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 趙啟蘭

[摘 要]現代供應鏈體系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適應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的大勢,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現代供應鏈體系由供應鏈戰略、供應鏈服務、供應鏈管理、供應鏈創新和供應鏈減排五大要素構成。其中,供應鏈服務是支撐、供應鏈管理是關鍵、供應鏈創新是重點、供應鏈減排是約束,以上四項共同服務于供應鏈戰略這個核心。結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主要包括發展動力、發展結構以及發展效率三個維度。現代供應鏈體系的核心價值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其通過供應鏈體系要素的配置與輸出作用于產業融合發展、共享經濟、綠色經濟、創新驅動發展以及營商環境改善等方面,進而優化發展動力、發展結構以及發展效率,最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現代供應鏈體系;經濟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供應鏈戰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應鏈創新
[中圖分類號]F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19)08-0015-06
一、引 言
2017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將供應鏈創新與應用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要實現供應鏈與物聯網、互聯網的高度融合,形成智慧供應鏈,促進我國經濟降本增效[1]。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發力點、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降本增效、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在現代供應鏈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現代供應鏈體系的構建可以激發我國經濟新動能的孕育,推動我國經濟煥發新的活力。21世紀的競爭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強則國家強,供應鏈強則經濟質量強,產業發展也更具競爭力。相關研究表明,當一國經濟增速處于減緩時期,其經濟發展更依賴于經濟質量的提高[2],而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速放緩時期,迫切需要通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及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來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現代供應鏈體系的構建以及現代供應鏈戰略的實施適應了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變趨勢,對于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至關重要,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進而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而現代供應鏈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發展效率變革的重要途徑,也是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供應鏈的資源整合能力、流程優化能力、產業協同能力、風險共擔機制等已成為企業、行業、產業乃至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的核心競爭優勢。供應鏈的重要性已被許多國家和地區認識并已成為地區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乃至國家戰略。2012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發了《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將“全球供應鏈”列為“國家安全戰略”,除此之外,德國、日本等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全球供應鏈戰略[3]。由此可見,當下的全球經濟儼然已進入供應鏈時代,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是我國重要的全球供應鏈戰略,對于構建全球經濟命運共同體,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供應鏈正在改變中國,全球供應鏈正在改變世界,我國供應鏈專家丁俊發(2016)指出,供應鏈作為一種組織方式,將是今后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其與互聯網一樣,是中國經濟騰飛的兩個翅膀[3]。而在互聯網發展方面,由于C端流量即將觸頂,但B端流量仍有待挖掘,具有巨大空間,因此目前我國正處于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的階段,迫切需要上下游一體化的供應鏈管理和供應鏈服務的支撐,即需從消費互聯網中人與物的連接過渡為產業互聯網中物與物的連接,涉及到從前端的生產、中間的流通,再到末端的消費以及信息流、商流、物流、資金流和服務流的全面打通,其核心在于現代供應鏈體系的構建與升級。與傳統生產組織方式相比,供應鏈就是一種現代生產組織方式,其不僅考慮通過下游的需求驅動來促進經濟發展,也更加關注如何通過上游供給側質量的提高和效率的改善來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科學揭示現代供應鏈體系對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明晰基于現代供應鏈體系視域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更好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向好發展,本文站在現代供應鏈體系視域下,系統深入研究現代供應鏈體系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研究成果的實施有利于加快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步伐,更好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二、相關文獻綜述
