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丹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琵琶,是我國著名的彈撥樂器之一,最早記載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被譽為民樂之王。這門樂器音域寬廣,音色多樣,既能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清脆之感,又能發出仿佛男子的低沉私語之音。其中,“滾奏”是琵琶的右手技法之一,由彈挑發展而來,因其音響較為綿密,使得這一技法多被演奏者在樂曲中運用。但由于一些學習者和演奏者們的能力不同,在用“滾奏”進行音樂表達時經常不能將音樂效果表現出其自身特點,容易與“快速彈挑”的音樂感覺相混淆,因此筆者對此進行分析研究來總結出“滾奏”在進行音樂表達時的具體訓練要求。
“滾奏”的動作要領是大指和食指兩個點急速連續“彈”“挑”,發音要圓捷①。在樂譜中的記譜標號為“〃”。這一技法和“快速彈挑”雖動作上相似,都是在加快“彈挑”速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指法。但兩者在音樂意義和運動上存在區別的。首先在音響效果上面,“滾奏”的特征體現在線條表現方面。更多的是通過“滾奏”來表現樂曲演奏中的“線性”歌唱功能,意在表現音樂旋律的連貫和線條感。從技術動作上看,“滾奏”要求點與點之間音響的均衡,所以手部的運動幅度比較小,用力均勻而平穩。
“滾奏”技法在樂曲中一般會用于兩種情況,一是長音表達,這種情況多是用于同意音符的長節拍演奏,二是整段多音符旋律樂句的演奏。由于同一音符的長音表達時,多為體現余音延長的效果,所以筆者在此不多探究。而是重點放在了多音符旋律樂句的演奏中,對幾種常用表達進行演奏分析。
一些樂曲中,會出現“雙弦滾奏”的情況。如在《彝族舞曲》中的引子部分,便運用了“雙弦滾奏”。該曲是王惠然先生于1960年創作的琵琶獨奏曲,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煙盒舞》等音樂元素。以抒情優美的旋律,粗獷強烈的節奏,描繪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們歡樂舞蹈的場面,在樂曲中的引子部分中“滾奏”表現的是“線”的感覺,“雙弦滾奏”模擬悠揚的巴烏聲,由遠至近,似乎是夜幕降臨下的彝族山寨朦朧而靜謐中,象征著愛情的巴烏聲音慢慢響起。這里的雙弦“滾奏”筆者認為,應該用手臂“滾奏”。由于“滾奏”中琴弦數量增加,觸弦的距離也會加大,所以有需要運用到手臂。即小臂前端的微度旋轉,該部位與腕部、拇指和食指始終是一個整體,以同步的微度旋轉作為技術方式進行“滾奏”,通過力度的控制,猶如以線連珠,給人連綿不斷之感,以突出旋律的起伏。使這段音樂更加豐滿而不單調。(譜例1)
在一些改編自歌曲的琵琶作品中,經常用“滾奏”來表現具有歌唱性的旋律片段。如琵琶曲《唱支山歌給黨聽》是作者吳俊生根據同名歌曲改編而成的。此曲為三部曲式結構,樂曲第二樂段中,對應歌詞為“舊社會鞭子抽我身,母親只會淚淋淋”的部分便是由滾奏來進行旋律。像此曲這樣由聲樂作品改編成的琵琶曲中,通過技法來達到對人聲的模擬是需要演奏者加以注意的。這里二弦上面的旋律更為適合“滾奏”來演繹,來表現出樂句所體現的悲憤、充滿了對舊社會的仇恨的心情。“滾奏”在演奏像此曲這樣的歌唱型段落時要更為強調力度的變化,不但要演奏出像人聲那樣抒情連綿的音響,還要通過演奏時的力度適當控制來表現出跟人聲一樣的強弱變化,筆者認為此處應該用“手腕滾奏”,即指手臂不動,采用手指關節的屈伸動作和手腕的小幅度運動作為主要運動部位。這樣的小幅度運動能夠增加“滾奏”速度,還能更好地對手進行控制來調整力度。(譜例2)
譜例1《彝族舞曲》
譜例2《唱支山歌給黨聽》
有時,“滾奏”也會運用到一些樂曲中來模仿其它樂器演奏的場景。《龍船》(張步蟾傳譜,林石城記譜整理,張正秋改編)原是民間樂曲,后改編為琵琶獨奏曲,描寫了江南民間五月初五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時熱烈歡騰的場景,表現出了人們歡度佳節時的喜悅心情。譜例中為第一部【船會】的片段,片段中的“滾奏”部分為散板,四度的音符疊置向上,將情緒一點點推進,仿佛表現出聲音由遠到近的即視感,仿佛預示著龍船競賽的即將到來。這里的“滾奏”要用手腕小幅度“滾奏”,ⅠⅡ部分的力度要區分開,演奏出音響逐步上升的推動感,表現出吹管樂器那種帶有氣息強弱變化的音樂流動性。(譜例3)
譜例3《龍船》
技法的使用都是為了樂曲服務,“滾奏”在樂曲中的運用較為廣泛,但所表達的音樂效果卻多有不同。為了更好的塑造音樂形象,我們更需要從技法的演奏出發對“滾奏”提出的更為具體的要求,這樣有助于學習者們更好的去進行技術的訓練和對樂曲的把握,筆者也希望通過對“滾奏”的不斷研究來推動琵琶在音響發揮出更豐富的音樂效果。
注釋:
①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華樂大典(琵琶卷)[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