Елена Ионова 王越之
【摘要】現代文化和教育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教育的人性化問題,也就是對個人發展和自我發展的問題,將對人價值的發展作為優先學習和研究的方向,進而優化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人普通教育一個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其價值和重要性就非常值得關注了。許多杰出的音樂家和音樂教師指出音樂教育對于人類文化和生活的重要性,音樂就像人類在解決當前和未來問題道路上的傳導者(巴爾托克,佐爾坦·柯達伊,維拉 - 羅伯斯,梅紐因,奧爾夫,季米特里·霍洛斯托夫斯基和其他)。漢斯·古特·巴斯蒂安、沃爾夫岡·維永什、費利克斯·梅斯桑德斯、奧托·亨斯曼、奧特蘭·科達亞、韋伯、瑪麗亞·斯皮希辛格、詹姆斯·帕特瑞等這些人的教育工作實踐證明,深入的音樂教育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鼓勵學習和學習的動機,鼓勵關注和提高智能率,消除恐懼,提高情感自我感覺。提高了孩子們的學業成績,提高了創造力的發展和社會能力的發展。基于以往對這些問題研究的背景下,華德福學校100年來的教育經驗無疑引起了人們的興趣。而且,教科文組織認可了華德福學校這所學校,因為它在實踐中實現了人文教育學的目標和理想[4]。
【關鍵詞】音樂;教育;華德福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華德福音樂教育的背景
華德福教育學是基于人智學理論創建的一種特殊的教育和教育方法,也就是認識和理解人的整個生命發展的規律。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是1919年由德國人斯圖加特和智學魯道夫斯坦納(1861年至1925年)創辦的。
作為華德福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音樂”概念是基于一系列教育和個人發展的想法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對人個體的整體態度和教育過程的全面考慮,通過思維、感官領域和意志活動的相互作用來實現人的人格結構和心理上的統一。人的心理與生理組織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心理活動依賴于神經感覺系統;情感生活依賴于節奏系統(呼吸和血液循環系統),這是一個強烈的意志活動依賴于新陳代謝和運動器官的系統。
我們要指出的是,世界觀和神經系統之間的聯系是眾所周知的,并得到了現代科學的充分證明。然而,情感和情感方面的關聯性卻很少被研究。一方面,它決定了人類的情感和情感的否認,另一方面也決定了神經系統的作用。她把所有三種精神生活的活動都聯系在一起,盡管它的任務只是確保人類的智力活動。因此,任何情緒的表達都是伴隨著一個循環系統特定的功能節奏的過程。神經只感知身體中直接發生的事情。特別是他們的音樂體驗是平衡聽力和節奏過程(呼吸,循環)。音樂就像節奏,而我們內心的節奏就像在演奏小提琴、鋼琴一樣。在節奏呼吸和循環系統的運行過程中,旋律在內部被恢復和重現。因此,音樂對人的影響直接受到節奏系統的影響,而它在節奏系統中經歷過,然后通過神經調節從而在神經感官系統中產生。應當強調的是,音樂觸動人心理活動中的各個領域(思維,情感和意志),因為在音樂里有三個領域與人類的精神生活相匹配。
二、華德福音樂教育的哲學論和方法論的特點
華德福教育來自三個心理功能(思維、情感、意志),依托相應的生理系統,教育活動必須從幼兒時期開始保持和發展,孩子情感領域的發展,其中的生理基礎——節奏系統(呼吸和血液循環系統)必須在學校學習的前7年得到關注。在這方面, 烏克蘭華爾道夫學校的藝術和審美周期項目 (音樂、美術、韻律) 就像普通教育周期項目一樣,在兒童的整體發展中發揮了同樣的作用。因此,在華德福學校“音樂”教育的主題集中體現在對音樂文化的實際掌握。在特定的領域里,通過體驗自然形成個性,建立人際關系,塑造對世界的整體態度。
