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是中華五十六民族之一,他們主要分布在川、黔、滇、桂四省(區)的沿海丘陵與高原之間。2010年,即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確定彝族人口數量為8714393人。1949年之前,由于方言和地區而產生的差異,加之彝族支系繁多,于是,就有許多不同的自稱和他稱,如黑彝、白彝、紅彝等。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論是祭祀、豐收、婚嫁等傳統節日,彝族男女老少皆載歌載舞,以表達自己心中的喜悅之情。這一系列的風俗活動都是歷法來推算吉日而舉辦活動的測試方法,詮釋著彝家人對文化信仰、對音樂、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
【關鍵詞】彝族;歷法;音樂;生活風俗
【中圖分類號】J617 【文獻標識碼】A
彝族是有一個熱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大型歌舞劇《歷》把彝家人的生活體現得淋漓盡致,那優美動聽的旋律音樂,鏗鏘有力的舞步,祥和寧靜的村莊,無不讓人為之動容,流連忘返。四季輪回,新生不止,皆與彝家的《歷》息息相關。
一、彝族概況
彝族是中華民族之一,分布在川、黔、滇、桂四省(區)的沿海丘陵與高原之間。彝族人民主要聚集在云南的楚雄、紅河以及四川的涼山、貴州的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集區。彝族有本民族文字,民族語言為彝語。彝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彝族方言共有6中,分別為東部、南部、西部、北部、東南部和中部等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
二、歷法
“歷”是彝族人推算年、月、日和節氣的傳統方法。這種歷法,彝家人稱之為“太陽歷”,因為它是以地球圍繞太陽為周期來計算,而不是以月亮的盈虧為周期來計算。太陽歷是根據太陽、北斗來定寒冬酷夏,明氣節,把一年四季劃分得十分精準,因此,太陽歷被研究者們稱之為“文明的十月太陽歷”。這是彝族人對中華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彝家人所經歷過的事情,走過的經歷和閱歷,都體現在歷法當中。使彝家人永遠薪火代代相傳。年輪不斷流轉,生命永不息。
在2017年,由貴州民族大學主辦、貴州民族師生主演的彝族大型歌舞劇《歷》演出活動成功舉辦,并贏得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這部劇講述了彝族姑娘小索瑪和彝族小伙吉阿果的傳奇人生。接下來一起走進彝族人的生活、走進這部劇,去了解彝家人的音樂“歷”史風俗生活。
三、文化信仰
彝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人們對普遍存在于社會的自然、圖騰、祖先有崇敬之感,這種觀念普遍存在于彝家人的腦海中。傳說,在很久以前,彝族地區農作物受到嚴重的蝗災,導致彝民顆粒無收,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手足無措。有一天晚上,一位彝族青年夢見有一位老者對他說,讓村民們燃起篝火,蝗蟲見了火就會消失了。于是,第二天,這個青年就告知村里的人,大家無奈之下也只能照做了。果真,蝗蟲真的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農作物復活了,而且收成豐厚,村民的笑容又重現臉頰。從此以后,彝族人民便以火為神崇拜,火成為了彝族人一種吉祥物種。
彝族人認為祖先雖然已死去,但他們的靈魂依舊存在,可以給活人以禍福,所以要加以崇拜,祈求祖先們能給子孫降幅。祖先的安葬和招靈等都需要擇吉日,再舉行送靈儀式,儀式需要祭司,這個祭司必須是法力高深、威名遠揚、會頌經,能施行巫術、驅鬼治病、懂得大型祭祀活動的儀式禮儀,比如“畢摩”“蘇尼”等。祖先死后通過祭司的誦經方式讓祖先回到故鄉,與始祖同在。
