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
一個高度發展的行業組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該行業的發展。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的存在,正在填補中國國際教育領域行業的多個空白。
在1872年到1977年這漫長的一個世紀里,中國有統計的出國留學人數只有約14萬人。改革開放,春風化雨,從1978年至今,短短40年間,中國學生遠赴海外的人數已經超過585萬。
如今的留學浪潮聲勢浩大,已經成為當代教育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1983年就進入教育部工作的岑建君,浸潤著歷史的發展,身處飛逝的歲月,見證了國際教育領域的紛繁變化和時代變遷。
35年如水光陰,會在一個人身上烙下諸多痕跡。從朝氣蓬勃到耳順之年,岑建君為中國的教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青春與力 量。
“我在教育部工作了35年,有17年半是在教育部本部工作,從事高等教育研究。還有17年半,是在國外使領館工作。”作為曼徹斯特大學的教育碩士畢業生,岑建君擔任過教育部高教司處長、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港澳臺辦主任等職務,也擔任國中國駐美國公使銜教育參贊。諸多國際教育交流工作北京,親身經歷了政府主管部門的變 化!
順勢而變
縱觀教育國際交流主管部門“從小到 大”
“要成千上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1978年6月,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同志做出了擴大派遣留學生的重要指示。1978年7月,教育部向中央遞交了《關于加大選派留學生的數量報告》,做出了每年派遣3000人的計劃。同年,首批52名中國訪問學者啟程赴美。而在此之前的10年間,中國僅僅向國外派出337名學生。在留學史上,一個時代啟幕,岑建君正是見證者。
“文化大革命后期,教育部還掛著教革委的牌子,一共20多名工作人員,而負責外事的,也就五六個人。那個時候,每年只有少量的幾個人前往英國、加拿大學習。指示出來后,怎么派、誰來做,是擺在教育部面前的一系列問題。”岑建君回憶。
為了滿足日益擴大的留學工作的需要,教育部設立了留學服務中心,業務上由當時的外事司領導,負責出國學生的辦理護照、行前培訓、語言培訓等工作。到了2003年,則專門成立國家留學基金委,負責公派生的選拔與培訓。
岑建君告訴《留學》記者,20世紀90年代,自費留學工作放開以后,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一分為二,成立外事司與留學生司。留學生司專門負責留學生工作,在當時也有四五十名工作人員。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加入WTO,與留學相關的機構、單位數量增多,為了順應變化,留學生司回歸外事司,僅負責制訂宏觀規定的工作。
“由簡到繁,由官方到民間,總體來說,教育部分管外事的部門變化是伴隨著形勢變化而來的。”如今,擔任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下文簡稱“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理事長的岑建君這樣總 結。
因時而生
制訂標準填補行業空白
1847年,容閎孤身赴美讀書,成為中國留學史上的第一人。2018年,中國的出國留學生人數達到60.84萬人。如今,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各行各業的細化發展接踵而來,教育行業也不例外。
“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WTO,中國的產業對外開放也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加入WTO以后,來華、出國工作越來越多,與留學相關的工作從過去簡單的行政操作,到現在變成既有科研,又有教學的全方位工作。十八大以后,我們根據中央的要求,成立了專門樹立行業標準、為行業服務的服務分會。”岑建君如是告訴《留學》記者。
2013年10月31日,經教育部批準,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分會成立,并于2019年3月15日更名為“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這是由國家民政部登記注冊的全國性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行業自律組織。
1968年,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通過的1296號決議中,肯定了非政府組織的范疇,自此以后,非政府組織的活動被有意識地、越來越廣泛地引入了聯合國體系的運作。在國外,非政府組織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從章程、人員選拔,到社會募捐、會費管理,一個高度發展的行業組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該行業的發展。在岑建君看來,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的各類工作,正是填補中國國際教育領域行業標準空白的有效方式。
作為第二屆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的理事長,岑建君表示,未來的工作,要圍繞樹立行業標準展開,因為“有了標準,就好說 話”。