與本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主要包含兩部分,一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文獻;二是供應鏈與經濟發展關系方面的文獻,本文主要圍繞這兩個方面進行文獻回顧與評述。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決定了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4],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征[5],而如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引起了學者們的持續關注,師博(2018)認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是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可通過現代化動力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供給體系和現代化制度體系四個維度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鈔小靜等(2018)指出,經濟高質量發展可結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圍繞發展動力、發展效率和發展結構三個方面發力。除此之外,也有學者圍繞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因素方面給出了答案,如杜愛國(2018)站在制度邏輯視角指出制度優勢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應在制度方面尋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Frolov等(2015)[6]研究認為人均發展指數與生產率增長率是影響經濟增長質量的關鍵因素。還有學者指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處理好若干關系,如安淑新(2018)研究認為供給和需求、政府和市場、投入和產出、公平和效率以及國內和國外五大關系將直接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潛力。也有學者系統研究了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如陳詩一等(2018)[7]采用勞動生產率指標來衡量經濟發展質量;魏敏等(2018)[8]構建了由經濟結構優化、市場機制完善、區域協調共享、生態文明建設等十個方面的評價指標體系來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綜上可得,學者們站在不同視角給出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藥方,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作為國家戰略的現代供應鏈體系,其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存在很強的邏輯關系,站在現代供應鏈體系角度深入研究經濟高質量發展機理無疑是一個全新的視角,研究結論對于深刻認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及路徑具有重要價值。
(二)供應鏈與經濟發展關系方面
在供應鏈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方面,大部分學者著眼于綠色供應鏈與低碳經濟、循環經濟之間關系的研究,如趙忠偉等(2009)指出在循環經濟導向下,供應鏈管理的內容應逐步擴充和完善,從而更好適應和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冷志杰等(2012)[9]研究了基于糧食供應鏈為載體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組織模式,提出通過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的創新可以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研究結論;肖序等(2017)、Giarinakis等(2012)等學者站在企業供應鏈的角度研究認為企業通過可持續的供應鏈管理實踐可不斷提升企業循環經濟的能力。為了更好促進經濟發展,尤其是實體經濟的發展,部分學者深入研究了供應鏈對促進實體經濟的作用,如何瓊雋(2008)研究認為供應鏈可作為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生產形態,通過供應鏈的網絡化運營管理可提高一國實體經濟的整體競爭力;楊斌等(2017)站在供應鏈金融角度指出供應鏈金融可有效推動供應鏈創新和應用,更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綜合以上文獻研究成果可得,國內外學者針對供應鏈可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命題已形成共識,但均是基于不同的維度,如綠色供應鏈、企業供應鏈、供應鏈金融等視角研究了供應鏈促進經濟發展的問題,而鮮有涉及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問題,且缺乏站在一個更宏觀的視域下,即現代供應鏈體系下來整體把握和解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
結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文站在現代供應鏈體系視域下,深入闡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準確把握現代供應鏈體系的構成要素及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深度揭示現代供應鏈體系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和作用,為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遵循和實踐指導。
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概念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被首次提出,如何科學界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的概念是經濟增長質量,經濟增長質量是從“增長”的角度來反映經濟質量,而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從“發展”的角度來衡量經濟質量,顯而易見,“發展”一詞的內涵較“增長”一詞更加豐富,更具前瞻性和長遠性,其本身就包含了增長的含義,且范圍也更加寬泛,不僅涵蓋了經濟因素,而且還包括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等[10]。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指能夠更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真實需要的經濟發展方式、結構和動力狀態[11],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十分豐富,不僅包括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過程,還包括高質量的經濟發展結果;不僅包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當前能力,還包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潛力(魏敏等,2018)。結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本文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主要包括發展動力、發展結構以及發展效率三個維度,通過轉變發展動力、優化發展結構、提升發展效率等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
四、基于現代供應鏈體系視域下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機理
(一)現代供應鏈體系
