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圣,李淑梅,姜 超
(1.中國有色集團剛果礦業有限公司,剛果(金) 加丹加 盧本巴希;2.沈陽有色金屬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141)
剛果(金)的氧化銅礦大多為銅鈷伴生礦,礦石中的鈷絕大部分以水鈷礦形式存在[1-3]。銅浸出過程中,加入一定量還原劑,鈷隨銅一起被浸出[4]。浸出液中的銅被萃取后,鈷留存在銅萃余液中。隨著銅萃余液的循環,鈷在其中逐漸積累。從萃余液中提取鈷,主要是對部分銅萃余液進行開路處理。此傳統方法工藝簡單,但其中的硫酸得不到回用,廢水排放量大,石灰消耗量大,渣量大。需要研發一種從銅萃余液中經濟、高效回收鈷的方法。
納濾膜濃縮分離是借助膜材料實現不同介質分離的一種技術,其過程實質上是物質被選擇性透過或截留。分離過程主要由溶液壓力、濃度、電勢差異等驅動,實現溶質與溶劑的分離、純化、濃縮[5]。納濾膜濃縮分離技術既能對廢液進行有效凈化,又能回收有用物質,同時具有節能、低耗、無污染、設備簡單、操作方便等特點,因此在酸性廢液處理方面有廣闊的發展前景[6]。目前,納濾膜分離技術在重金屬冶煉廢水處理[7-9]、濕法煉銅低酸銅浸出液濃縮[10]、貧電解液脫雜等[11]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或應用。
試驗采用納濾膜濃縮分離技術處理含鈷銅萃余液,銅萃余液中的硫酸大部分透過納濾膜返回使用,銅、鈷等有價金屬離子得到濃縮、富集,為銅萃余液的處理提供可行技術。
試驗原料為含鈷的銅萃余液,由中色集團剛果礦業有限公司提供,其主要化學成分見表1。

表1 銅萃余液主要化學成分 g/L
試驗設備主要為納濾濃縮一體機,主要功能組件有:原液罐,原液泵,熱交換器,除油過濾器,多介質過濾器,精密過濾器,高壓泵,納濾膜濃縮分離系統,流量計,壓力表,等等。
操作流程:銅萃余液→原液罐→低壓泵→熱交換器→預處理系統→高壓泵→納濾膜濃縮分離系統→濃縮液回原液罐,透過液進入透過液罐。
銅萃余液的納濾膜濃縮分離試驗主要包括預處理和膜濃縮分離2個過程。預處理過程:通過除油濾芯、多介質過濾、精密過濾,去除銅萃余液中的泥砂、油、懸浮物、顆粒性雜質、膠體等,以減輕或避免對膜元件的機械損傷及污染;膜濃縮分離過程:將預處理后的銅萃余液通過控制一定壓力、流量、運行時間,使料液與膜表面垂直方向透過膜,透過液主要含硫酸,用泵返回浸出系統;含有銅、鈷、錳、鐵等金屬離子的未透過膜的料液稱為濃縮液,濃縮液經除雜處理后進一步回收鈷。
采用納濾膜濃縮分離技術處理銅萃余液,其運行效果的評價指標主要有硫酸回收率(η)和金屬離子截留率(r),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ρa—透過液中游離硫酸質量濃度,g/L;Vp—透過液體積,L;ρo—原液中游離硫酸質量濃度,g/L;Vf—原液體積,L。
式中:ρp—透過液中金屬離子質量濃度,g/L;Vp—透過液體積,L;ρf—原液中金屬離子質量濃度,g/L;Vf—原液體積,L。
納濾膜通量(J)計算公式為
式中:Vp—透過液體積,L;s—納濾膜有效面積,m2;t—運行時間,h。
銅萃余液pH為1.1~1.3,溶液溫度23~27 ℃。試驗重點考察納濾膜濃縮分離過程中操作壓力、進液流量、運行時間等因素對納濾膜濃縮分離性能的影響。
銅萃余液體積178 L,進液流量1.4 m3/h,系統運行時間35 min。操作壓力對膜濃縮分離性能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1、2所示。