天上星星如數家珍,彝族少年跳月嬉戲山翁,畢摩右手手牽小索瑪,左手持長木棍,圍繞火塘,在取火儀式之后點燃火把,動作緩慢而充滿儀式感,詮釋人神時空的對話,祈求風調雨順,人壽豐年。祈求或者祭祀時的音樂旋律變化較少,旋律起伏不大,旋律感不強,多深沉而有節奏,祭司的祭詞也悠長而充滿韻味,能感受到活人內心的真誠,對死者的哀思,對風雨的期盼。
彝族少女喜愛唱歌,于是有少女歌圩歌萬千,人間天籟繞山懸。苦蕎隨風搖曳,鳥瞰人間。孩子的笑語和著母親的汗滴,童真與母愛交相輝映。經過彝族人民的祈求過后,陽光傾灑人間,春風拂過。稻穗探出碧綠的腦袋,與夏花嬉戲、與秋葉相擁,莊家收成良好,彝家男女老少載歌載舞歡慶豐收,好一副熱鬧、祥和的場面。
四、婚戀
彝族婚姻有同族通婚、姑舅表優先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等特點。隨著改革開放和時代的不斷發展,如今在彝族地區,一夫一妻制是他們婚姻的基本形態。
夕陽西下,余暉照耀,炊煙裊裊,一群活潑頑皮的彝家山娃三五成群地徜徉在苦蕎地里相互打鬧。苦蕎在母親的辛勤勞作下茁壯生長,就如同孩子在母親愛的滋養中快樂成長。
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音樂旋律,在烈日炎炎下,彝家漢子們光著膀子,彰顯出彪悍、勇猛,具有虎一樣性格的彝家漢子出場了,他們挺起姿態,身姿矯健,一招一式,是肢體的碰撞,是靈魂的格斗,是力量與健美的完美展現,整齊有力的舞步,鮮活有力的聲音,把觀眾一下子吸引進去,忍不住跟著舞動起來。
銀鈴般活潑俏皮的歡樂節奏,熱情激越,壩子里婀娜多姿的彝家阿妹踏著整齊劃一的步伐出來,彰顯出了彝家阿妹干凈、單純、活潑可愛的形象,把彝族姑娘美麗、活潑、可愛體現得淋漓盡致;換群禮儀,傳遞生命的聲音,歌頌者年輕,歌頌著成長。
火把節上,彝家男女踏歌起舞,節奏鏗鏘有力,弦聲扣心弦,音樂多為宮調或大三度五節拍,歡快熱烈、粗狂奔放;男女老少皆踩著點子,踏著音律,裙擺起舞,身姿綽約。以踏火彈跳的舞步相傳愛意,以舞步抓人眼球,以舞步將情緒帶入幸福的天堂。吸引了眾多的青年男女到彝鄉歌舞升平、達旦通宵。
月亮爬上樹梢,銀色的月光灑滿大地,大樹下,年輕的索瑪和吉阿果悠然的漫步著,悠揚的歌聲飄起來,歡樂的舞步跳起來,互訴彝家人的衷腸。月色在山間流淌,情意在山間綿延,歌聲在彼此的心間扎根,幸福在手心成長。
豐收時節,彝家阿妹撥動著手中的月琴,琴聲悠揚,歌聲隨風飄蕩,阿妹們歡歌起舞。彝家阿哥們飲酒暢談,酒令劃起,陣陣有聲;游戲玩起,熱熱鬧鬧,大家沉浸在祥和歡樂的喜悅時節之中。
迎親的隊伍伴隨著新娘的哭聲,音樂旋律時而歡快悠揚,時而綿長憂傷,如悲如喜、如泣如訴、帶啼含笑,那是一對新人內心的真實寫照,是步入婚姻時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從此以后,小索瑪與吉阿果過上了幸福生活。
五、生命輪回
冬日里襲來的絲絲寒意,年邁的帝摩若隱若現,在一片朦朧薄霧中,他的身影撲朔迷離,當他靜止不動時,送別亡靈進入高潮。悠長的超度歌聲里,深沉哀傷的旋律揭示著生命輪回。彝族人民拖著沉重步伐,一步一跪拜圍成圈繞著畢摩的尸體,手上持的鈴鐺發出的聲音也深沉而充滿悲痛,陣陣鈴聲回蕩在畢摩周身縈繞徘徊,寄托著生者對死者的哀思,呼喚祖先的靈魂能夠永生……
年輪流轉,生命不息。彝族十月太陽歷的新年中,彝族人民歡欣鼓舞地慶祝新年,歌唱幸福生活。彝家男女徜徉在歡樂的海洋,沉浸在這場節日盛宴中。在歡樂、熱烈的氛圍中,又一個新的生命誕生,日月輪回,生命續延……
歲月在季風中從容走過,大地萬物在太陽底下茁壯成長,日月光輝照耀人間四季。一季一首歌,江河在冰霜雪雨中流著。摘了桃李,熟了稻麥,次序枯萎著草木花朵。生命輪回,新生不止。
參考文獻
[1]賈司拉核.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
[2]云南社會科學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編.彝族文化研究叢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3]師有福.彝族研究文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0.
[4]李紹明,馮敏.民族知識叢書[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作者簡介:楊娜(1994—),貴州省黔西南興仁市人,貴州民族大學在校就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