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社會越來越需要復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關鍵詞:歷史;社會實踐;中學生
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全國推開:學科在不斷分化、滲透,交叉,整合??v觀各地中高考命題:都力圖以綜合的視野突破原有的學科界限,聯系國內外不斷變化的現實,整合歷史、人文、地理、經濟、政治、社會等多領域的知識。歷史對我們教學提出了更深的要求,本人以教學實踐為依據,將所得付諸筆下,希望同行批評指正。
一、 歷史與社會時事
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是歷史教學的亮點,也是考試的一個重點,如近年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等都在當年的歷史中考、高考中有很好的體現。
教學中注重把歷史知識與熱點問題的聯系,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到西藏的史實時,針對一些反華勢力支持達賴搞西藏獨立的情況,提問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的歷史依據。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學生對西藏歷史與現實有了更清醒、更正確的認識。
從歷史延續上去認識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引導學生的古為今用的學習意識。比如,在講明清閉關鎖國時,對比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迎來了漢唐盛世,清閉關鎖國使“天朝上國”在近代落伍了。從而認識: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進一步得出今天改革開放的必然性。讓學生在歷史的失落痛苦與激動自豪的對比之中,領悟到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性。
二、 歷史與現實生活
在我們身邊的任何事與物,都可尋找到歷史的淵源。同樣任何的歷史現象都與我們今生今世有關聯。歷史考試中也常有這樣的題目:以人們衣、食、住、行、用的變化為例,說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注意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入手,尋找與歷史的切入點,這樣就使學生保持著好奇心。如在講述秋收起義時,我會和金秋的收獲季節相聯系;在葡萄成熟的日子里,我自然地和張騫通西域聯系起來。從學生作業中的楷書扯到中國古代字體的演變;從某個同學的發型引到明治維新的文明開化等。挖掘歷史的隱性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獨立探索的思想。
在道德觀念、規范中,尋找歷史的淵源。如和平友愛觀點,可以從孔子的“仁”;墨子的“兼愛”,漢朝時期的“和親”;唐朝時期的“和同為一家”,鑒真東渡日本,鄭和七下西洋等中得以感受。讓學生通過身邊的事跡去追尋歷史,同時也讓學生沿著歷史的事跡來認識現實。
從現實生活的經驗去理解與感受歷史。比如,講到原始彩陶時,提出:原始人怎么會想到用火燒泥做陶呢?學生通過討論提出幾種觀點:用泥包著燒烤肉,泥土變硬的啟發;屋中火坑周圍的土變硬給的啟示;不小心投入火堆中的泥玩具成型的靈感。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以現實生活的經驗再造出歷史上這個發現的過程。讓學生在飽滿而充滿激情的氛圍中進入歷史的求知。
三、 歷史與學科整合
重視跨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跨學科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趨勢,也是近年來中、高考能力考查的重點和趨勢。比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與影響”,就是以歷史為主導,涉及政治、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相關學科問題。因此,在課題研究中必須注重各學科的橫向聯系。
文史相通,中國豐富的古典詩、詞、文、成語等文學形式,對歷史教學有很好的啟發。如孔子的“溫故而知新”;項羽的“破釜沉舟”;淝水之戰的“草木皆兵”“風聲鶴唳”;開元盛世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譚嗣同的“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在教學實踐中強調文史的緊密結合,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的感性認識、加深記憶與理解,同時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政史一家,歷史的教學要注重時代的背景,在教學中引用政治的某些觀點。如革命運動中的“人民是歷史的主人”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辯證法思想;歷史發展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觀點。文史、政史的結合可以為中學歷史教學開辟出一塊新的天地。
對于歷史與學科的整合,“要求能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學科整合要求以綜合的視野突破原有的學科界限,整合歷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學科的知識。如講“九一八事變”時,就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講秦始皇時,就賞析華清池、兵馬俑的圖片;講電的發現時,就觀察電磁感應實驗。這對教師來說,需要與其他學科教師共同協作,對學生而言,需要將課堂上學到的各科知識融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四、 歷史與人類智慧
“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的最終目的在于通過歷史把握現在、預見未來。
一方面,學生可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來分析現實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的一系列問題,加深對當今種種社會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并嘗試對其發展趨勢作出較為合理的判斷或預測。比如,在講授兩次世界大戰之后,我出了一個題目:針對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結合當前的形勢,對戰爭與和平的前景做一展望。經過引導,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只要帝國主義存在,世界戰爭的危險就依然存在;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另一方面,以歷史的經驗和價值觀來剖析自我,從歷史知識里學習做人的道理。在歷史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保持積極的自我意識,勇于表現自我、展示自我。如學習五四運動,培養了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學習張騫通西域,培養了學生勇敢的探索精神;學習科技革命,培養了學生刻苦努力精神。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之中,進一步探索和調整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這樣學生的歷史學習不但是為了解決課本里提到的過去的歷史知識,而且使學生參與對現實問題的解決,從歷史中吸取各種各樣的經驗教訓,給現實提供各種各樣的啟示。
經過以上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我發現在歷史教學中注意加強歷史與社會實踐相聯系的意義: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把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提高了教學的效果;更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樹立主人翁精神;這也是呼應新時代課程改革的需要、響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作者簡介:
王少巖,福建省泉州市,福建永春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