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宇
【摘要】樂舞與書法這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發展歷史源遠流長,相互獨立存在著, 但也在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并相互影響,它們都是人們情感抒發的藝術表現形式,樂舞為書法的呼吸與韻律、力度的把握、線條的勾畫以及情感的表達提供了指導, 從而使得樂舞和書法二者可以互相融合。筆者將公孫大娘的劍器舞與唐代著名書法家張旭的草書當作研究對象,通過梳理劍器舞與草書的發展軌跡、以及對劍器舞對草書的影響探究,來考察樂舞和書法之間的共性,了解樂舞與書法之間存在的微妙關系,從而探究樂舞對唐代書法的影響。
【關鍵詞】樂舞;書法;劍器舞;草書
【中圖分類號】J618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每一個朝代都有每一個朝代發展的歷史特點,唐代絕對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必不可少可以說是非常關鍵的的一部分。遼闊的疆域、經濟軍事實力的強大、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使得各式各樣的外域樂舞文化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涌進中原大地,使得唐代藝術成為中國封建文化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唐代時的樂舞文化和書法更是中國藝術發展史上的最璀璨的兩顆明珠。與此同時,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不斷地發展融合,唐代時期的藝術家們的專業修養和藝術審美得到了極大地提高,一些書法大家們將樂舞中人體的線條、姿態的造型運用到書法中,他們不斷讓樂舞文化和書法的特點進行有機結合,并在兩者不斷磨合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剔其糟粕”,使得唐朝時的樂舞和書法在融合過程中得到了極大升華的同時,又散發出令人不可抗拒的魅力。
在吸收樂舞文化的基礎上,唐代的書法有了極大地發展,以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成為了中國古代書法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草書發展的鼎盛時期。盛唐時期的書法蒼勁有力、氣勢恢宏、形式多樣,極大地推動了唐代書法的發展,是唐代藝術文化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為我國的書法發展史中增添了光輝的篇章。
在唐代,劍器舞與草書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并影響深遠,從李倩的《從劍器舞與草書的碰撞談藝術的相融性》中可以知道,“草圣”張旭曾在欣賞公孫大娘劍器舞的過程中受到了啟示,他指出:“始吾見公主與擔夫爭道,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1]張旭在觀看了公孫大娘的劍器舞之后深受啟發,將公孫大娘舞劍器舞時酣暢淋漓、一氣呵成的感覺融入了他的書法運筆中,讓他的草書如行云流水、氣勢恢宏。此為我國文化發展歷史中劍器舞和草書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現,然而筆者指出,此次兩種藝術互相交合并非偶然,這兩者之間必定存在著某種內在的關系,進而擴展至筆者針對樂舞對唐朝書法相互作用而獲得結果的探索,探討樂舞和書法彼此的共同點,讓二者可以互相交融、互相借鑒、互相促進,獲得更高的藝術造詣。
首先,本文將分析唐代時劍器舞與草書發展的社會背景;其次,簡析劍器舞與草書的發展歷程及其自身的特點。
以劍器舞和草書為例來探究樂舞對唐代書法的影響。首先,主要從劍器舞和草書的呼吸與韻律、節奏與力度、線條與構圖等外在表現形式進行分析來探討劍器舞對草書的影響;其次,從劍器舞和草書的情感表達角度來探究劍器舞對草書的影響,進而體現出樂舞對唐代書法的影響。
一、劍器舞與草書的發展歷程
(一)劍器舞與草書發展的社會背景
唐朝以來,政治、經濟以及科學文化,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唐代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足以讓唐朝成為當時世界文化的主旋律,唐朝社會的繁榮景象,不僅體現在軍事政治實力的強大、經濟實力的領先,更體現在文化的繁榮、兼容并蓄和百花齊放上。
唐朝初年,政局動蕩不安,為實現社會安定富強,統治者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鼓勵農桑、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的便利政策。繼而唐代朝堂趨于穩定,政治軍事力量持續強化,經濟實力飛速提高,與他國往來頻繁,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了極大地提高,唐太宗繼位后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為推動唐代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因此唐朝時期的舞蹈、音樂、詩歌、書法等藝術形式有了獲得了較好的發展,是國內封建社會時代藝術發展階段內難以跨越的高山。