音樂教育的目標范圍足夠廣泛。在華德福教學中,采用了區分內部和外部目標的方法:首先(教學、教育)與兒童的智力、情感和意志發展有關;第二個目標(培訓或教育)旨在培養兒童的某些符合水平要求的知識和技能。綜合總體目標之一是發展豐富的(定性和定量)感官文化。音樂仿佛從精致、培養的情感領域整合了人所有整體的個性。在音樂的幫助下,發展孩子的情感審美感知能力。雖然音樂的感知和體驗與音樂本身的思想內容和活動無關,但音樂課程,促進了思維的發展,成為了解世界的有效過程,因為音樂的規律(基本聯系,形式結構,和諧的定律)可以通過邏輯甚至數學表達出來。由此,音樂也推動了形象思維,想象和記憶的發展。
音樂課程在培養意志方面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音樂直接與節奏和重復有關,每一次有意識的重復都加強了意志,并促使孩子愿意采取行動去踐行意志。每個試圖掌握基本音樂技巧的音樂家或愛好者都知道,想要在唱歌或演奏樂器時捕捉到提取到一個美麗完美的聲音,需要完全的意志力和專注力,這在聲音的反饋中會立即顯現出來。音樂也是一種快樂,孩子可以通過音樂把丑的(可怕的,丑陋的)改變成美好的快樂的。至于課程目標,音樂課程的重點是掌握音樂知識,(表達手段和音樂的表象、民間傳說、古典傳統和當代創作的最佳作品,杰出作曲家),掌握獨立創作的技能(合唱和獨唱,節奏和舞蹈動作,不同樂器的演奏,即興創作,音樂素養),學會傾聽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例如合唱團或管弦樂隊的表演)。音樂課旨在培養感知音樂的豐富性(表演和傾聽文化,感知音樂的表象內容,并將其體現在不同類型的音樂創作活動中)。
華德福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不同教學領域的密切合作,包括課程的組成,尤其是在初學者階段?;诖?,語言的發展,寫作、閱讀,計算是通過繪畫、手工、音樂、唱歌、演奏樂器來完成的。
一般來說,實際的 “音樂劇”遠遠超出了音樂的主題。因此,在學習數學分數時,音樂節奏規律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這個主題。在學習外語的時候,音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一年級開始教授兩種外語),創造適當的學習環境,通過這個環境,孩子會立即從一種音樂的聲音中點燃對一個國家文化的感知和向往。因此,孩子們更容易更好地感知和學習一門外語,感知在未來接觸的聲音、節奏、語調、口音等,比如聲學宴就(物理第一部分),都是基于學生們在演奏不同樂器中得到的經驗。華德福學校的特點是親和式教育,與兒童的年齡和個性發展有著顯著互動關聯的學習,這也會反映在整個教學課程中,(請看以下wadorf小學的音指導課程)。
7歲到9歲之間(一到二年級)兒童的精神力量(思維,感覺和意志)還沒有獨立,還是一個團結緊密的相互關系。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志趣相投的心態就是一種音樂表達,一種所謂的五度音程。在基調的框架內,旋律、和弦和節奏交織在一起。和聲多元音(和弦)的元素即不存在,也不存在基本音調,也不存在與節奏相關的旋律在中音(la)周五自由地彈奏。優先考慮的是五聲音階的旋律。
在學校的前兩年,華德福學校音樂教育是單聲道的唱歌,昆塔的器樂,沒有節奏、沒有和聲,沒有固定音高。小學適齡學生的特點是,他們的特殊性想象思維和孩子們對自己積極活動的需要,這意味著藝術形式的教育投入需要和孩子對學習過程的充分參與。在這方面,孩子們的音樂啟蒙通過自己的實際工作得到了開啟。學會傾聽,辨別,編排,即興演奏簡單的樂器(鐘琴,木琴,鈴鐺,三角鐵,豎琴,長笛等)。由于現實中,孩子的情感體驗嘗試喚醒音樂的感覺,這意味著他們想把情緒帶入音樂變成音樂的聲音。
從七年級開始,學生可以開始參加現場音樂活動,參加音樂會和各種各樣的學校演講。
從音樂教育對感官和意志發展的影響來看,很多人關注的是音樂的節奏變化和演奏,以及音樂的協作,這些協作協調了孩子的精神狀態和學習方式。魯道夫·施泰納要求孩子們要做“記憶之子”和“幻想之子”。這不是來自于幻想、想象,而是來自孩子的記憶,因為它與想象密切相關:想象力豐富孩子往往有強烈的記憶;想象力貧乏的孩子——記憶力差。魯道夫·施泰納為那些想象力差的孩子們提供音樂課,主要是器樂(演奏樂器);那些有豐富的想象力人會唱歌。這兩類兒童都是理想的選擇,同時為他們演奏樂器和唱歌,對兩組學生產生了和諧的影響。課間休息也很有成效,有些人唱歌,有些人聽,然后交換角色。