國內外學者對現代供應鏈體系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微觀視角,著眼于供應鏈的功能、供應鏈的構成要素以及供應鏈的網絡結構等方面,如杜永紅(2015)站在行業視角下,圍繞供應鏈的功能分析了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構成;文華(2016)基于供應鏈構成要素視角分析了供應鏈體系優化的切入點;趙曉飛(2012)圍繞供應鏈的結構研究了供應鏈體系的構建,認為主要包括渠道體系、服務體系、質量安全體系和組織體系等;而Zahran等(2017)站在企業角度指出供應鏈體系就是企業所處的整個供應鏈,一般由三個以上的節點企業構成。以上研究均基于企業、行業等微觀視角研究供應鏈體系的構成及優化等問題。
本文站在宏觀經濟視角下,系統分析現代供應鏈體系的構成。現代供應鏈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供應鏈戰略、供應鏈服務、供應鏈管理、供應鏈創新、供應鏈減排五大要素,如圖1所示。其中供應鏈戰略是核心、供應鏈服務是支撐、供應鏈管理是關鍵、供應鏈創新是重點、供應鏈減排是約束。現代供應鏈體系的五大構成要素之間具有緊密的邏輯關系,供應鏈服務支撐供應鏈管理,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和運營實踐為供應鏈創新提供了素材,而供應鏈創新又會進一步優化供應鏈管理能力和水平,供應鏈管理績效的改善又會對供應鏈服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同時,供應鏈的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可更好實現供應鏈減排目標,而供應鏈減排的約束反過來會倒逼供應鏈持續創新和供應鏈服務質量的提升。供應鏈服務、供應鏈管理、供應鏈創新和供應鏈減排均需圍繞供應鏈戰略來構建和實施,由此形成了一個以供應鏈戰略為核心的環環相扣的現代供應鏈體系結構。
1.供應鏈戰略
供應鏈需要為多方創造價值,例如客戶、股東、員工、整個經濟社會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等,站在微觀角度來講,供應鏈的首要戰略是為客戶創造價值,并以此為基礎來實現整個供應鏈的服務、體驗、成本和效率的均衡統一,最終實現整個供應鏈價值最大化;站在宏觀角度來講,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供應鏈體系,其供應鏈戰略就是實現整個供應鏈體系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進而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微觀角度的供應鏈戰略與宏觀角度的供應鏈戰略并不沖突,微觀角度的供應鏈戰略是實現宏觀角度供應鏈戰略的基礎,而宏觀角度供應鏈戰略的實現更有利于為微觀角度供應鏈戰略的實施提供良好的商業環境與發展土壤。
2.供應鏈服務
供應鏈服務是圍繞供應鏈上下游而形成的一體化服務,主要包括物流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物流金融/供應鏈金融服務)、品牌開發服務、資本運營服務、營銷服務、商務服務以及綜合政務服務等。供應鏈服務通過能力、資源、模式、信息等服務要素的輸出為供應鏈及合作伙伴賦能,是確保供應鏈形成并持續運營的重要基礎,可為整個供應鏈的高效運營和管理提供重要支撐。供應鏈服務作為一種無形的營商環境,對于招商引資、引入優勢產業、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供應鏈組織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供應鏈服務作為一種基礎設施,是供應鏈運營和管理的基石,對于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供應鏈服務與供應鏈管理是相伴而生的,Steffen等(2014)基于服務主導邏輯理論研究了供應鏈服務的類型,并圍繞服務提供方和客戶視角提出了管理策略[12]。供應鏈服務的目標是為整個供應鏈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確保供應鏈這種組織模式的順暢運行。供應鏈服務通過支撐供應鏈的組織模式,進而改變中國的產業體系,其通過一體化的供應鏈服務輸出來優化整個產業鏈,提高產業的競爭優勢和全要素生產率,進而實現供應鏈的戰略目標。
3.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涵蓋的內容較廣泛,涉及供應鏈運營、組織結構設計、流程優化、資源整合、模式構建、協同機制設計、風險管控、績效評價等方面。
通過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可以優化企業的組織結構,使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充分整合內外部資源,提高其經營的靈活性以及對外部市場反應的靈敏性;可以使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降低經營風險、實現高效融資和專業化運營;也可以使參與供應鏈的金融機構基于供應鏈的真實業務交易背景來更好地管控金融風險,實現金融資源與產業資源的高度整合,進而發揮產業效益與金融效益的乘數效應[13];除此之外,還可使參與供應鏈的所有組織實現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運營管理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4.供應鏈創新
供應鏈創新是實現供應鏈長遠發展的不竭動力,通過供應鏈創新可持續構建競爭壁壘,增強供應鏈的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的社會經濟效益。
供應鏈創新主要包括技術創新(如區塊鏈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等)、模式創新(如商業模式、平臺模式、服務模式等)和機制創新(如協同機制、利益分配機制、風險共擔機制等)三個方面。推進供應鏈創新發展,有利于加速產業間的融合、建立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共贏的協同發展機制,實現供應鏈模式優化,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能力。
5.供應鏈減排
2017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綠色供應鏈。供應鏈減排是實現綠色供應鏈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供應鏈生態效益的重要途徑,主要包括綠色制造、綠色流通、綠色消費以及回收和再制造四個方面。
短期來看,供應鏈減排將會對供應鏈運營管理形成強約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供應鏈的快速發展;但長期來看,供應鏈減排將極大激發整個供應鏈的創新能力,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和一體化供應鏈服務的質量,進而增強整個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實現供應鏈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互補協調。
(二)現代供應鏈體系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
現代供應鏈體系所包含的要素通過作用于產業融合發展、共享經濟、綠色經濟、創新驅動發展以及營商環境改善等方面來間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如圖2所示。現代供應鏈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服務的核心對象就是實體經濟,其核心價值就是通過現代供應鏈體系組成要素的配置與輸出來實現實體經濟的騰飛,進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1.供應鏈戰略對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及作用