唐玄宗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一時期的唐朝經歷了武則天篡權、內室干政等一系列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利的事件,此時唐朝的政局動蕩、社會秩序混亂,但因為武則天、太平公主等女性的影響,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升,也因此為唐代女性活躍在文化藝術發展的舞臺上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社會環境。以公孫大娘為代表,在當時出現了很多女性在舞蹈上大放異彩的現象,公孫大娘生于唐玄宗開創的開元盛世時期,復姓公孫,名字不詳,因為當時的唐朝對女性的某一個年齡段有比較通俗的稱呼,因此被世人稱為“公孫大娘”,籍貫、身世皆無從考證,擅長“劍器舞”,是唐朝著名的舞蹈家之一。傳聞“公孫大娘”弟子眾多,可見公孫大娘舞技的超凡脫俗和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大。
眾所周知,“草圣”張旭在草書領域成就顯著,同時公孫大娘是當時知名的舞蹈家,也創造出了美妙絕倫的劍器舞,成為“劍器舞”的領軍人物,兩人皆生于唐朝。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政治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最強大的朝代之一,此時的詩詞歌賦、舞蹈、書法等不同種類的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這和唐代政治的穩定,綜合國力的強大以及皇帝的開明以及對于外國文化的兼容并蓄等因素之間存在緊密的關系。劍器舞與草書即為這個時代中的結晶。經過對歷史的探究可知,僅有政治穩定、國力強盛、社會和諧的朝代才能使各種樂行的藝術形式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情景。
(二)劍器舞與草書的發展軌跡及其自身的特點
針對唐朝的舞蹈來說,樂舞實現了對南北朝的傳統樂舞和民族性樂舞的有效融合。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以及開放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為民族舞蹈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社會條件,還為自身的舞蹈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除。這是唐朝舞蹈文化與南北朝民族舞蹈文化的相互融合與發展,不僅完整地保留和傳承了自身舞蹈文化的特點,還吸收了其他民族特色舞蹈文化的特點,使得樂舞文化獲得了多元化的發展。音樂與舞蹈是唐代重要的藝術,也是深受當時唐朝各階層人民喜愛的藝術表演形式,它們廣泛地出現在宴會、節日慶典和各階層人們群眾的自娛自樂的社會活動中。
劍器舞是中華民族舞蹈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深受當時唐代人民的喜愛,在當時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西周時期,樂舞的表現形式分為文舞和武舞兩種藝術形式,基于西周對樂舞的劃分,唐朝依據舞蹈的審美風格將舞蹈劃分為“健舞”與“軟舞”兩大類,這預示出唐代人民針對舞蹈的品味在逐漸提升。劍舞最為明顯的特征為節奏明朗歡快、舞姿雄健有力;軟舞最為明顯的特征為節奏輕松舒緩、抒情婉轉。
健舞的代表作便是劍器舞,劍器舞極大地凸顯了健舞力量美的特點,劍器舞在融合了傳統舞劍和武術的基礎上,逐漸成為了獨樹一幟極具特色的一種觀賞性舞蹈,劍器舞的舞蹈道具主要是劍,以手持劍,以身體舞出各種姿態,節奏明快,舞姿矯健有力,氣勢磅礴。
隨著時間的逐漸推移,人們實現了對劍器舞的多次優化,讓它變得更具欣賞性,受到了不同階層的青睞,對我國的劍舞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根據有關研究可知,杜甫在欣賞了公孫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的劍器舞演繹之后,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道: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2]杜甫的這首詩不僅表現出了劍器舞的磅礴氣勢、淋漓頓挫之勢,也從“一舞劍器動四方”這一句當中可看出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深遠的影響力,深受人們喜愛。
草書的魅力在于能夠即興發揮,一氣呵成,讓人感受到酣暢淋漓的痛快與興奮之情。落筆如有神、急速回轉、蒼勁有力,猶如在波濤洶涌的海上仍能使人感受到平靜。張旭的草書的顯著特點就是放蕩不羈、落筆有力、在波濤洶涌中隱藏著平靜之勢,堪稱草書一絕。
草書早在漢朝時便已出現,但直至唐朝才逐漸得到人民的喜愛與關注。身為一種書法表現形式,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結構簡單、筆畫連綿。張旭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之一,張旭深得草書筆法,他的草書作品氣勢奔騰,縱橫馳騁,筆力雄健,被世人稱為“草圣”。他曾親言,在觀看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后才悟得了草書筆法的神韻,可見劍器舞對草書影響之深遠。
