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雪
摘 要:通過對鎮巴苗族歷史和現狀的調查,試圖探索出其民族文化保存的經驗。盡可能提出具有范式作用的促進移民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保護措施,解決已發現的矛盾沖突點,為鎮巴苗族及其他地區的移民少數民族傳承本民族文化提供借鑒。
關鍵詞:鎮巴;苗鄉;民族記憶;民族發展模式
一、記憶中的鎮巴苗族
鎮巴縣隸屬于陜西漢中,是目前已知的西北五省最大的苗族聚集地,也是全國最北端的苗鄉。地方志可參考的有清朝光緒年間修撰的《定遠廳志》(定遠廳即現鎮巴縣)。
在整理完現有資料后,我們基本可以得出初步結論:即鎮巴苗族并非本土自生的,而是在苗族第五次大遷徙背景下進行的移民;至于其來源地,應當如張濟民所言來自貴州遵義 ;至于遷徙原因,應當是躲避天災人禍而至漢中。
二、走進最北苗鄉——鎮巴
陜西鎮巴這支苗族遷入鎮巴縣城已有四五百年歷史,在當地漢文化的大環境之下,沒有被當地的文化和風俗完全同化,而是保存了一部分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當地苗民部分家庭中存在不吃牛肉的習俗,仍有苗民懂得苗語,能對苗族長輩的生活習俗侃侃而談。保留有部分節慶盛典,興辦篝火晚會、長桌宴席等。在婚禮節慶上,重視苗族傳統服飾首飾的穿戴。說明當地苗族對本民族文化仍有一定認同歸屬感。
2014年鎮巴縣青水鎮被國家民委正式命名為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后,鎮政府加強了對特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并編制了《青水鎮朱家嶺村少數民族聚集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工作方案》。由鎮政府主導,圍繞“環境優美鎮、民族特色鎮、富裕和諧鎮”的發展思路,極大提升了苗鄉旅游文化的品位,以苗鄉的亮麗名片來吸引外界的關注和向往。政府政策的利好使得青水鎮居民生存狀況極大改善。
政府在開展相關工作中也面臨著困境。政府開展以扶貧和經濟發展為主題的苗文化振興中,追求和保護的“苗文化”與當地繼承下來的本脈,獨具特色的鎮巴苗族文化存在一定差異性。政府所鼓勵發展的苗文化是一種對苗文化的傳統印象,積極推行引進貴州苗族的范式文化,以達到吸引游客、打響知名度的目的,在發展當地苗文化的基礎上試圖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而鎮巴苗族文化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因素面臨著艱難的繼承困境,面臨著縱向流傳的斷裂危險,漢化程度嚴重。想要僅靠當地苗民努力實現鎮巴苗族文化復興,探尋文化之根、追尋文化記憶絕非易事。這種現實的窘境需要我們深入思考。
通過對當地苗族歷史和現狀的調查,試圖探索出其民族文化保存的經驗。盡可能提出具有范式作用的促進移民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保護措施,解決已發現的矛盾沖突點,為鎮巴苗族及其他地區的移民少數民族傳承本民族文化提供借鑒。
三、鎮巴苗族對自身身份的認識及識別
(一)歷史上的身份認同
1.康雍乾時期
在康雍乾三朝,“改土歸流”政策的實行過程中苗人族群與滿漢族群發生了民族矛盾和反壓迫斗爭。清代苗族人民舉行過三次大起義。鎮巴苗的原支遵義苗可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躲避戰亂逃荒為由,六姓遷入陜西境內鎮巴縣。
由于物質條件所限,遷入的這只花苗雖然無法完全保留本來的族群特征,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苗族族群的特質特點的,如善于制弩,撐傘完婚,飾用五彩等可以看出鎮巴苗族剛遷入時保持著對于本族群文化身份的強烈認同。
2.清朝末期
隨著清朝末期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不斷惡化和激化,大規模的苗民起義再度爆發。鎮巴苗在堅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傳承苗族的文化特征的同時,由于官方上民族關系的緊張和民族歧視政策,不得不對自己的民族身份進行隱瞞,對族群的弱勢狀態進行保護,與當地的漢族人進行了空間和心理上的雙重隔離。他們的后續遷居地點可以看出,他們依舊選址偏僻,且與漢族人的來往不多。
