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邕寧區百濟鎮的芝麻鴨外觀靚麗,肉質鮮美,脂肪含量低,藥用價值高,深受百濟群眾以及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百濟鎮售出的百濟芝麻鴨達130萬羽,年產值達1億元,成為百濟鎮名副其實的優勢產業。百濟鎮芝麻鴨能有今天的輝煌,緣自一次走親戚,得益于干部善抓商機……
芝麻鴨發端于該鎮屯王村,這個村山多地少,種植業發展受到限制。2014年,屯王村委主任余殿想到南寧市走親戚時帶上了自家養的6只百濟芝麻鴨,親戚朋友們贊不絕口,紛紛向他求購。這給余殿想一個啟發:既然百濟芝麻鴨這么受歡迎,為什么不走專業養鴨這條路呢?或許這是一條出路!于是,他多次召集村干部開會研究討論,并到良慶區大塘鎮、百濟鎮八聯村、欽州市新塘鎮等芝麻鴨養殖場參觀學習。最后得出結論:屯王村全村有400多畝的水域面積,養芝麻鴨條件得天獨厚!這堅定了村委干部們養殖芝麻鴨致富的信心。
說干就干,干部示范。村委干部們紛紛拿出自家的山地、水塘,你養500羽,我養1000羽,開始嘗試養殖百濟芝麻鴨。百濟芝麻鴨只能放養,養殖時間長達百日以上,質量極好,供不應求。經過半年的養殖,效果凸顯,村委干部又以此為契機,成立了屯王村百濟芝麻鴨養殖合作社,以“互聯網+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入社農戶自行養殖,合作社提供技術,幫助銷售。如今,屯王村幾乎家家養芝麻鴨,規模養殖百濟芝麻鴨農戶有20多戶,其中3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許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看到了商機,紛紛返鄉加入養殖大軍。大家還紛紛將放養芝麻鴨的山林里的桉樹砍掉,種上了荔枝、柑橘等果樹。2017年,從屯王村銷售出去的百濟芝麻鴨達10萬羽。芝麻鴨還帶動了該村其他養殖產業的發展,一個年出欄量1萬頭的生豬養殖場已經在這里建成,2018年下半年開始投入使用。也帶動了整個百濟鎮的發展,成為該鎮產業扶貧的主力。
在建檔立卡貧困戶里,有的人依靠養殖百濟芝麻鴨脫貧致富了。百濟鎮百濟社區的馬開閃就是其中的一員,馬開閃的6口之家,上有75歲的老母親體弱多病,下有年幼的3個子女,9歲的大孩子身患殘疾,妻子要在家照顧老小,生產勞動的重擔就由馬開閃一人扛起。國家的好政策讓他申請到了小額貸款,有了啟動資金。在村委干部和幫扶干部的鼓勵下,結合自身的種養經驗,他承包了村集體的20畝水塘開始養殖百濟芝麻鴨。依靠養鴨,2016年底他順利脫貧,2018年共養鴨1萬羽,年純收入達8萬多元,徹底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馬開閃一家的日子因養殖百濟芝麻鴨越來越好了。
百濟鎮屯林村貧困戶潘剛遠身患殘疾,獨自拉扯兩個年幼的孩子。他利用稻谷收割之后的自家水田養殖芝麻鴨,通過努力,2017年底他家也順利脫貧了。
在百濟鎮,南弼村的貧困戶賴啟暫因養殖百濟芝麻鴨建起了新房;屯林村的貧困戶黃山旬因養殖百濟芝麻鴨解決了兩個孩子上大學的問題;屯林村貧困戶黃光程因養殖百濟芝麻鴨買了新的手扶拖拉機……在百濟,因養殖芝麻鴨脫貧致富的貧困戶還有很多。
一“味”成亮點
百濟芝麻鴨不僅帶動了百濟鎮的經濟發展,更為百濟鎮的旅游增光添彩。百濟鎮以邕寧區創建“特色旅游名縣(區)”為契機,打造農旅結合的特色旅游項目。在百濟鎮紅星村的“百味壇里”旅游景區,獨具風味的百濟芝麻鴨就是“壇”中一味。今后,百濟鎮還計劃在當地建設“百濟芝麻鴨文化園”,通過農旅結合讓更多的游客認識、了解和喜歡上百濟芝麻鴨。
目前,百濟鎮共有3個芝麻鴨養殖專業合作社,每個行政村都有養殖產業互助會。百濟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黎開堂說:“想要做大做強百濟芝麻鴨產業,除了抱團發展,還要引入肉制品加工公司進駐,做好冷鏈運輸,保證質量。統一注冊商標與標識,統一加工技術,在各地開設專賣店,統一進行銷售,建立農產品質量回饋制度等。多措并舉,實實在在打造芝麻鴨特色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游客陸女士在品嘗百濟芝麻鴨之后稱贊:“風味獨特,肉質鮮美,百濟芝麻鴨完全可以與《舌尖上的中國》里的任意一種食物相媲美,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品嘗到這樣的美味。”目前,百濟芝麻鴨地理標志申報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百濟芝麻鴨已經聲名遠揚,成為百濟鎮的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