二、劍器舞對草書的影響
劍器舞和草書都是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瑰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承載了中華民族千年文明,是世界藝術之林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劍器舞和草書看似毫無關聯實際上卻有著緊密的聯系,特別是在表現形式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本人以劍器舞對草書的影響探究為例從而延伸到對樂舞與唐代書法的影響的思考,以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對“草圣”張旭的草書的影響為例來探討樂舞與唐代書法的影響關系。
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寫道:“往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數常于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3]《國史補》也曾記載,張旭曾親言,“始吾見公主與挑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4]由此可以看出“草圣”張旭曾在觀看公孫大娘舞劍器舞后得到靈感,引起了張旭的共鳴,得筆法之意,懂其神,而后草書大有長進,書法形式如劍器舞般雄姿英發,峰回路轉,氣勢磅礴,使人驚心動魄,可知公孫大娘的劍器舞確實對草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主要從劍器舞的外在特征與表現形式和劍器舞的情感表達兩個方面來探討劍器舞對草書的影響。
(一)劍器舞與草書的外在特征與表現形式
1.呼吸與韻律
舞劍器舞和書寫草書的過程中都要運用呼吸。在劍器舞舞者以手持劍、以身舞蹈的過程中,只有持續恰當地呼吸,使得氣息連綿不絕,才能與舞蹈節奏緊密結合,使動作在力度和幅度方面表現出流暢之感,舞蹈才能產生自然協調的美感。草書在書寫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呼吸,只有呼吸才會使得書法的線條產生韌性,呼吸影響著用筆和書法線條的呈現。借鑒劍器舞的呼吸運用,在書寫過程中保持著氣韻連綿,動勢決定毛筆的起伏,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如滔滔江水般一瀉千里。
2.節奏與力度
每種舞蹈都有自身獨特的節奏和力度,舞蹈動作主要依靠節奏和力度表現出來,這種節奏和力度貫穿整個舞蹈始末。劍器舞的節奏歡快,激進,但卻在收尾時會緩慢地降下來,草書在書寫時的節奏也是極快的,但細心觀察就可以知道其在收筆時會逐漸地慢下來。在力度的運用上,劍器舞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平靜似水,動靜結合,草書落筆蒼勁有力,氣勢磅礴,筆畫連綿,這便是劍器舞在節奏和力度上對草書的影響。
3.線條與構圖
劍器舞和書法都是由許多線條構成的,劍器舞是流動的線條,草書是凝固的線條,劍器舞的運動線和構圖不一樣,它所表達的內容與情感也不一樣。草書在紙上表現的是線條美和整體的構圖美,草書與線條密不可分,可以看出劍器舞蹈和草書在線條的運用以及表現方式上非常相似,從而可知劍器舞對草書產生的影響。
(二)劍器舞和草書的情感表達
中國劍器舞蹈和草書都是中國藝術的典型,都是抒情性的藝術形式,美感凝結于情感之中。劍器舞蹈的情感用動作的形式表現出來,書法的情感凝聚于筆墨之間, 草書因情作,此情為真情,只有不矯揉造作,真情實感才可以實現草書的突破,這便如劍器舞一般。劍器舞和草書都需要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達到筆隨意轉的境界。在書法創作的過程中,書法家可以通過不同的書寫形式來宣泄自己內心的情感,不僅可以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形象,還可以通過創作把自身的修養、性情和胸襟躍于紙上,以感染欣賞者。
通過上述因素分析劍器對舞蹈對草書產生的影響,尋求通性,以此來探究樂舞與唐代書法的影響,發現樂舞在呼吸與韻律、節奏與力度、線條與構圖以及通過肢體語言對情感的表達等方面都會對唐代書法造成一定的影響,并發現樂舞對唐代書法最為突出的影響體現在舞動的線條和構畫上。雖然舞蹈和書法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但是都是通過對線條的構畫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本文試圖通過分析上述內容,以劍器舞與草書的碰撞為例來探究樂舞對唐代書法的影響,從而使兩者能夠更好地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共同發展,使得書法在舞蹈表演中得到起到啟發,從而對書法理論研究給予新的補充。
參考文獻
[1]韓麗.筆飛墨舞,氣韻相通——從舞蹈《行草》看舞蹈與書法的共通性[J].美與時代(下),2011(11).
[2]劉冰.公孫大娘觀劍舞折射的盛唐時期的體育文風[J].蘭臺世界,2013(15).
[3]陳菁.流動的書法與凝固的舞蹈———論舞蹈與書法的相通相融性[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