供應鏈戰略是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供給側一定是產品和服務的綜合供給,而供應鏈不僅提供產品,也提供服務以及產品與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其不僅涉及到制造業領域,也涉及到服務業領域;不僅能夠解決因需求端的消費升級而引發的消費者對客戶服務、購物體驗和綠色消費的要求等新問題,也能夠著眼于供給側解決供給端的質量、效率和綠色制造、綠色流通以及回收再造等問題;不僅能夠解決企業的物資、財力、信息等資源約束問題,也能夠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政務、商務等一體化服務,進而為產業鏈的延伸和價值增值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和肥沃的土壤。
因此供應鏈戰略的構建和實施可形成產業融合發展、營商環境改善和經濟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動力、發展結構和發展效率的優化,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均衡,從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2.供應鏈服務對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及作用
供應鏈服務對于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現代經濟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近幾年我國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穩步提高,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增強,支撐供應鏈管理和運營的供應鏈服務本身屬于第三產業,可以將其很好地融入整個供應鏈的運營管理當中,實現產品、服務、信息等各項要素的有機融合。
高質量的精準供應鏈服務可更好支撐供應鏈的組織模式,為供應鏈管理營造良好的商業環境,促進要素分配的進一步優化,使供應鏈節點企業的核心業務能力不斷增強,從而可深度挖掘產業環節中隱藏的利潤。除此之外,供應鏈服務可引導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并逐步完善產業供應鏈體系[14],進而不斷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優勢和經濟發展效率,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一體化的供應鏈服務可不斷激發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可為企業、行業、城市乃至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進而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3.供應鏈管理對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及作用
供應鏈管理是實現產業融合發展、資源高效整合與共享的組織模式,本身屬于一種模式創新。供應鏈管理可實現供應鏈上、中、下游之間的高度協同和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協調發展,使產業組織形態更加扁平,大大提高了供應鏈協同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除此之外,供應鏈管理使供給體系能夠隨著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調整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匹配;與此同時,供應鏈管理也可實現組織內外部資源的高度共享和流程優化,是實現共享經濟的重要組織形式和重要依托。未來供應鏈管理將圍繞全鏈路、全渠道和全品類三個維度朝著智能化、數字化、柔性化、扁平化和共享化的方向發展,并將逐步與“互聯網+”相結合形成智慧供應鏈,在更高水平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除此之外,近幾年新零售的興起有力促進了我國消費結構升級,使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增強,而新零售的實現有賴于供應鏈管理的支撐。高效的扁平化供應鏈管理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融合發展,適應了消費者需求結構升級的趨勢,對于優化經濟發展結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進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4.供應鏈創新對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及作用
供應鏈創新是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已經成為優化我國產業組織方式、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我國企業、產業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通過供應鏈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機制創新可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提高經濟發展效率,進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國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正經歷從產業供應鏈到平臺供應鏈再到供應鏈平臺生態系統的演進階段,通過供應鏈管理模式的不斷創新以及技術的升級與迭代等可加快商業模式的演化進程,促進供應鏈的智能化、共享化和生態化,實現共享經濟的發展目標;同時,供應鏈的技術創新,如綠色包裝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等的創新和應用可實現綠色經濟的發展目標,從而更好優化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而通過供應鏈的機制創新可更好實現供應鏈的協同和可持續發展,從而增強經濟發展潛力和韌勁,最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5.供應鏈減排對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及作用
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助于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安淑新,2018),而供應鏈減排是改善生態環境、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將顯著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供應鏈減排是構建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現代供應鏈體系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我國資源、環境、生態與經濟社會之間包容互進、協調發展和長遠共存的重要渠道和可行路徑,需圍繞供應鏈運營與管理實際形成全鏈路、全渠道、全場景和全環節的綠色化。因此,供應鏈減排可節約資源、降低能耗、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同時供應鏈減排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約束機制,進而倒逼共享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質量、效率和結構的調整變革。
