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桂林市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形成了以陽朔、龍勝為代表,以靈川、雁山、恭城、平樂等縣(自治縣)為依托的全域生態休閑旅游格局,為鄉村振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日前,筆者通過對龍勝各族自治縣、陽朔縣、平樂縣3個行政村的采訪,感受到了鄉村休閑旅游給桂林農村帶來的改變。
鄉村旅游讓大寨村實現華麗蝶變。
5月的龍脊已是綠意盎然。走在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寨村的旅游通道上,隨時可以見到背著旅行包的不同膚色的游客。就是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徹底改變了這個地處偏遠的小山村。
“如果不是開發搞旅游,我們村子至今還脫不了貧呢?!痹诮洑v忙碌的“五一”節假日后,潘德英終于可以有時間坐下來安心地喝上一杯剛泡好的茶?!叭思摇逡弧切菁?,我們卻是忙得不可開交?!迸说掠㈦m然在“抱怨”,但臉上的笑容還是隱藏不住。
今年快50歲的潘德英是大寨村田頭組人,跟寨里大多數村民一樣,潘德英跟丈夫在家開起了農家樂?!艾F在我們不用出去打工,在家就可以賺到錢了。”說起村里近些年來的變化,潘德英顯得特別激動。
大寨村位于龍勝東部,距龍勝縣城43公里,在龍脊鎮也算是個比較偏遠的村子,而潘德英家所在的田頭組則更為偏僻?!叭绻皇前l展旅游,田頭組這么偏的地方根本就不會有人來。”潘德英是大寨村小寨組人,1990年經人介紹嫁到了田頭組?!澳菚r候窮得無法用詞來形容?!睂^去那段歲月,潘德英不堪回首。在她的記憶中,她剛嫁到田頭組的時候,組里公路還沒有通,出去趕圩得披星戴月,天不亮就出發,回到家中已是晚上八九點鐘了。不僅沒有通路,連電也沒有,村民晚上都是點煤油燈過日子。
雖說后來在政府的資助下,大寨村2003年修通了通組公路,但村民的生活仍然沒有起色?!按謇锶顺朔N田,就沒有其它的經濟來源了?!迸说掠⒏嬖V記者,田頭組共有300多人,那時候人均純收入不足500元,潘德英結婚的時候一家8口人就擠在父母修建的老房子中,來個客人都得到鄰居家借宿。
但這樣的日子從2003年9月26日大寨開寨那天起就逐漸改變了?!按笳療o人想耕種的梯田成了外來游客的寶。”潘德英說。隨著外來游客的逐漸增多,大寨村各組的村民都開起了農家飯店和旅館,坐在家中就可以賺到錢。
潘德英跟丈夫經營的“追月樓”農家旅館有20間客房,能同時接待100人用餐。今年“五一”期間她家的旅館爆滿,她跟丈夫都忙不過來,還請了幾個遠房親戚來幫忙。而如今,除了開飯店和旅店的收入外,潘德英跟大寨村的村民每年還有分紅。
據大寨村支書潘保玉介紹,自從2003年大寨金坑梯田景區正式對外開放起,村委就與旅游公司簽訂了共同開發的協議,但最初幾年旅游公司是定額給大寨村委一筆梯田管護費,每年這筆費用只有幾萬塊。2007年,大寨村與旅游公司重新簽訂協議,公司每年將門票收入的7%返還給大寨村。而按照協議規定,村民必須種植水稻和維護梯田景觀。自此,大寨村的梯田維護費從2007年的約15萬元一路升到2018年的670多萬元,戶均獲得2.5萬元人民幣,最多的一戶分得了5.6萬元。
“以前都是靠種田養家糊口,除了能吃飽外手上根本沒有多余的錢,沒有什么其他的賺錢門路,現在旅游發展起來了,沒想到種田還能有旅游分紅?!贝迕衽耸<以诰皡^內一共有約4畝梯田,談起以往種田的窮日子,潘石保唏噓不已。
而自從與旅游公司簽訂共同開發梯田的協議后,之前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陸續回到村里,曾經的空殼村又開始熱鬧起來?!爸胺N田賺不到錢,村民維護梯田景區的積極性也不高,現在通過這種方式,重新調動起村民的積極性。這些年隨著村上的旅游發展,村民每年不僅能分紅,大伙空閑之余還搞起了餐飲、住宿,也有的賣旅游產品。你看村里那一棟棟漂亮的吊腳樓,都是這幾年村民賺到錢新建起來的。”潘保玉說。
記者在村民家中走訪時也發現,冰箱、洗衣機和熱水器已成為居家必備品,手機、電腦、互聯網寬帶在寨子普及,有的家庭還購買了私家車,曾經在本地流傳的“半邊鐵鍋半邊屋,半邊床板半邊窩”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據統計,2004年,大寨村接待游客僅3.2萬人次,到2018年,游客接待量已達78萬人次,居民收入也由14年前的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12000余元。旅游讓大寨村實現了華麗的蛻變。
廣西陽朔驥馬村古民居。
春夏之交的遇龍河畔,山峰清秀峻峭,綠草如茵,翠竹蔥郁。遇龍河的水清澈透亮,魚兒閑游,竹筏漂搖……
驥馬村是遇龍河畔一個具有400年歷史的古村落,是清武德將軍潘之馥后裔的聚居地,村中有30多座青磚黛瓦明清建筑風格的古民居。
2000年以來,不斷有外地人或本村人利用當地廢棄古民居、泥磚房改建特色賓館、酒店、咖啡館,一大批像荷蘭飯店、格格樹酒店、德銘軒、墨蘭山舍、潘府那樣的特色民宿落成,成為當地一大特色,帶動了當地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推動了旅游發展。
