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儀楠 鄧百萬
摘要:從白芨根際土壤中篩選出對白芨根腐病有拮抗性的菌株,初步研究其抑菌作用,為白芨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參考依據。采用平板稀釋法從白芨根際土壤中分離獲得菌株,以白芨根腐病菌、白芨灰霉菌、白芨黑斑菌為靶標菌采用平板對峙法篩選出拮抗菌株;分別采用16S rDNA和28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鑒定拮抗細菌和真菌菌株的分類學地位。結果:共計從白芨栽培土壤中分離到35株細菌和10株真菌菌株,其中8株細菌和6株真菌對4種白芨致病菌表現較好的抑菌活性;經鑒定,細菌菌株大多數為芽孢桿菌,真菌為木霉屬,BJ-135為甲基營養型芽孢桿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BJ-175為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BJ-2為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篩選出的菌株中有5株拮抗菌對4種白芨致病菌均有較好的抑菌活性,菌株BJ-135、BJ-175、BJ-2可用于生防菌劑開發,用于白芨病害防治。
關鍵詞:白芨;根際微生物;致病菌;拮抗菌;抑菌活性
中圖分類號: S18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03-0103-04
白芨[Bletilla striata(Thunb.) Reichb.f.]別稱冰球子、地螺絲、利知子、連及草等,為蘭科白芨屬多年生草本植物[1],主要分布在我國秦嶺以南地域,多生長在潮濕的環境之中,作為我國一種傳統的中藥材[2],具有清熱利濕、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等功效,此外,白芨還是很好的黏合劑和食品增稠劑,白芨應用廣泛[2-3],因此,在市場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態,大量的人工采挖使得野生資源匱乏,于是出現了人工栽培,但在栽培過程中病害不斷發生,嚴重地影響了白芨產業的健康發展。據統計,最常見且危害最嚴重的真菌性病毒害包括白芨根腐病菌、白芨灰霉菌、白芨黑斑病菌。白芨根腐病主要侵染白芨的根部和葉片,造成根部軟化腐爛、葉片褪綠變黃,萎蔫死亡。白芨根腐病致使白芨大面積減產、質量大幅度下降,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目前控制白芨根腐病的主要方法仍以化學殺菌劑為主,但由于化學殺菌劑容易出現抗藥性和藥物殘留,不僅污染環境,還嚴重地威脅人體健康。隨著人們對無公害食品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關注,生物防治成為了人們控制植物病害的理想途徑[4-5]。因此,篩選出生物活性高、抗菌譜廣的菌株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國內外對番茄[6]、黃瓜[4,6]等植物生物防治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4],但對白芨病害的生物防治還罕有報道。本研究從白芨根際土壤中進行拮抗細菌和真菌的分離篩選,以4種常見的白芨致病菌為供試菌株,對所得菌株進行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學鑒定,探討白芨根際土壤細菌和真菌對不同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為解決白芨在栽培過程中的病害問題提供了初步的試驗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土樣 供試土樣采自多年輪作無病害的白芨根際土壤。
1.1.2 培養基 細菌培養采用肉湯(LB)培養基:牛肉膏 3 g、蛋白胨10 g、NaCl 5 g、純凈水定容至1 000 mL。固體培養基中加瓊脂18.0 g,pH值為7.2。真菌培養采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培養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 15~20 g、自來水1000 mL。
1.1.3 供試菌株 白芨葉褐斑病病菌、葉斑霉病病菌、白芨塊莖腐爛病菌、白芨根腐菌均由陜西理工大學微生物實驗室保存。
1.2 方法
1.2.1 菌株的分離純化 從陜西省漢中市白芨種植區挑選生長狀態好的白芨植株,采集其根際土壤,將土壤自然風干后過20目篩,分別稱取5 g置于三角瓶中,加入45 mL無菌水及玻璃珠振蕩20 min得到土壤樣品懸液,依次用無菌水配制成5個濃度梯度的土壤懸液,每個梯度取100 μL均勻涂布在LB培養基表面,每組設置3個重復,于28 ℃下培養3~5 d,挑取性狀差異明顯的單菌落進行編號,劃線法純化培養,4 ℃保藏備用。拮抗細菌分離采用LB培養基[7-8],35 ℃培養3~5 d。拮抗木霉菌分離采用PDA培養基[9],25 ℃培養5~7 d,分離得到的拮抗菌株純化后,4 ℃保存。
