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炯 (深圳市鼎典縱設計有限公司 518052)
吳伯凡先生曾提出過一個觀點“船是由誰設計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看似好像是各時代的造船工匠設計的,但是,稍微往長遠一點看就能明白,船的設計師其實是大海。
什么樣的船好,適合航行?是由大海的意志決定。那些不安全、效率低、成本高的船雖然風光一時,但最終都會被大海無情的淘汰。所以說大海才是船的設計師,它才是船無法違背的最高意志。
在我看來,吳伯凡先生提出的這個觀點中,其實有兩點非常值得我們留意:
第一點是“時間”
時間是衡量事物,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很多當下看似英明的決定,只要放在時間的長河里,就什么都不是了。2018年在合肥召開的“世界制造業大會”,我與幾位同仁有幸參與,共同編著、設計了《創造刷新歷史》的人類歷史創新設計軸,作為對大會的獻禮。從這幅卷軸中我們可以切身感受到,在時間的長河中,人類為生產和發展所積極探索與制造的眾多物品中,能真正流傳下來,具有歷史價值的物品,僅在一條3米長的卷軸上就能全部展現出來。
另一點是“人欲驅使和客觀規律”
設計師在本我主義創意無極限的同時,似乎也要找到與自然界客觀規律間的平衡,敬畏自然、遵循規律、此消彼長、相互依存。
造物心
到目前為止,在我短短不到40年的人生光景,所經歷和見證過被淘汰的產品也不計其數。所以,在從事設計行業的16年的時間里,我一直在思考,設計師的社會意識與社會責任到底是什么?
在創業之初,我曾和搭檔一同提出過“創見超越時間的經典”,并以此信條作為驅動自身發展,持續前進動力的公司使命。這句話看似簡單,但這幾個關鍵詞卻非常值得各位深思。
首先是“創見”。
其實,設計師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造物者”,這是一份有著神圣職責和使命的職業,對于腦回路發達的設計師而言,要創造出一件東西并不是難事,但我們希望創造的不僅僅是停留在想象和那疊設計圖紙上的東西,而是可以做實實在在能落地的東西。
其次是“超越時間”。
一件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被創造出來,但用了不到一年就被市場淘汰,于是又重新繪制設計和產生新的方案。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極其不環保的做法(當然這個問題與這個時代的理念和環境有關)。當我們回顧歷史,為什么一把明式椅能流傳至今?那是因為它本身就具有超越時間限制的價值魅力!它經歷過洗禮、打磨和淬火,經歷幾百年的存放和使用,哪怕用現在的設計與審美標準去衡量它的人機性、力學構成、材料結構、視覺美感等方面,它都是能經得起推敲的。
最后是“經典”。
在如今這個“創造時代“,只要敢想敢做,一切東西皆能被輕易的創造出來。作為設計師的我們能不能在這個時代創造出經典,我并不確定。但至少希望能以此為目標,在我們有限的能力范圍內,可以盡量 “少生產垃圾”。我想這就是設計師懷揣著類似“造物者”這樣的善意與信仰,對設計這個行業最大的敬畏心,也是對自然、對人類最大的責任心。
基于這個使命,我提出了“時、間、法、度”四大準則的行事理論。

“時”代表行事著眼的時間軸線拉長,不要只盯在當下,往前思索,往后探索,找到更好更妥當的方法;
“間”找到點與點之間的關系,盡可能的搞清楚更多的關系,就能總結出著手的輕重緩急;
“法”不拘泥在的一種特定的方法之上,而是通過觀察和分析,找到或生成更合適、更高效、更省力的方案;
“度”一味的追求極致是不智慧的,一個方面的極致就勢必存在另一個方面的極其短勢,這種不均衡很容易造成崩塌。在盡可能多的因素中找到一種有效的平衡。
這四大準則體系中“時”是軌跡,“間”是關系,“法”是方法,“度”是程度,“時”中藏“法”,“間”中有“度”。所要達到的目的是提高效率、可持續性和成功率,也就是行事不盲目,多角度的去思考。
我個人一直提倡的“綠色設計”,是指不盲目設計,創意在某種程度是需要約束的。有一句話說了很多年叫“創意無限”,我想表達的是設計師得有敬畏心,才能真正做到“創意無限”,設計如果沒有界限,哪還有“創意無限”一說。這個“界限”就是遵守自然法則、尊重客觀事實、合乎中道,追求物盡其用的法則。創意追求的“無限”則是細致精湛的工藝以及富有表現力的形式、材料、新科技有度的融合。當下這個時代,設計師被推上歷史以來從未有過的高臺,我們更應該去探索和追求,現代性與可持續性、社會性與專業性、人欲與人本、責任與立場、需求與體驗……之間的微妙平衡。
新造物
要做到“少創造垃圾”,前提就要多維度思考、不盲從少跟風、持續和堅守,達到“造可格物之器物,推新時代之風尚”,用時間去衡量一切,才能淬煉出經典。我認為這點特別是在當今的文創產業尤為重要。
近年來,文創產品逐漸成為市場上的主流產品,但其中許多標榜文化創意的產品,除了基本使用功能以外,卻不能給消費者帶來一種消費行為上的情愫發酵。這種情愫或是一種文化,或是一種情境,是在創作的追求中從情感上出發,賦予給產品的深刻文化內涵。
從2017年至今,我曾先后以“家山”為主題系列,以“山”元素為設計題材,創作開發多款文創產品,其中包括“家山“茶具、”逸家山“香器等。執著“家山”,其實是因為我偶然間讀到唐代詩人錢起的詩句 “蓮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所受到的啟發。“家山,謂故鄉!“當你無論是在工作、生活中,還是奉茶、對飲、冥思時,都能以此物帶來對故鄉的一種慰寄。心懷家山,奔騰四方!

