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根
導語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今有三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琴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更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乃至以琴靜心悟道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如果你與古琴有緣,寫作時將古琴元素滲透于習作中,或許會有出乎意料的表達效果。
思路點撥
一、講述古琴故事
“彩鳳鳴岐”七弦琴,落霞式,制作于唐代,為浙江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央視的《國家寶藏》節目曾對其進行過專題介紹。湯雅琴的《絕品》一文就以這把琴為寫作素材,運用自述的形式,以“我”的口吻,介紹了“彩鳳鳴岐”七弦琴的前世與今生,讓讀者感受到“我”命運的跌宕、歷史的沉浮,以及繁華更勝往昔的今朝。文章選材獨特,構思精巧,語言雅致,人文底蘊深厚。
二、生發相關議論
在古代,古琴被視為高雅的代表,是許多文人必備的樂器和必修的科目。如今,與許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樣,古琴已漸漸遠離大多數人的視野。這種文化現象,值得我們反思與探討。《最后的古琴》這篇考場作文,將觀察視角投向了中國的古文化領域,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發掘、梳理出了這一素材。古琴身上所寄托的,是千百年來華夏兒女們心心念念的古典文化,“古琴”之憂,則召喚我們回歸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
三、介紹學琴體會
“又見? ? ?,真好”是一個半命題作文題,這樣的命題生活性強,且照顧到不同考生的不同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文題中的“又見”是再次見到,表明曾經見過,是對過去的重溫和懷念,是對現在的欣喜和珍惜;文題中的“真好”,既是一種情感的流露,也是一種觀點的評價。《又見古琴,真好》這篇考場作文,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選取了自己生活中彈琴的這一經歷入文,緊扣“又見古琴,我有了不一樣的體會與領悟”,記敘了自己又見古琴獲得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