1.2.2 抑菌活性的篩選 本試驗以4種白芨致病菌為靶標,采用菌餅法[7,10]篩選拮抗菌株。將預先培養好的白芨致病菌菌餅置于PDA培養基中心,四周距平板邊緣1 cm處對稱接種拮抗菌株,每種處理3~5次重復,28 ℃培養5~7 d[4,11]。拮抗細菌的篩選采用LB培養基,37 ℃培養2~3 d,看是否有抑菌圈的出現,并記錄對照及處理組白芨致病菌菌落直徑[2,12],按公式計算抑制率:
菌絲生長抑制率=(對照菌落直徑-處理菌落直徑)/(對照菌落直徑-菌餅直徑)×100%。
1.2.3 抗菌株的鑒定 對初步分離出來的白芨土壤根際細菌采用水煮法進行DNA的提取、16S rRNA分子生物學鑒定[13],本研究所用引物由康為世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序列E-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1492R(5′-GGTTACCTTGTTACGACTT-3′)[14],應用這2種引物進行PCR擴增,擴增長度大約為1 500 bp[15-16]。擴增體系50 μL,包括:dNTP(4種核苷酸混合物)5 μL、E-27F和1492R 2種引物各2 μL,模板DNA(菌懸液)1 μL,DNA聚合酶0.25 μL,ddH2O補齊。擴增程序為94 ℃預變性2 min;94 ℃ 變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40次循環;72 ℃終延伸2 min;4 ℃保存,擴增產物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17]。采用CTAB法用于真菌DNA的提取[18-19],PCR擴增體系:94 ℃預變性2 min;40個循環(94 ℃ 30 s,57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72 ℃延伸2 min,4 ℃保存[20-21],PCR反應體系為10×Buffer(反應緩沖液)5 μL、脫氧核苷三磷酸底物(dNTP)5 μL,上下游引物ITS1、ITS4各2 μL,DNA模板1 μL、5 U/μL Taq 0.25 μL、ddH2O 34.75 μL,ITS序列長度都在500~750 bp之間[22]。該片段包括ITS1、5.8S rDNA和ITS2的全部序列以及18S rDNA和28S rDNA的部分序列,將完成PCR擴增的樣品再次進行1%瓊脂糖凝膠電泳[23],篩選出條帶明亮且清晰的樣品,將PCR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測序,測得序列與GenBank數據庫進Blast分析,MEGA 6.0軟件分析序列同源性,以Neighbor-Joining方法構建系統發育樹[24],Bootstrap(1 000次重復)進行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拮抗菌株分離、純化結果
從白芨根際土壤中分離得到35株細菌和10株真菌,拮抗菌株篩選研究發現,對白芨致病菌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共計14株(表1、表2)。其中,對白芨根腐菌有抑菌作用的菌株有14株,占拮抗菌總株數的100%;對白芨葉斑霉病病菌、白芨葉褐斑病病菌、塊莖腐爛病菌有抑菌作用的菌株9株,占拮抗菌總株數的64.29%。在上述14株具有抑菌效果的微生物菌株中,BJ-169、BJ-017、BJ-135、BJ-002、BJ1-07、BJ2-04對4種供試致病菌均有較好的抑菌活性。
2.2 拮抗菌株鑒定
8株拮抗細菌同源性分析結果(圖1)表明,菌株BJ-169芽孢桿菌Bacillus sp.(KX360745)的序列同源性高達100%,它們位于系統發育樹同一分支上;綜合同源性比對結果,BJ-135屬甲基營養型芽孢桿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BJ-175為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J-179與梭形芽孢桿菌Lsinibacillus sp.(MF784470)的序列同源性達100%;BJ-7屬于嗜氣桿菌屬Sporosarcina sp.(KY465523);BJ-70燕麥屬Acidovorax sp.(KF999729);菌株BJ-2與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 sp.