“家山”香器實物圖
“家山“茶具作為家山系列的首款產品,在設計之初,就確定每套茶具只包含一壺兩杯一茶葉罐一底盤,使器型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并濟。外觀看似只是簡單的把山的造型與茶器相融合,但是,在器物本身的比例上,我們進行了獨特的思考。目前來看,整體器型看似偏廋偏高,與中國傳統茶具造型大不一樣。這是因為在創意草圖階段,我們采用了西方美學的“黃金比例”來進行的設計,目的是希望此套茶具并不只是一味的學古,而是能與當下這個時代相容,在傳統文化與當代審美的關系中,找準平衡點,使這套茶具在任何裝飾風格的空間里都可以完全融入。使用時,從提梁壺里流淌出對故鄉的思念,以暖暖的茶湯慰藉游子之心。

“逸家山”香器實物圖
而另一款文創產品“逸家山“香器則是2018年【家山】系列的延續版,這是一款可作香器、擺件、玩物、藝術觀賞等用途的物件,可置于茶室書案、辦公雅間、廳堂居室等處。這款產品雖看似小巧,但每一處環節都是經過嚴苛把控,細致思考,反復推敲。最終選擇在景德鎮以優質陶土高溫燒制而成,從色、享、形、意,四個方面力求做到極致完美。
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生活,更需要適時慢下來,生活需要快慢相輔。香器便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圓盤內連綿的群山,待塔香燃起,香開始下沉,漸漸彌漫開來,靜觀之,會有身臨山間之感,香云繚繞之景,這動靜變化的香云恰似人生,讓人每次都能從觀山云海,適時慢下來,從觀山云海,靜思冥想中感悟到最寧靜的平凡,如似家山,存在但從不阻礙前行,不見卻始終魂牽夢繞你的心。

深挖中國文化的傳統精髓,是我所造每款器物的核心標準,堅持“做好一件產品,一忌急、二忌功利、三忌無度、四忌敢為天下先”,嚴格把控每一件出品的細節,做到極致,力求完美。希望能達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其心“的效果,褪卻浮華,安靜入心,讓人沉靜下來,去反思與感悟,希望每件器物最終能成為被時間沉淀下的經典。
當然經典是穩定而少變化的,但時間的發展又充滿著更新和不確定性,如何保持住這種恒定而少變化的狀態?我恰恰認為這當中存在一個“變與不變”,適時的“變”才能適應那種永恒的“不變”。這種“變”就是結合當下、適應當下、發展當下,所以我們適時的需要各產業的升級和轉型這是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有效方法。
之前我在闡述“經典”時提到過明式椅子,幾百年的產品使用積累下來,在產品性,使用度,體驗感上幾乎無懈可擊,但放在當下,再要大批量生產這種椅子,就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比如材料。以前的生產基本是一些名貴硬木為主要材料,現在出于對環境的保護、可再生的考慮、成本的考慮,材料方面肯定要產生一些變化,或找到一種可替代的,易再生、易加工、低成本的材料,又或直接研發一種新材料替代,這就是材料創新。
再比如生產,以前的工匠制度是師承關系,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這樣從業者的數量自然就少,除去材料的因素人工和工時成本控制不下來,這樣的椅子想要進尋常百姓家也是很難的事。現代社會如果要做到普及大眾,就得進行產業革新升級,打破一些技術壁壘,使生產環節更流程化實現更高效的產出,這是產業鏈的革新。總之產業的升級和轉型的目的是建立在更好的融合當下現實條件、可持續的發展、更好的利民便民。這樣的“變”才能更好的守住那個穩定而持續的“不變”。
所以我建立這個“經典”的概念,朝著“經典”去追求,就會形成一個時間軸的概念,這樣我們在行事的時候就不會只顧眼前而忽略發展,考慮的面就會更擴寬,會形成從事物發展軌跡中去尋找方法,從事物關系中去體會處理程度的思考方式,按照這種思考方式順應當下的諸多變化。用發展的角度去適應這種變化,所產生的結果也許就是更為適合的解決方案。
好的設計如同空氣,無它不行,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在意識層面又知道它的存在。所以在我們整理的《創意刷新歷史》創新軸上所留下來的那些人類創造的物品,幾乎每一件都保留了這種特質。它們被人類創造出來,同時也改變著人類的歷史和命運,它們讓人類得到了發展的同時也不斷的制造出新的麻煩等待我們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