3.民國時期
民國后期,鎮巴苗的六姓之中有兩姓絕戶,且其人口并沒有增加而是非常稀少,這一方面是族內通婚和聚居所致,一方面則是因為民國時期物質條件的匱乏和居住地的環境破壞。
由于生存條件的惡劣,在缺乏傳承人和傳承成本過高的情況下,本民族文化特征(苗繡、苗語等)的傳承就顯得十分艱難。這一時期鎮巴苗依舊在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環境下,努力求存,與漢族的融合并不理想,在故意隱瞞其族群深分的情況下,同時其族群認同依然存在。
4.解放戰爭及建國以來
建國以來,民族識別工作陸續開展,民族地區的調研,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建立都為少數民族的生存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保留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建國以來,鎮巴苗的數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戶數也不斷增加,鎮巴苗更多的走下山,與當地漢族有了經濟和文化上的往來,鎮巴苗族逐漸本土化,與當地的漢族人通婚,逐漸漢化。
綜上。四個時期,歷史上鎮巴苗族的身份認同由族群認同為主轉向社會認同為主。在建國以前,鎮巴苗的族群認同強烈,族群分化差別意識較強,民族情感體驗和信仰較強,自身的民族性和民族特征保持較好;建國后鎮巴苗族的族群認同向社會認同轉化,與當地的漢族通婚往來,在民族特征上逐漸漢化。民族身份得到承認,但民族的特征減弱。
(二)現代鎮巴苗族的身份認同
我們發現政府對于苗族有著特殊的分房的優惠政策,目的就是吸引還在山上的苗族下山。且當地政府和旅游局積極幫助苗戶脫貧和進行文化身份的重歸。
苗族居民的姓氏有劉、吳、馬、李、盧五姓,這與原來遷來的熊、陶、李、楊、吳、馬姓相當重合,至少有三姓重合,而多出來的劉姓和盧姓,則可以印證鎮巴苗族與當地漢族的通婚情況,能夠說明鎮巴苗族已經逐漸漢化。
苗族居民家庭普遍都是一戶四口,父母加上兩個小孩。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的“消失”則說明了苗族老人不肯下山,依然居住在原來的聚居地。
在鎮巴,苗族和漢族人的建筑單位呈現出雜居的特點,苗族會過漢族的中秋節,元宵節,而漢族也會參加苗族的篝火晚會和長桌宴席。
鎮巴苗族男性有外出務工的情況,而也有外地的苗族遷入鎮巴的情況。
四、政府相關政策探究
縣政府重視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及特色村寨建設工作,對鎮巴的獨特文化底蘊進行了開發保護。在積極構建苗族文化氛圍、引導發展苗文化,幫助苗民追尋歷史記憶、獲得本民族認同感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將調研地發現的成果匯總如下:
(一)積極承擔引導責任,制定一系列保護發展規劃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鎮生產生活條件
(三)發展建立苗族新村,擴建特色民居鼓勵居住
(四)挖掘傳承苗族文化,推動苗族歷史記憶復興
(五)發展苗鄉特色產業,帶動當地經濟升級發展
(六)持續加大資金投入,促進苗鄉經濟旅游建設
五、鎮巴縣苗鄉模式存在的問題
對于鎮巴縣的苗族模式我們發現以下三點問題:
一、苗文化已經成為鎮巴縣的主打文化之一。鎮巴縣的建筑、市容(中都融入了苗文化元素,并在對外旅游宣傳中進行著重強調,尤其在鎮巴縣青水鎮的旅游產業中有所體現。
二、苗民的“記憶困境”和苗文化“本脈流失”的現狀。青水鎮的苗民大部分漢化嚴重,遷到此地的苗民要回想起屬于自己的文化記憶已十分困難,原本的本脈文化已經失傳。鎮巴苗民所展現的苗文化,是游客、政府期望中的苗文化,是貴州苗族的復制模式,而不是他們自己獨具地域特色和發展融合的苗文化。
三、政府的文化搶救具有經濟和民生上的考慮,主要針對族群的生存問題,而輕于其文化上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