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春 紀龍 陳中督 周錫躍 方福平
摘要:水稻科技發展目標需要隨著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變化不斷轉型調整。農戶是水稻生產決策、技術應用的主體,綠色超級稻品種、綠色生產技術只有在被農戶接受和采用的情況下,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農戶對新品種、新技術的實際需求和接受意愿決定了我國水稻綠色生產的發展方向與前景。通過對19省1 663戶農戶水稻品種和種植技術需求的調查分析表明,當前生產上種植的水稻品種綠色性狀表現一般,農戶在選擇品種時仍然優先考慮產量,在選擇技術時首先考慮的是省工省力技術,對減肥減藥等綠色生產技術需求迫切。因此,建議要加強“綠色超級稻”的培育和應用,強化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和綠色植保防控技術研發,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關鍵詞:農戶;行為;水稻品種;種植技術;綠色生產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03-0327-04
水稻品種選育、栽培技術、植保技術以及機械化技術等科技發展目標需要隨著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變化不斷轉型調整[1]。1949—1984年我國水稻生產以滿足人民溫飽為核心,水稻科技發展目標主要圍繞提高單產水平展開;1984年首次出現“賣糧難”后,水稻生產目標在兼顧產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優質高效,水稻科技發展目標也由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轉向優化品種結構和提高勞動生產率;2004—2016年我國水稻生產連年增產,畝產穩定在6 716.42 kg以上水平,總產連續6年超過2億t。在水稻單產連續取得突破的同時,化肥農藥盲目過量施用[2]、土壤酸化和板結[3-4]、農業面源污染[5]、作物產量下降[6]、農產品供給結構無法很好地適應消費者需求[7]等問題日益突出,引發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擔心和憂慮[8]。在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我國水稻科學家審時度勢提出了“綠色超級稻”的概念,目的是選育推廣一批“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的水稻新品種,既能有效解決糧食需求問題,又能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9]。
農戶是水稻生產決策、技術應用的主體,綠色超級稻品種、綠色生產技術只有以被農戶接受和采用為前提,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投入到水稻生產中,農戶對新品種、新技術的實際需求和接受意愿決定了水稻綠色生產的方向與前景。王志剛等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法分析了農戶對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的認知與決策行為[10-17];在采用綠色生產技術方面,朱麗娟等分別研究了農戶對節水灌溉技術、低碳化種植技術的采用意愿及影響因素[18-19];張麗金等研究了風險偏好對農戶采用綠色水稻生產技術的影響[20]。已有研究大多側重分析農戶對現有品種和技術接受與采用的影響因素,從農戶需求視角出發,研究其對現有品種技術的主觀認知及未來品種技術需求的文獻相對不足,而后者的研究對于判斷水稻綠色生產發展方向與前景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通過對主產區種稻農戶的問卷調查,深入分析農戶對水稻品種、技術的實際需求,以期進一步明確新時期水稻品種選育、技術研究的目標與策略,有助于提高科技供給的有效性和精準性,促進水稻綠色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2 材料與方法
2.1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中國水稻研究所2016年1—2月在全國主產區組織開展的針對稻農的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本次調研累計發放1 800份問卷,實際收回1 663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率為92.3%。其中,東北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有效農戶為327戶,華北稻區(山東、河南)有效農戶為51戶,西北稻區(陜西、寧夏)有效農戶為59戶,長江中下游稻區(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有效農戶為706戶,西南稻區(重慶、四川、云南)有效農戶為292戶,華南稻區(福建、廣東、廣西)有效農戶為228戶。