(KJ642347);6株拮抗真菌綜合同源性比對結果(圖2),BJ2-4、BJ2-6與Aspergillus udagawae(LC317462)的同源性100%,它們位于系統發育樹的同一分支上,綜合同源性比對結果和BJ2-4、BJ2-6與曲霉在發育系統中的位置,該菌株應屬于曲霉;BJ2-9與Trichoderma asperellum(MF808619)的序列同源性達到100%,它們位于系統發育樹的同一分支上,綜合同源性比對結果和在發育系統中的位置,該菌株應屬于剌孢木霉;菌株BJ2-3與Aspergillus tubingensis(MG647866)序列同源性達100%,綜合同源性比對結果和BJ2-3在發育系統中的位置,該菌應屬于Aspergillus tubingensis;菌株BJ1-7與Penicillium oxalicum(MG543697)序列同源性達100%,綜合同源性比對結果和BJ1-7在發育系統中的位置,該菌應屬于Penicillium oxalicum;菌株BJ1-2與Trichoderma effusum(MF040213、MF136544)序列同源性達100%,綜合同源性比對結果和BJ1-2在發育系統中的位置,該菌株屬木霉屬。
3 討論
從白芨根際土壤中分離得到35株細菌和10株真菌,其中對白芨致病菌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共計14株,這些菌株對白芨根腐病菌、白芨灰霉菌、白芨黑斑病菌以及白芨塊莖腐爛病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6種菌株對供試菌株都有拮抗作用,且抗菌活性較強。分別采用細菌16S rRNA和真菌18S基因序列對分離出的細菌和真菌進行分子生物學鑒定[11],發現這些細菌主要分布在芽孢桿菌屬中、真菌主要分布在木霉屬中,甲基營養型芽孢桿菌是2011年才被鑒定的新種,劉利強等利用該菌種防治黃瓜灰霉病[8]。枯草芽孢桿菌和解淀粉芽孢桿菌作為芽孢桿菌屬的重要成員[25],在防治傳統農業產品病害的同時,也逐漸用于人參病害生物防治。據已有的報道顯示,枯草芽孢桿菌廣泛應用于植物根部[26]、枝干[27]、葉[28]、花部以及果蔬采摘后病害的防治方面,甚至用于人和動物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因此,本研究首次從白芨根際土壤中分離得到的這2種芽孢桿菌可能與枯草芽孢桿菌[29]在一些生理活性上具有密切關聯性,比如它們的抑菌活性。除此之外,本研究中分離得到的芽孢桿菌屬中存在大量抑制白芨根腐病菌、葉斑霉病病菌、白芨葉褐斑病病菌以及白芨塊莖腐爛病菌的活性菌。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芽孢桿菌主要通過營養和空間位點競爭、抗菌物質產生、溶菌作用、誘導植物抗病性等方面來發揮其防病促生作用[30-31]。正是通過這些相關機制,芽孢桿菌殺菌劑對多種植物病原菌產生較強的拮抗作用,并同時具備環境兼容性好、抗逆性強、對人畜安全、不易產生抗藥性等優點[29]。因此,利用所獲得的具有抗菌活性的芽孢桿菌進行深入研究、開發相關微生物菌劑是后續要進行的重要工作之一。自發現木霉菌對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作用以來,科學家們從諸多方面開展了木霉菌的生防研究。由于木霉菌的拮抗作用具有廣譜性,目前已被認為是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最有潛力的生防菌之一。據已有研究報道,木霉對人參銹腐菌等引發的人參根部病害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丁萬隆等研究發現,木霉菌劑可顯著降低西洋參立枯病的發病率[13]。本試驗結果表明,白芨根際病原菌受到木霉菌抑制后有明顯的生長停滯甚至萎縮現象,據已知木霉菌生防機制,推測可能是木霉菌生長速度快,對病原菌形成營養和空間的雙重競爭,使病原菌因缺乏營養和空間而萎縮;另外也可能是木霉對病菌菌絲的重寄生作用,導致病菌菌絲生長受到抑制。本試驗篩選出的14株拮抗菌對4種白芨致病菌均有較強的抑菌活性,證明其在白芨病害生物防治領域有較大的應用潛力。后續將深入探索上述菌株對白芨致病菌的抑菌作用機制,結合田間病害防效測定,為白芨病害生物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王躍華,陳燕,劉 曼,等. 培育優質白及苗條件篩選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8,46(20):165-167.
[2]萬大群,趙仁全,劉 海,等. 白及的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 中國藥業,2017,26(2):93-96.
[3]He X R,Wang X X,Fang J C,et al. Bletilla striata:medicinal uses,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7,195(2):20-38.
[4]陳穎瀟,何 胥,施潔君,等. 黃瓜霜霉病生防菌株的篩選及防病促生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3):121-124.
