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在中國漫長的吏治史上具有很重的分量,也為后人留下許多傳說和佳話及思考。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學習中國歷史上的吏治,目的是了解我國歷史上吏治的得失,為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提供一些借鑒。中國吏治史上的“忠誠”,就很值得今天黨員干部去借鑒。
現在一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忠”,很多人就會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其實這恰恰是對其的誤解。《說文解字》上說:“忠,敬也,盡心曰忠。”《忠經》中的解釋是:“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朱熹在《四書集注》中也說:“盡己之謂忠。”這都是對“忠”的正確理解。在孔子的儒家學說看來,“忠”隸屬于“仁”,忠是誠實的表現,它同時受“義”的節制,是眾多美德中很值得稱道的。《論語·里仁》里曾子曾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從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忠”由原來的儒家的倫理范疇一躍成為重要的政治道德范疇,其含義主要是指對君主忠誠。漢代馬融的《忠經》上如此說道:“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人乎?忠興于身,著于家,成于國,其行一也。”大意是“忠”能使君臣關系穩固,能使天下安,能感天動地。他認為“忠”包括自愛、懷鄉和愛國三個層面,這些精神層面的元素,在中國傳統社會得到廣泛認可,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
從《漢書》之后,中國歷代史書中都專門設有《忠義傳》,“忠誠”在官員選拔任用中是一項重要考量。眾所周知,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知人善用的皇帝,貞觀初年,有人上書請求唐太宗清除奸臣。太宗問道:“我所任用的都是賢良忠臣,你知道誰是奸佞之臣嗎?”“臣請陛下假裝發怒,以此試驗群臣。如果誰能不怕陛下的震怒,仍敢直言進諫,就是忠正之臣;如果只是順從陛下旨意,一味阿諛奉承,則就是奸佞之人。”太宗聽后道:“流水是清是濁,在其水源。君主是政令的發出者,好比水的源頭,群臣百姓好比是流水。君主帶頭偽詐而要求臣下行為忠直,就好比水源混濁,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樣,是不合乎道理的。我想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想用偽詐的方法破壞社會風氣。你的方法雖然很靈驗,我卻絕不能采用。”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唐太宗在官員的任免中,是十分重視大臣“忠誠”的品質的。
在中國歷史上,類似于岳飛這樣的英雄人物,他們在“忠誠”兩個字上書寫了數不勝數的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被后世中國人所極力推崇,對中華民族精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和堅定實踐者,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忠誠”的基因,在實踐中又加以發展和完善,使其逐步成為黨內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成為黨組織對黨員政治品格的基本要求。中國共產黨入黨誓詞的發展歷程,比較生動地體現了對黨忠誠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則。
早在1927年10月,毛澤東在酃縣水口村葉家祠堂主持6名新黨員的入黨宣誓儀式時,向新黨員詳細解釋了入黨誓詞的意思,然后帶著他們宣讀入黨誓詞:犧牲個人,努力革命,階級斗爭,服從組織,嚴守秘密,永不叛黨。這是目前發現的比較早的入黨誓詞版本。盡管條文中沒有“忠誠”兩個字,但每一句話都貫徹了“對黨忠誠”的基本要求。在福建長汀博物館保留著這樣一份入黨誓詞,左為列寧像,右為馬克思像,中間為黨旗。入黨誓詞的內容為:遵守黨綱黨章和紀律;絕對忠實為黨工作永不叛黨;保守黨的秘密;服從黨的一切決議;經常參加支部生活和活動;按時繳納黨費。如有違上列各項愿受黨的嚴厲紀律制裁。這兩份入黨誓詞誕生于黨的創立之初,當時黨的整體力量還比較弱,尤其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黨的組織被打散,活動被迫轉入地下,革命斗爭主要是以隱秘的方式進行。與此同時,由于大革命的失敗,黨內一些意志不堅定的分子在白色恐怖下背叛革命,給我們黨造成了巨大損失。因而,在這樣特殊歷史背景之下,黨格外強調要嚴守黨的秘密,服從黨的組織和紀律;犧牲個人和永不叛黨,自然也成為這一時期黨員對黨忠誠的基本承諾。由此可見,對黨忠誠、永不叛黨,是在殘酷的革命斗爭環境中,黨面對生死考驗,為捍衛黨組織、保衛紅色政權而提出來的。