現代供應鏈體系的五大構成要素均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正向影響,均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而通過不同要素之間的組合配置與優化更有利于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五、總 結
現代供應鏈體系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現代供應鏈體系主要包括供應鏈戰略、供應鏈服務、供應鏈管理、供應鏈創新和供應鏈減排五大要素,其中供應鏈服務是支撐、供應鏈管理是關鍵、供應鏈創新是重點、供應鏈減排是約束,以上四個要素共同服務于供應鏈戰略這個核心,其目標是實現現代供應鏈體系整體效益的最大化,進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文章提出了依托現代供應鏈體系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視角,深入揭示了現代供應鏈體系對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及作用,即現代供應鏈體系所包含的要素通過作用于產業融合發展、共享經濟、綠色經濟、創新驅動發展以及營商環境改善等方面來優化發展動力、發展結構以及發展效率,最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我國需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現代供應鏈體系,包括企業供應鏈體系、產業供應鏈體系、城市供應鏈體系以及國家供應鏈體系等,通過體系構成要素之間的優化配置更好提升企業、產業、城市乃至國家的整體競爭優勢,進而占領微笑曲線的兩端,實現價值的增值與外溢,提高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
本文結合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成果,站在現代供應鏈體系的宏觀視域下,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現代供應鏈體系的構成以及現代供應鏈體系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和作用,研究成果豐富和完善了現代供應鏈體系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框架,拓寬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視域,可為國內外相關學者深入研究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問題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啟發。
未來可在此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企業供應鏈體系、產業供應鏈體系、城市供應鏈體系以及國家供應鏈體系中五大構成要素的測度問題,并在此基礎上,以企業供應鏈體系為例,采用結構方程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供應鏈戰略、供應鏈服務、供應鏈管理、供應鏈創新和供應鏈減排五大要素之間的作用關系和影響程度,進而分析五大要素及要素之間的組合對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貢獻程度;同理,也可進一步研究產業供應鏈體系、城市供應鏈體系中各構成要素對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差異等,研究成果對于指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將具有更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EB/OL].(2017-10-13)[2019-01-10].http://www.chinawuliu.com.cn/xsyj/201710/13/325408.shtml.
[2] MEI L,CHEN Z. The convergence analysis of regional growth differences in China: the perspective of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6,9(6):453-476.
[3] 丁俊發.美國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與中國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6(9):5-9.
[4] 陳德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國際環境和戰略機遇[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8(4):5-9.
[5] 劉偉,蔡志洲,李心愉.全面現代化與經濟發展優勢[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8(3):20-25.
[6] FROLOV S M, KREME O L, OHOL D O. Scientific methodical approaches to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J].Actual problems of economics,2015,173(11):393-398.
[7] 陳詩一,陳登科.霧霾污染、政府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研究,2018(2):20-34.
[8] 魏敏,李書昊.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11):3-20.
[9] 冷志杰,高艷,耿曉媛.大宗糧食供應鏈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微觀組織模式構建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2(11):810-814.
[10] 任保平.新時代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理論闡釋與實踐取向[J].學術月刊,2018b(3):66-74,86.
[11] 金碚.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4):5-18.
[12] STEFFEN M,STEFAN H,EVI H. Supply chain services from a service-dominant perspective:a content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14,44(1):58-79.
[13] 宋華.供應鏈金融(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14] 彭劍鋒,宋躍三,吳滿鑫.供應鏈改變中國[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