高度掌握各類媒介的相關內容,對于技術發展為新聞傳播所帶來的可能性有所了解,熟知新技術在提升新聞內容方面的作用。因此“融合新聞”的高級管理人才,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管理素質,還要擅長策劃、了解新聞與技術。而這樣綜合性的管理人才是很難在高校中找到的,更多的是需要在新聞傳播行業的歷練與經歷,有多種媒介工作經驗的管理人才更適合培養成為“融合新聞”的高級管理人才。
對于技術全面掌握的全能型的技術人才,是“融合新聞”發展中的第二類人才。譬如團隊內的記者既能寫普通文字稿件,也能拍攝現場直播,也會網絡稿件的臨場發揮。新聞傳播相關行業是可以依據全能型新聞技術人才的標準對已有的新聞工作人才加以培養的,目前也有很多機構對此提出要求,譬如編輯記者需要對制作圖標及編輯視頻進行學習;文字記者對于攝影技術的培訓等,我國可以參考國外的相關先進經驗加以借鑒,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有效性。
3.3對于公民的媒介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
“融合新聞”也是普通公民借助互聯網媒介參與當前新聞傳播活動的一種具有共享思維的新聞實踐活動。這就需要海量且越來越多的區別于媒介組織的個人都加入新聞傳播的實際活動之中,因此新聞媒體需要搭建健全的公共交流平臺,使得新聞傳播實現參與意義上的公眾化。新聞職業從業人員與普通公民在此平臺上是平等的,新聞信息的良莠不齊、新聞觀點的針鋒相對、新聞內容的魚目混珠都是有可能會出現的。新聞傳播如何以更優質的媒介融合,提升新聞信息的價值,并以自律嚴格遵守社會規章制度,已成為全民參與新聞傳播的新課題。因此,提升公民的媒介素質,加強公民的媒介教育,建設相應的法律法規,也是新聞傳播變革的重要環節。應當將其作為包括新聞專業人員的全民普及教育內容,從學生入手,深化我國全民媒介素質提升的程度。
4.結語
“融合新聞”是基于媒介融合前景下的一次新型的新聞傳播變革,宏觀目前的發展態勢已經初具規模,傳統媒體也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取得了融合新聞的初步成果。我們應以此為基礎,對于融合新聞的發展與挑戰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與討論,以實現基于“融合新聞”的新聞傳播方式的科學性發展,從而全面加快我國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裴錦瑩.試論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J].西部廣播電視,2014,12(23):47-47
[2]喬然.媒介融合所引發的新聞傳播變革探討[J].新媒體研究,2016,2(8)
作者簡介:
姚美琪(1998-),女 ,漢族,黑龍江省安達市,現沈陽城市學院本科大四在讀生,播音主持方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