[5]李天來,楊麗娟. 作物連作障礙的克服——難解的問題[J]. 中國農業科學,2016,49(5):916-918.
[6]范志航,李 波,于偵云,等. 微生物肥“寧盾”對番茄青枯病的生防效果[J]. 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4):87-88,121
[7]李 勇,趙東岳,丁萬隆,等. 人參內生細菌的分離及生防菌株的篩選[J]. 中國中藥雜志,2012,37(11):1532-1535.
[8]劉利強,楊士玲,陳 強,等. 30億個/g甲基營養型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防治黃瓜灰霉病田間藥效試驗[J]. 現代農業科技,2014(9):130-133.
[9]劉兆迪,解修超,陳文強,等. 藥用植物三尖杉內生真菌的分離鑒定及抗菌活性[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9):128-132.
[10]王瑞飛,康春曉,許圓圓,等. 懷地黃內生細菌的分離鑒定及抗菌活性[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3):82-86.
[11]梁 勤,喬登嫣,馬小明,等. 甘肅道地中藥大黃、黃芩對多重耐藥菌的抑菌活性[J]. 西部中醫藥,2014,27(5):5-7.
[12]鄒慶甲,王樹桐,梁魁景,等. 河北省蘋果園根際土壤中疑似致病鐮孢菌種類[J]. 菌物學報,2014,33(5):976-983.
[13]丁萬隆,程惠珍,陳 君. 應用木霉制劑防治幾種藥用植物病害的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03,28(1):28-31.
[14]王 超,郭堅華,席運官,等. 拮抗細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8):1-6.
[15]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US). NIAID global health research plan for HIV/AIDS,malaria,and tuberculosis[M].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1.
[16]Jiang C M,Shi J L,Liu Y L,et al. Inhibition of Aspergillus carbonarius and fungal contamination in table grapes using Bacillus subtilis[J]. Food Control,2014,35(1):41-48.
[17]Chen D,Liu X,Li C,et al. Isolation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20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ntrol of eggplant bacterial wil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4,137(4):120-127.
[18]賈 斌,趙貞麗,沈國娟,等. 人參黑斑病生防用內生拮抗菌分離鑒定及發酵濃縮液的性質[J]. 中國森林病蟲,2014,33(3):5-10.
[19]張德珍,李鵬昌,陳曉霞,等. 山東省小麥根腐病病原菌的分離鑒定[J]. 植物保護學報,2016,43(2):233-240.
[20]陳天祥,孫 權,顧 欣,等. 設施蔬菜連作障礙及調控措施研究進展[J]. 北方園藝,2016,40(10):193-197.
[21]Xiang Z Y,Zhang L,Zhang Q F. Soil nutrients and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different stand types in Qinghai Province[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2014,50(4):22-31.
[22]魏 崍,王偉威,李馨園,等. 大豆抗腐霉根腐病的生理差異研究[J]. 大豆科學,2017,36(3):425-429.
[23]Mann J. Natural products as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J]. Natural Product Reports,2001,18(4):417-430.
[24]翁遠超,劉靜雯,崔 璨,等. 秦皮中化學成分的分離鑒定及其體外抑菌活性[J]. 中國藥物化學雜志,2014(1):40-47.
[25]彭 震,王春娟,陳慶河,等. 生物肥料“寧盾”對大豆疫霉病的防效及對毛豆的促生作用[J]. 上海農業學報,2014,30(6):95-98.
[26]劉 琴,劉 翼,何月秋,等. 我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綜述[J]. 安徽農學通報,2012,18(7):67-69.
[27]王 琴,高 青,繆衛國,等. 3種生防細菌2種藥劑劑型對芒果炭疽病菌的拮抗作用初探[J]. 廣東農業科學,2014,41(11):82-88.
[28]郎多勇,張文晉,解植彩,等. 寧夏產甘草內生細菌分離純化、拮抗植物病原菌菌株的篩選及鑒定[J]. 時珍國醫國藥,2017(9):184-186.
[29]陳志誼. 芽孢桿菌類生物殺菌劑的研發與應用[J].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5,31(5):723-732.
[30]吳林坤,林向民,林文雄. 根系分泌物介導下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關系研究進展與展望[J]. 植物生態學報,2014,38(3):298-310.
[31]周文杰,呂德國,秦嗣軍. 植物與根際微生物相互作用關系研究進展[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6,38(3):25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