圖1 操作壓力對金屬離子截留率、硫酸回收率的影響

圖2 操作壓力對鈷離子濃縮的影響
由圖1看出,金屬離子截留率隨操作壓力增大略有降低,但對Co2+、Cu2+的截留率都保持在97%以上,Fe3+截留率大于93%。主要原因是,在試驗設定的操作壓力條件下,壓力的驅動力遠大于表面力(靜電力和摩擦力),隨壓力增大,通量及金屬離子透過量都有所增大,導致金屬離子截留率降低。硫酸回收率隨壓力增大逐漸提高,壓力為1.8 MPa時,硫酸回收率達65.85%。
由圖2看出,納濾膜對金屬離子的濃縮效果較好,在試驗壓力條件下,隨操作壓力增大,濃縮液中Co2+質量濃度逐漸提高。操作壓力較大,Co2+截留率雖下降,但有利于銅萃余液中硫酸的回收及鈷離子的濃縮、富集。
銅萃余液體積178 L,操作壓力1.8 MPa,系統運行時間35 min。進液流量對膜濃縮分離性能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3、4所示??梢钥闯觯翰僮鲏毫σ欢l件下,隨進液流量增大,Co2+、Cu2+截留率略有下降;硫酸回收率小幅增加;濃縮液中Co2+質量濃度增大。截留率降低的原因可能與納濾膜的過濾機制有關:即在相同操作壓力下,提高料液流量,增大膜面料液剪切力,使被膜截留的物質能較好從膜表面剝離,提高膜透通量;另一方面,料液流量提高,雖有利于減輕濃差極化的影響,但在截留液全循環的運行模式下,會使進料液濃度相應增大,溶液的滲透壓和膜面的濃差極化效應還會有所加劇,兩方面共同作用,導致金屬截留率隨進液流量增大而略有降低。

圖3 進液流量對金屬離子截留率、硫酸回收率的影響

圖4 進液流量對鈷離子濃縮的影響
銅萃余液體積360 L,操作壓力1.8 MPa,進液流量1.4 m3/h,系統運行時間對膜濃縮分離性能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5、6所示。由圖5看出,隨運行時間延長,硫酸回收率先大幅升高而后趨于穩定。

圖5 運行時間對金屬離子截留率、硫酸回收率的影響

圖6 運行時間對鈷離子濃縮的影響
在全循環和恒壓條件下,濃縮液中Co2+質量濃度隨運行時間延長持續升高。由圖6看出,運行2 h,濃縮液中Co2+質量濃度達3.936 g/L,是原液的3倍;即使Co2+質量濃度達3.936 g/L,納濾膜對Co2+仍然有很好的截留性能,透過液中Co2+質量濃度不到0.036 g/L。
銅萃余液體積360 L,操作壓力1.8 MPa,進液流量1.4 m3/h,系統運行時間2 h,銅萃余液中Co2+質量濃度對納濾膜濃縮分離性能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銅萃余液中Co2+質量濃度對膜濃縮分離性能的影響
由圖7看出:萃余液中Co2+質量濃度對其截留率及其在濃縮液、透過液中的質量濃度都有影響;隨銅萃余液中Co2+質量濃度升高,濃縮液和透過液中鈷質量濃度略有升高,Co2+截留率小幅下降。
銅萃余液處理量1.2 m3,操作壓力1.8 MPa,原液流量1.4 m3/h,透過液體積1.0 m3(實際以濃縮液體積最終濃縮至0.12 m3為每次試驗結束的標志)。根據每次試驗達到設定體積所用時間,計算納濾膜通透量。結果表明,膜通透量為7.65~7.69 L/(m2·h),說明納濾膜運行穩定。
采用納濾膜技術濃縮分離含鈷銅萃余液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對于成分較穩定的銅萃余液,操作壓力、進液流量、運行時間是影響納濾膜濃縮分離性能的主要因素。在操作壓力1.8 MPa、進液流量1.4 m3/h、運行2 h試驗條件下,納濾膜對鈷的截留率為96.72%,硫酸回收率達67.48%,所得濃縮液中Co2+質量濃度達4 g/L左右,可進一步回收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