驥馬村村民劉軍政給記者聊起了村子發展的前前后后。
2003年,荷蘭人阿卡來到陽朔,這里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幽靜而舒適的生活環境,以及獨特的地域文化深深吸引了他。當他發現了遇龍河畔村子里的泥巴房子后,更是如獲至寶,覺得這才是當地的特色。
阿卡開始跟村民商量,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把房子租了下來,進行修繕。房屋外觀上盡量保持當地原始樣貌,土坯墻被保留了下來,房屋周圍及院落里種上花草來裝點,院落本身布局也保留不變。
在阿卡的理念中,他要把泥巴房建成一個既能近距離地接觸自然,又可以了解過去中國情況的鄉村酒店。破舊的爛泥磚房經過阿卡的妙手,被改造成特色鮮明的鄉間旅店——荷蘭飯店。
2003年后,隨著遇龍河漂流的興起,這里成為旅游的熱點。泥磚房改造成的酒店特別受外賓的歡迎,房屋的住宿價格遠遠高出了陽朔縣城一般的客房。
荷蘭飯店的運營成功,使得當地人看到老房子經過修繕改造后能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緊接著,在驥馬村委的矮山門村,來自荷蘭的喀斯特效仿荷蘭飯店打造的格格樹酒店也名聲大噪。
在荷蘭飯店和格格樹酒店的帶動下,從2013年起,遇龍河畔不斷有外地人或本村的人將村里的古民居修繕改造成特色民宿、茶莊、太極拳館、客棧、咖啡廳等,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形成了驥馬村一帶富有特色的古民居民俗生態農家觀光休閑游路線,400年古村綻放了新的生機。
2012年以來,驥馬村所在的陽朔縣陽朔鎮結合美麗城鄉清潔工程、生態鄉村建設、生態鄉村遇龍河核心示范區建設等工作,在驥馬村大力開展村屯綠化、村屯改造、田園景觀、旅游設施、交通等建設,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
2014年,陽朔鎮依托獨特的古村落資源,按照“宜居、生態、和諧”的要求,邀請桂林市設計院專家對驥馬古村落進行科學規劃,開展了驥馬古村修復與生態建設工程。按照修舊如舊、體現特色的原則,對30多座房屋進行立面改造,就地取材修復了20多座古民居,將古村內200多米巷道全鋪上了青石板,使古村重現古韻,一個“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步步古韻”的桂北民居村落展現在世人面前。
在潘府、咖啡館、太極館等一批特色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館棧的帶動下,周邊不少村落也煥發出發展旅游業的熱情。如今,在旅游的帶動下,驥馬村村民都搞起了民宿、農家樂,戶均收入超過十萬元,幾十萬上百萬的大有人在。時不時地,還有來村里租賃房屋開設酒店的外地人。
據不完全統計,全村年接待游客達20萬多人次,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每年夏天,高埠村的荷花便吸引來大量游客。
“再過段時間,荷花全部開放了,游客會更多……”連日來,平樂縣平樂鎮高埠村的村民看到村里千畝荷花陸續盛開,他們也跟著心花怒放,因為荷花的盛開將極大地帶動村里的旅游。
從平樂縣城坐車半個多小時就可以來到村里。只見村道十分干凈,兩邊的老房子都用石頭圍起來,顯得古色古香,村子四周放眼望去都是荷塘,在陽光的照耀下荷花已悄悄綻放,一股清新的香氣撲鼻而來。
承包荷塘的歐老板說,他是平樂人,以前一直做水果收購等生意,最近幾年看到鄉村旅游搞得如火如荼,于是也想嘗試一下。后來看到高埠村田園風光秀美,而且村里荒廢了不少土地,于是就想到先種點荷花。說干就干,從2014年開始他在村里租用了部分水田,小規模試種蓮藕,市場反應不錯,第二年就流轉近千畝原本荒廢的土地,擴大了蓮藕的種植規模,在村頭還選擇了一些土地種植了將近80畝的觀賞蓮藕,使得蓮藕能成片、上規模、有特色,同時組織村民和志同道合的人成立了合作社,實現了賞、產、供、銷一條龍。
他說,每年6月初荷花開園,大片的荷花吸引了縣里和陽朔那邊大量的游客來游玩,到了周末會有數千人,村子的名聲一下刷爆了“朋友圈”。游客來得多了,村民發現停車位不夠用,道路不夠寬,游客還沒地方吃飯。
一位村干部告訴記者,他們祖先于明朝永樂年間搬遷至此,距今約有600年歷史,以前高埠村就是一個傳統農村,村民世代以種植水稻為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許多水田拋荒無人耕種。如今村里好不容易出了名,只要到了荷花盛開的季節,在荷塘邊隨處可見各地牌照的私家車,甚至有騎著自行車從一二十公里之外的陽朔趕來的游客。有的村民就搭上“順風車”,在村頭荷塘邊做起了賣水、西瓜、帽子、油紙傘等小生意。村民的熱情高漲,周末光賣水都可以賣幾百上千瓶,有的村民還搞起了農家樂。村里幾十個村民每天義務出工幫修停車場、整路、維持秩序等。
據合作社相關負責人介紹,合作社種植的荷花分為食用和觀賞兩種,食用蓮藕以采藕為主,而觀賞蓮藕以賞花為主,花期可以持續半年。同時,合作社為了跟上形勢,還種植了桑葚,打造了沙灘供小孩子玩耍,休整了步道準備6月初迎接大批客人。合作社的成立也帶動了10戶貧困戶一起種植蓮藕,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