在隨后的成長、發展、壯大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黨員對黨忠誠作為一項基本政治要求。直到黨的十二大,“對黨忠誠”首次被明確地寫入黨章。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一章第六條明確規定,預備黨員必須面向黨旗進行入黨宣誓,誓詞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此后,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通過的黨章都重申了這一條。把“對黨忠誠”明確寫入黨章,這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充分體現了黨員“對黨忠誠”這一政治品格的重要性。與之前的入黨誓詞相比,黨的十二大黨章中載入的“入黨誓詞”更全面、系統、科學地概括了黨對黨員的要求,概括了黨員所應承擔的政治責任以及具有的黨規黨紀的自覺性,是每一位共產黨員在入黨時必須面對黨旗莊嚴承諾的,也是每一位黨員必須時刻牢記的政治品格。
對黨忠誠,不僅是書寫在黨的旗幟上的誓言,更是體現在無數黨員的身體力行中。在烽火連天的革命年代,李大釗在敵人酷刑前高呼: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已經培養了很多同志,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各地!我們深信,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萬歲!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的錚錚鐵骨,劉胡蘭寧死不屈、英勇就義,陳鐵軍、周文雍的刑場上的婚禮,張思德用生命詮釋“為人民服務”,董存瑞在解放隆化縣的戰斗中英勇犧牲,江竹筠在渣滓洞的牢房里繡出鮮艷的五星紅旗,邱少云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的革命意志等;在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年代,帶領人民群眾戰鹽堿、斗風沙的河南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工業學大慶”中的“鐵人”王進喜,上山下鄉、建設農村的知青邢燕子,“寧肯一人臟,換來萬戶凈”的掏糞工人時傳祥,紡織工業戰線的旗幟郝建秀、趙夢桃,家喻戶曉的“時代偶像”、共產主義戰士雷鋒,雷鋒式的好戰士歐陽海、王杰、劉英俊,兩彈元勛鄧稼先、錢學森等;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年代,一心為民、淡泊名利的“人民好公仆”孔繁森、鄭培民、牛玉儒、楊善洲,平凡崗位奉獻自我的新時期“道德模范”李素麗、徐虎、許振超、郭明義,見義勇為的“人民英雄”徐洪剛,洪水前鑄就“銅墻鐵壁”的人民子弟兵;平常時刻看得出來,關鍵時刻沖得上去的鄭德榮、鐘揚、李泉新、許帥、姜仕坤、張進、張超等。
因為有無數的共產黨員對黨無比忠誠,有無數懷著共產主義理想的先進分子凝聚在黨的周圍,不畏犧牲、不怕吃苦、為黨分憂、心懷人民、擔當有為、奮發逐夢,才使得黨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從一開始的五十幾人發展壯大為擁有9000多萬黨員的執政黨。因為有了無數共產黨員對黨的無比忠誠,中國共產黨人不管風吹浪打,不怕急流險灘,以壓倒一切敵人、戰勝一切困難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才能夠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奮斗,趕走日本帝國主義,打敗國民黨反動派,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因為有了無數共產黨員對黨的無比忠誠,黨才能夠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在新時代,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迎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同樣需要黨員對黨的絕對忠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忠于黨、忠于人民、無私奉獻,是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黨的事業,人民的事業,是靠千千萬萬黨員的忠誠奉獻而不斷鑄就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全國廣大共產黨員要始終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團結帶領億萬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廣大黨員,尤其是黨的各級干部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始終做到對黨絕對忠誠,把牢政治方向,嚴守政治紀律,在大是大非面前頭腦清醒、旗幟鮮明,經得起大風大浪考驗;始終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理想信念,堅決聽從黨的號令,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