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軍 李始江
摘 要:人工智能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由達特茅斯學院舉辦的一次會議上,幾名計算機專家提出的概念。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了一股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軍事領域的應用必將對未來作戰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人工智能;未來作戰;暢想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經過三起兩落,現在處于第三個高潮期。第一個階段被稱作“推理期”。在此階段,計算機技術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計算機程序主要通過邏輯推理進行計算,人工智能專家設計了一些邏輯推理程序,根據輸入的條件進行推理。因此,人們甚至把人工智能等同于推理,即:推理就是智能;第二個階段被稱作“知識期”。這個時期的計算機技術有的很大的發展,在推理程序的底層,他們加入了知識庫,通過知識之間的關系形成了知識網絡,并通過推理運算把輸入的問題轉化成條件,并根據條件推理知識庫中的匹配知識,把這些知識綜合起來成為結果輸出。這種智能模式很快就推出了“專家系統”,用于利用現有的人類知識解決一些基礎的問題;第三個階段被稱作“學習期”。隨著計算機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數據”時代接踵而至,“云計算”也應運而生,對于海量的數據和超大規模的運算量,更加智能、更加精準的智能呼之欲出。谷歌通過數百萬張貓的照片,成功自主識別“貓”這一生物,AlphaGo打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有人監督學習的“弱人工智能”發展已經初顯成效。目前,“弱人工智能”正在向無人監督自主學習為代表的“強人工智能”發展。
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趨于白熱化。美國發布“第三次抵消戰略”,力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霸主地位,努力與其他國家拉開技術代差,繼續保持科技上的絕對優勢,各大強國也紛紛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加大資金投入、政策支持。我國也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相機頒布了一系列規劃和標準化文件,為我國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從眾多國內外的影視作品中,如《人工智能》、《超能查派》、《蟻人》和《流浪地球》等,人工智能技術之運用于軍事領域的科幻情節已經很多很具體。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并不是單一的技術發展,而是科技群的發展,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會催生全新的作戰形式。人工智能技術對于未來作戰形式的暢想即將展開:
態勢感知平戰一體,主動查找辨別。態勢感知是作戰的眼睛和耳朵,能夠收集掌握戰場的全方位的信息,為指揮員做出正確的決策提供依據。未來的態勢感知的感知主體不再是人,而是廉價智能的感知器,它能夠在戰斗發起前預置于可能作戰的區域,關機靜默,當戰斗即將發起時,通過指令隱蔽開機,并根據偵察指令和戰場環境,自主分配偵察任務,主動查找目標信息,多個傳感器對于一個偵察目標進行互相印證和辨別,最終只上報一個最終目標供偵察部門使用。
輔助決策跨媒體學習,優選決策方案。信息化時代的輔助決策系統大多類似于第二代人工智能產品,即“專家系統”,所提供的輔助決策建議完全局限于知識庫的輸入量和戰場環境因素以及人員、武器加權值的精確度,推理的結果與實際效果偏差較大。因此,很多指揮員最終的決策依據仍然依靠傳統的人工手段,對于指揮員經驗依賴性強。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系統在“大數據”、“云計算”的支持下,能夠對歷史戰例進行反復學習,對指揮員的經驗指揮進行學習,對現實作戰進行反復推理演練,同時也能對于書本知識和網絡知識進行學習,綜合多種媒體的學習經驗進行真偽驗證,最終將決策建議提供給指揮員參考,在作戰全過程進行學習糾正給與建議,作戰結束后,對于系統自身提供的建議進行復盤檢討,自我糾正再學習。這種跨媒體無監督自我學習和自我糾正機制會使得系統越來越成熟,經驗也來越豐富,成為指揮員可以信賴的助手。
指揮控制虛實空間平行交互,量子加密指令下達絕對安全。“平行宇宙”的科幻假說假設了在另一個一模一樣的宇宙里有一個一模一樣的你。在于虛擬現實技術發展飛速的今天,完全可以實現在虛擬世界有一個一模一樣的你,這個虛擬的你所具有的優點就是:可以隨時用數據表征你的狀態和你所處的世界。作戰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搭建起整個虛擬戰場以及一對一的虛擬兵力兵器。人工智能技術根據跨媒體自主學習,利用輔助決策系統進行自主虛擬演練,推導提出決策建議。指揮員根據決策建議進行實施可視化指揮,所下達的作戰命令指示均由量子加密通信技術進行絕密傳達。整個作戰進程均在指揮員的視野下進行,行進、突擊、保障等行動都可以提供可行性建議和預計時間。部隊作戰過程中,系統會根據指揮員命令精神,提供部隊、分隊數套具體的作戰決策建議,并對于建議的可行性均作出評估,并對于戰術的運用給與建議,實現上下聯動智能自主化指揮控制。
力量運用人機混合編組,動態自動調整。人工智能技術中的無人技術、群體技術和混合增強技術的發展可以出現機器士兵,蜂群、蟻群、魚群無人作戰集群和加裝外骨骼、機械臂和智能感覺系統的超級人機士兵。作戰力量的運用不再像傳統兵力兵器編編組,即以兵種編組,標配武器裝備,適時加強或者配屬,也不像傳統人和武器的結合形式,即人攜帶武器或者人駕駛武器,更不像在戰損后,收攏人員裝備統一調整。未來作戰中,無人集群可以獨立擔負作戰任務,甚至傳統的作戰力量無法到達的領域,能夠應對各種極端環境,并且成本低廉,戰損后能夠迅速補充。機器士兵和人類士兵混合編組,賦予人類士兵無法完成的作戰或者保障任務,能夠極大地提高戰斗力。人類士兵在正常體征時裝配增強裝置,能夠城倍提高單兵作戰能力,給傷殘士兵裝配所缺陷部位的外置裝置,能夠迅速恢復戰斗力,重返戰場。
兵力協同人主機僚,并行協作。戰爭是人類的戰爭,無論人工智能發展到任何時候,都不能傷害或者取代人類,這是人工智能研究發展的基本原則。無人集群和機器人士兵大量服役于軍隊后,人類士兵始終是主導地位,機器士兵要處于僚機的位置。人機混合編組后,協同方式不能按照傳統的按時間、任務和兵種協同等協同方式,而是以勝利為最終目標,在的人工智能指控系統的統一支持下,同時進行多種方式協同。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人類士兵作為班長,成員為機器士兵,同時有一個人工智能保障機器狗負責運送裝備物資,運送的裝備里就有很多無人機,用于偵察、打擊等任務。
火力打擊指定目標,全程自主實施。傳統的火力打擊方式每個環節都需要人工參與,整個流程耗時耗力,對于未來快節奏,高強度的作戰已經難以應對。人工智能技術在運用于火力打擊之后,周期會縮短,需要人工參與的工作會減少,最理想的情況就是賦予火力打擊任務后什么也“不用管”。也就是,作戰部隊在接到指揮員火力打擊任務后,人工智能系統會自動分析研究目標性質、數量、位置和可能的行進方式,同時根據我現有的武器裝備能力進行優化作戰方案,自主力量編組、自主賦予任務、自主分配彈藥、自主規劃機動路線、自主選擇打擊時機、自主射擊、自主評估而后基于毀傷效果再次射擊,完成任務后自主返回集結,人工智能系統生成火力打擊報告。
人工智能之運用于未來作戰,必將叩開智能化作戰的大門,一個全新的智能化時代將會作為信息化時代的高級階段閃亮在未來戰爭舞臺。
參考文獻:
[1](美)約翰·馬爾科夫.人工智能簡史[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2](美)彼得·W·辛格.人工智能走向戰場[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