2.2 研究方法
調查結束后首先對數據進行核查,剔除無效數據,然后利用R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農戶對水稻品種需求的優先序”和“農戶對水稻生產技術需求的優先序”這2類數據的分析應用了首選決定法和加權頻數法。首選決定法主要是假定農戶對排第1位性狀(或需求)的效用大于第2位,并以此類推,農戶對水稻性狀重要性的排序或技術(服務)需求的排序可通過排第1位的頻數大小得出,如果第1位頻數相同則比較第2位,以此類推。加權頻數法主要是假定農戶將效用最大或最重要的選項列為第1位次,以此類推,對各個位次賦予不同權重,然后將每一個選項在不同位次的頻數進行加權求和,加權和最大的選項即為效用最大或最重要的選項,以此類推。
3 結果與分析
3.1 農戶水稻品種評價與需求分析
3.1.1 農戶對生產上應用水稻品種綠色性狀的評價 水稻品種的綠色性狀主要是指對不利環境因素的抗性、對土壤水分養分的高效利用以及對主要病蟲害的抗性等[21]。調查顯示,認為早稻、一季稻、雙季晚稻品種抗病蟲害能力、耐高低溫能力、耐旱能力較好的農戶比重均低于50%,但認為產量較高的農戶比重均超過50%,認為一季稻產量較高的農戶比重高達68.81%。說明農戶對當前生產上的水稻品種產量認同程度較高,但對品種的抗病蟲和耐逆境等綠色性狀滿意度偏低(表1)。
3.1.2 農戶水稻品種需求分析 我國種子行業長期產能過剩,育繁推脫節,每年審定通過的品種多,適宜推廣的少、同質化嚴重。近年來,我國每年審定通過的水稻品種數量都在400個以上,比20世紀90年代末增加2倍以上,但大面積推廣應用品種較少。推進水稻綠色生產和種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優先了解農戶對水稻品種的實際需求。分析結果表明,產量水平仍被認為是水稻品種最重要的性狀,其次是稻米品質,接下來依次是抗病蟲害能力、抗倒伏能力、品種生育期、耐高低溫能力、需肥量和耐旱能力(表2)。
3.2 農戶水稻種植技術需求分析
3.2.1 種植技術需求 省工省力技術成為農戶的首要選擇,其次才是更高產技術和優質栽培技術,排在第4位和第5位的分別是和肥料減(少)施技術和農藥減(少)噴技術;對于災害防控技術和灌溉用水減少技術,農戶需求程度不高(表3)。
3.2.2 種植方式需求 從種植方式看,當前農戶早稻和雙季晚稻均以拋秧種植為主,比重分別達到40.12%、36.78%;一季稻仍以手插秧為主、其次為機插秧,比重分別為45.57%、35.72%。從種植方式需求看,需求最大的是機插秧,對早稻、一季稻、雙季晚稻機插秧需求比重分別達到59.26%、69.65%、58.86%,其次是拋秧和直播,其中早稻、一季稻和雙季晚稻直播需求比重分別達到12.04%、13.33%、13.62%(表4)。
3.3 農戶水稻施肥技術認知與節藥技術需求
3.3.1 施肥技術認知 在參與調查的農戶中,非常清楚施肥時間、種類和數量的農戶比重為53.58%,施肥數量、施肥時間、施肥種類難以把握的農戶比重分別為28.02%、10.82%、3.85%,對這些都不太清楚的農戶占3.73%(表5)。
3.3.2 節肥技術需求 農戶水稻生產中經驗性施肥現象普遍存在,它是化肥投入過量、投入結構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分析表明,87.79%的農戶認為當前非常有必要掌握化肥減(少)施技術,主要原因是生產上肥料施用過多、價格偏高;精確定量施肥是農戶最需要的施肥技術,選擇農戶比重高達63.81%,其次是高肥高產和低肥中產施肥技術(表6)。
3.4 農戶水稻病蟲害防治認知與技術需求
3.4.1 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難以準確把握防治時間是當前病蟲害防治最困難的地方,農戶選擇比重高達68.34%;其次是藥劑選擇困難,農戶選擇比重達到15.77%;第3是找不到人幫忙打藥,農戶選擇比重為11.16%(表7)。
3.4.2 病蟲害防治技術需求 在防治方式上,83.11%的農戶仍是自己防治,主要依據是農技部門病蟲測報意見,統防統治比重最高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僅為25.46%;在防治設備上,仍以手動噴霧機為主,所占比重高達50.16%,其次是機動噴霧機、所占比例為41.90%,大型植保機械占比僅為 6.57%,主要以較大規模經營戶使用為主;46.72%的農戶認為最需要的防治技術是抗病蟲品種,其次才是準確把握病蟲害防治時期和準確的病蟲情診斷(表8)。
3.4.3 節藥技術需求 超過95%的農戶認為當前非常有必要掌握農藥減(少)施技術。主要原因是目前打藥次數太多,選擇農戶的比重為42.23%;其次是多打藥會影響稻米品質,選擇農戶的比重為40.33%;最后是認為農藥價格較高,選擇農戶的比重為16.28%(表9)。