華德福學校很注重節奏練習,用“運動”來演唱歌曲。使用噪聲和打擊樂器的運動,孩子學會了簡單的合唱技巧(圓圈、動作、蛇、蹲坐)。通過這種合唱演習,孩子們獲得了對美的審美體驗。華德福學校嚴格考慮到孩子們年齡動態變化。如果在前兩年教育孩子在保持大量模仿和周圍環境中追求自我的完全確認,那么9歲開始,嘗試些把自己的感知作為一個整體與環境,從外部世界的認識和他分離開始過渡(這種過渡魯道夫斯坦納在孩子的生活中所謂的“盧比孔河”:愷撒越過盧比孔河,并提出退是不可能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不可撤銷地離開了童年。這些變化,孩子的意識不斷增加,個性意識促進兒童的自我認知能力的發展,促使他們觀察和分析外世界。
9歲時的轉折將促使形成一種新的優質音樂教育的下一階段轉變,尤其與第三階段有關的。在這個時候,早期學習識譜并從五音音階的過渡是很重要的方面。和弦唱第一次的經驗,并演唱經典。音樂課開始使用其他樂器(鋼琴、吉他、手風琴、手風琴、小提琴、大提琴),每個學生都為特別課程選擇一個樂器(選擇樂器補充教育在下午進行)。
華德福學校的所有孩子至少會演奏一種樂器。根據魯道夫·施泰納的觀點,音樂教育不僅對有音樂天賦的孩子來說是必要的:每個孩子都是有音樂能力的,但在一些孩子當中卻深藏不露,不太容易被發掘培養,但只要有愛和耐心,孩子就能被音樂教育吸引。
一般地,個人對樂器的感知是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聽力和對音樂理解的。獨奏技能最終加入到整個學校:一年的音樂節、學校音樂會、音樂劇等。從3、4年級開始,每個班就有一個小型樂團(高中生在學校管弦樂隊演奏)。通過加入班級管弦樂隊,學生在團隊中獲得了寶貴的社會交往和協作經驗,增強了內部力量, 為內部發展創造了機會。
三、華德福學校教育法的結論
華德福學校教育是強調音樂教育和教育的哲學和方法論。華德福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培養全方位的人,全面考慮孩子的年齡和個人發展的教育過程。
期望通過音樂培養和教育達到的目標。與兒童的智力、情感和意志發展相聯系的內在(教育)和外部(培訓),旨在形成兒童的某些知識、技能和能力。華德福學校教育的特征是:“音樂”與其他學科(數學,母語,外語,歷史等)的融合;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的音樂活動;用“活”的音樂;聆聽和演奏音樂,唱歌,聽音樂的節奏交替;歌唱和音樂的節奏交替,隨著動作進行(舞蹈,此招式“蛇”,輕拍)。華德福音樂教育的具體特點是它關注所有的孩子,而不僅僅是音樂天才(“每一個兒童都是音樂家”)。因此,烏克蘭華德福學校是實施適合教學的個人音樂教育的最顯著的例子之一。每個學生都把音樂文化作為一個人自然地通過經驗來形成和整體個性發展的過程,形成對人和世界的態度,獲得社會經驗“互動和協作團隊合作。從理論上講,在音樂教育組織中的經驗必須在現代學校進行創造性思考和實施,以解決教育人性化的轉化。
四、華德福教育法針對小學音樂教育的課程安排
(一)一年級
教學方法和主要內容。相關故事創建的基本背景,設置了聽力和體驗音樂。特別強調和突出音樂的旋律元素(旋律的首要地位)。在歌曲的表現和與之配套的走勢形成一個整體。音樂應該對孩子的靈魂協調效果,通過自謀職業和聽力之間交替實現。
課程內容
唱歌,玩音樂。免費五音旋律圍繞誰模仿記憶的“A”的開放空間。隨著練習唱每一個孩子的聲音學會了吹笛子,豎琴,七弦琴和箏。即興最簡單形式的元素可表現為情緒,例如嬰兒豎琴。簡單的節奏尚未有技巧溝通,而不是從拍手歌pritopyvaniem,步驟,跳躍單獨實施(了解阿戈基切斯基節奏)。
器樂。應進行培訓,使每個孩子在學校學習期間掌握了任何樂器(個別指導)。
(二)二年級
教學方法和主要內容。繼續和深化前一年開始的工作。更加強調節奏元素。節奏在這里被理解為主,與機智脫節,以及旋律的一個組成部分。