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從事留學服務行業的機構至少有1萬多個,雖然可能一個機構里面人數不多,但總體來說,群體仍然龐大。“質量參差不齊、機構數量眾多的留學市場,到底應該如何來管”成為擺在岑建君面前的一個難題。
“作為行業協會來說,一個標準就顯得極其重要。這個標準不是來自于西方的,而是我們自己的標準。”岑建君告訴《留學》記者,近幾年,留學服務行業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越來越透明,傳統的中介服務已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行業管理不到位,行業自身規章制度不健全,從業人員水平不一,缺乏系統培訓,留學行業急需制訂統一的高規格行業標準并公之于眾。
在岑建君的規劃中,出國留學服務分會接下來的工作,主要圍繞制訂行業標準和開展機構評估、服務和維權、社會宣傳、學術研究與交流、開展符合本會宗旨的其它活動這五個方面進行,而在樹立行業標準上,岑建君主要有著兩點規劃。
首先,出國留學服務分會要在教育部發布的行業合同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推出更加細致、有針對性的合同。“這個版本的合同標準更高,根據條款細化成具體類別。同時,我們還會將合同中的陷阱套路一一梳理,總結規律,家長就可以根據這些與中介機構進行談判,掌握主動權。”岑建君如是 說。
其次,將進行行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培訓上崗。“從業人員的質量直接影響行業的發展,一個機構里的工作人員是否滿足職業的需求,是否勝任教育的崗位,都需要認證,一個機構里有資質的人員比例越高,相對而言服務質量就越高。”岑建君認為,除了開展自費留學中介服務機構留學顧問崗位培訓,統一印制頒發留學顧問崗位證書外,教材的編寫與授課教師的選擇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因勢利導
建立白名單樹立行業標桿
在樹立行業標準的過程中,行業白名單的建立,是出國留學服務分會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全方位的考察與審定,將優質的留學機構名單通過政府部門公之于眾,既能為行業樹立標桿,凈化行業環境,也能為家長提供有效的選擇范圍。
“這個白名單就是一個先進單位、‘信得過機構集合,標準之內的,就是合格的、有保障的機構,而標準之外的,就是灰色地帶,是有雷的危險區。而評選進入白名單,就意味著會有政府幫助宣傳。”岑建君告訴《留學》記者,認證是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的,過程是全方位的,包括財務管理狀態、已有申請的效果等,通過認證的機構就登上了白名單,白名單將會通過政府的網站進行公示,進而為企業形成良好背書。
圍繞白名單的確立,理事會將進行一系列的動作,除了設立消費者投訴中心、制定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行業維權體系外,還會建立投訴受理、處理、賠償體系,以維護白名單的有效性。“白名單一定是采取淘汰機制,不會一成不變,在評定規則的制定上也會是動態的,隨著市場的變化隨時更改。”岑建君表示,白名單的發布會依靠協會的幫助,借助政府的公信力,共同參與,共同合作,立體作戰,讓更多的家長選擇到優質的機構。
只有把留學上升到國家人才培養的高度,而不是視為簡單的商務或者教學行為,才是值得信賴的企業。岑建君向《留學》記者講述了一個典型案例:2003年,位于俄羅斯的莫斯科人民友誼大學預科樓起火,火災持續1~2個小時,大約300名學生受到影響,中國留學生因大火導致多人死傷,非常痛心。但是在這種危難關頭,有的學生接受過正規而負責的機構的留學安全培訓,用學習過的方法安全撤離。“我當時就在現場,作為組長負責處理相關善后事宜,這個案例給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找脫離危險的兩名中國留學生的談話,得知是因為有行前防火知識的簡單培訓,他們才能自救。一個完善的留學服務,救了自己機構送出去的所有學生,這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這是要大力提倡 的。”
交流互利
局內人的局外觀
作為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理事長,岑建君時刻關注國際局勢與行業變化,在中美摩擦的大背景下,他對于國際交流有著自己的看 法。
“從歷史和戰略方面看,留學工作的意義其實更大。因為留學不僅培養了人才,更增進了民間交流,使得各國人民互相了解、取長補短。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國家與民族之間增進了友誼。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告訴我們,中美摩擦的風浪終會平息,在政府間出現摩擦之際,民間的交往就顯得更為重要,只要留學生能夠相互交流,人員往來在不斷地加強,兩國關系就會穩定發展。”岑建君認為,年輕人的時代已經到來,新一代的交流會持續維護兩國之間的關系,促進共同發展,進而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
教育部于6月3日發布2019年第1號留學預警,岑建君表示中美教育交流還處于一種正常的狀況。“根據現有的簽證統計數據,目前的美國過簽率并沒有什么十分異常現象,教育部提醒大家要慎重選擇,但所謂慎重選擇,是指學生在申請簽證的時候,材料要齊備,不要丟三落四,增加被拒簽的風 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