4 基本結論與政策建議
4.1 基本結論
4.1.1 現有品種的各項綠色性狀表現一般 從農戶反饋情況看,一季稻和雙季晚稻在品質、抗倒伏能力方面表現最好,抗病蟲、耐高低溫能力一般,需肥量較高;早稻品種抗倒伏能力較好、產量達到預期,但品質較差,抗病蟲能力、耐高低溫能力和耐旱能力均一般。說明生產上綜合綠色性狀突出的品種很少,不同性狀間協調性較差,水稻品種選育目標應向優質、豐產、抗逆和廣適相結合方向發展,才能適應綠色生產需要。
4.1.2 農戶在選擇品種時仍然優先考慮產量 從農戶視角分析,在追求商品糧效益最大化,特別是在市場上優質優價預期并不明顯的情況下,獲取更高產量無疑能夠保障農民種稻收益,品質是農戶的第2選擇,最后才是抗病蟲能力和抗倒伏能力。由此可以判定,一個水稻新品種即使品質再好、抗病蟲能力再強,如果產量無法達到農戶要求,也很難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
4.1.3 影響水稻綠色生產的限制性因素增多 省工省力技術成為當前農戶的首要選擇,其次才是更高產技術和減肥減藥技術,說明水稻生產勞動力短缺,特別是隨著種植規模擴大,粗放化經營可能增加肥藥投入;直播技術需求明顯增加,與移栽稻相比,直播稻除草劑用量將大幅增加;農戶病蟲害防治仍以手動噴霧機和機動噴霧機為主,大型植保機械應用率不高,統防統治覆蓋率低,病蟲害防治效率低下,也是農藥減量投入的限制因素。
4.1.4 農戶亟須掌握化肥農藥減量化技術 農戶對水稻生產節肥節藥技術需求迫切,主要是化肥成本較高、農藥影響稻米品質;抗病蟲品種是生產上農戶最需要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是當前農戶最需要的減肥技術。與蟲情測報、新型農藥等相比,農戶更加信賴水稻品種本身具備的抗性,對水稻育種目標提出了更高要求。
4.2 政策建議
綠色發展是“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推進水稻綠色發展,關鍵是加快提升水稻科技供給的有效性、針對性和精準性,在品種和技術協調配合下,實現少打或不打農藥、減少化肥施用、減少灌溉用水數量以及減少勞動力消耗等目標。
4.2.1 加強“綠色超級稻”的培育與應用 適應農戶品種需求變化趨勢,改變單一追求產量的育種目標和思路,加快培育綠色性狀突出的水稻品種,在不斷提高產量、改良品質的基礎上,實現少打農藥、少施化肥和節水抗旱。一是新培育品種在兼顧產量和品質的同時,還須具備多種生物脅迫(抗主要病蟲害)和非生物脅迫抗性(干旱、洪澇、極端溫度等);二是新培育品種要能夠高效利用土壤中氮、磷、鉀等養分,大幅減少化肥投入;三是新培育品種要適應機插、直播等輕簡化生產需要,降低勞動力投入,提高水稻生產效率。
4.2.2 強化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發 適應農戶對優質高產和節肥技術需求變化趨勢,要更加注重優質高產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研發和推廣。一是加快優質稻米形成規律和調控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推進水稻優質化生產;二是加快肥料高效利用機理與技術研究,因地制宜推廣化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水肥一體等肥水高效利用技術;三是加快研發和推廣高效緩釋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產品,提高肥料利用率。
4.2.3 加快綠色植保防控技術研發 適應農戶對節藥技術需求變化趨勢,在培育抗病蟲品種的同時,要更加突出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一是加快水稻主要病蟲害的監測與預警技術研究,提高防控的及時性和有效性,解決防治時期確定難問題;二是采取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用量;三是引導專業化防治組織開展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提高病蟲害防控能力,解決選藥打藥難問題。
4.2.4 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適應農戶對省工省力技術和社會化服務需求變化趨勢,要更加注重提升水稻生產農機裝備水平,推進全程機械化,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減少勞動力資源消耗。一是加快耕整地、播種、育秧、插秧等關鍵環節機械化裝備的研發和推廣;二是積極推廣精準施藥、定位施肥等新型高效大中型機械,加快替代落后小型機械;三是將機械適應性作為品種選育、栽培技術推廣的重要指標,加快形成適合不同稻區的機械化技術模式,提高生產效率。
參考文獻:
[1]方福平,章秀福,王丹英,等. 科技進步對我國水稻生產發展的影響與對策[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25(3):177-181.