課程內容
唱歌,樂感。擴展歌曲曲目,歌曲的音域范圍擴展到E,G。學會形成聽力歌曲,也學會演奏長笛或其他儀器 (它自己的行動和聽力的交替)。在班里組織一個樂隊也是可行的。模仿情緒相關的聲音起伏。最初的聲音感覺為 “明亮-黑暗”被轉化為空間體驗高音和低音。節奏和旋律從模仿逐漸轉向理解(例如高度聲音以閉著的眼睛顯示等)。
(三)三年級
教學方法和主要內容。根據孩子到九歲的心理發展水平,可以開始輸入字母符號。通常情況下,這一次是在三年級低年級結束的時候。在歌曲中,所有明亮的音符都體現在主色調中。最晚這一年要開始樂器學習。
課程內容
唱歌,樂感。起點仍然是具有復調初始元素的奇諾戈洛西(例如石英和昆特覆蓋在某些和弦或有限的碎片;昆特結束)。歌詠的曲目,以強調的語氣表達的教會。繼續樂隊合作,并開始輔導。培養學習能力,也在個人作品中互相傾聽。
音樂學,引進簡譜。
(四)四年級
教學方法和主要內容。該培訓中心-在與數學的部分工作有關記錄筆記跡象持續時間。它也應該開始用自己的記錄他所聽到的,然后翻譯對可聽(感覺間隔)。從現在孩子已經形成的音樂感覺的“土地”上,也就是在全音階加強。他們需要根音。在四年級結束時,每個孩子都應該可以一起唱片一段簡單的旋律。
課程內容
唱歌,演奏音樂。民歌。旅行者歌曲工匠的歌曲。一天或一年中某一特定時間的歌曲。歌曲的聲音伴隨著長笛或弦樂器,這對一般技能的發展很重要。上述“基本的巨無霸”的方法逐漸導致了復調演唱。
音樂學。著名藝術家的生活故事。對間隔的初步研究。固定音樂符號。簡單類型的滴答聲;刻度的基本選擇 (單獨在組的背景上)。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要順應孩子成長的天性[J].中國教育學刊,2012(1).
[2]周津宇.華德福教育視野中的基礎教育本真[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4(6).
[3](英)蔡爾茲著,王榮亭譯.做適合人的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57.
[4]蔡連玉,傅書紅.華德福教育的理論與國內實踐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3(7):32.
[5]Вальдорфская педагогика:Антология[сост.А.А.Пинский и др.]–М.:Просвещение,2003:494.
[6]Ионова Е.Н.Научно-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 учебно-воспитательного процесса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школе на идеях вальдорфской педагогики:автореферат диссертации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научной степени доктора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х наук.–Киев,2000:35.
[7]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е программы российских вальдорфских школ.–М.:Народ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2009.–640 с.
[8]Штайнер Р.Антропология и педагогика:[пер. с нем.Д.Виноградова].–М.:Парсифаль,1997:128.
作者簡介:Елена Ионова,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教授,系主任;王越之,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