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曉婧
9日,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主辦的中美關系發展趨勢評估研討會在京召開,12位中國專家圍繞中美關系現狀及未來走向展開討論。與會專家當日表示,目前中美關系處于從未有過的嚴峻時刻,但美國已顯露出三大敗相,中國有足夠的實力和底氣應對。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倪建軍在研討會上提出,第一大敗相是中國打敗了“美國必勝論”;第二大敗相是打亂了美國經濟政策的節奏;第三則是美國出爾反爾、背信棄義的做法打破了其在國際上苦心經營的國際形象。美國商務部今年3月公布的2018年貿易收支(以通關為準)數據顯示,美貨物貿易逆差總額8787.02億美元,較上年增加10.4%,創歷史新高。倪建軍認為,美國一手造成了今天的頹勢,而中國憑借“四大支撐”完全有實力、有底氣應對美國。
第一大支撐是產業鏈,亞洲地區已經形成了以中國為主的供應鏈;第二大支撐是創新鏈,中國在世界創新鏈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伴隨5G時代的加速來臨,中國的優勢地位還將不斷凸顯;第三大支撐是區域優勢,中日韓自貿區、亞太自貿區等都在中國積極推動下取得進展;第四大支撐是中國大市場的聚合效應,這種機制化建設有助于更快推動內部市場發揮作用。
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在研討會上表示,美國先是單方面挑起貿易戰,又在技術領域遏制中國,最近又抹黑中國是“匯率操縱國”。如果貿易戰、技術戰、金融戰三戰并發,就超過了一般經濟上的糾紛和爭端,而是形成一股全局性的戰略對抗。盡管如此,在國內市場和美國以外的市場重點發力,關注這兩部分應該增長而沒有增長的部分,解決自己的問題,是中國接下來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美方日前突然宣稱擬從9月1日起,對剩余的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10%的關稅。中國的實力和底氣是否足以應對新的挑戰?倪建軍表示,“四大支撐”中含金量最高的是內需大市場,隨著國內建設的發展,內需大市場也高速成長。同時,得益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增效提速,整體網絡化、系統化的輻射效果有望持續增強。
倪建軍對《環球時報》記者強調說,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既有內生動力,也將從國際社會得到源源不斷的外部助力,因此在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方面,中國有足夠的實力和底氣,每個中國人都應有足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