[2]史常亮,郭 焱,朱俊峰. 中國糧食生產中化肥過量施用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37(4):671-679.
[3]張北贏,陳天林,王 兵. 長期施用化肥對土壤質量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1):182-187.
[4]蔡 榮. 農業化學品投入狀況及其對環境的影響[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3):107-110.
[5]尚 杰,尹曉宇. 中國化肥面源污染現狀及其減量化研究[J]. 生態經濟,2016,32(5):196-199.
[6]張利庠,彭 輝,靳興初. 不同階段化肥施用量對我國糧食產量的影響分析——基于1952—2006年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J]. 農業技術經濟,2008(4):85-94.
[7]楊建利,邢嬌陽. 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37(4):613-620.
[8]趙穎文,呂火明. 糧食“十連增”背后的思考:現代農業發展中面臨的挑戰與路徑選擇[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4):561-567.
[9]張啟發. 綠色超級稻的構想與實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0]王志剛,王 磊,阮劉青,等. 農戶采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行為分析[J]. 中國稻米,2007(1):7-10.
[11]靖 飛. 影響農戶水稻品種認知的因素分析——基于江蘇省水稻種植農戶的調查數據[J]. 中國農村經濟,2008(4):16-23.
[12]李冬梅,劉 智,唐 殊,等. 農戶選擇水稻新品種的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水稻主產區402戶農戶的調查[J]. 農業經濟問題,2009,31(11):44-50.
[13]周 未,劉 涵,王景旭,等. 農戶超級稻品種采納行為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湖北省農戶種植超級稻的調查[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32-36.
[14]趙肖柯,周 波. 種稻大戶對農業新技術認知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1 077戶農戶的調查[J]. 中國農村觀察,2012(4):29-36,93.
[15]齊振宏,梁凡麗,周 慧,等. 農戶水稻新品種選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湖北省的調查數據[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17(2):164-170.
[16]朱 萌,齊振宏,鄔蘭婭,等.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需求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江蘇省南部395戶種稻大戶為例[J]. 中國農村觀察,2015(1):30-38,93-94.
[17]黎紅梅,李娟娟. 南方農戶種植行為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湖南省典型灌區的調查[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4):617-623.
[18]朱麗娟,向會娟. 糧食主產區農戶節水灌溉采用意愿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1,32(6):17-21.
[19]馮 俊,王愛民,張義珍. 農戶低碳化種植決策行為研究——基于河北省的調查數據[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6(1):50-55.
[20]張麗金,王林萍,蔡良玫. 農戶的風險偏好對綠色水稻生產技術應用的影響——基于農戶生產模型的理論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2016,32(32):188-192.
[21]張啟發,劉海軍. 未來作物育種對綠色技術的需求[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4,33(6):10-15.李曉瑩,何明珂,喻 曉. 基于擴展VIKOR方法的生鮮電商綜合評價[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3):33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