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映紅
【摘要】樂理是學習好各種音樂的理論基礎,是學習每一種音樂的必修課以及第一課。作為一名專業的學前教師,要為自己的職業負責,要為孩子們真真切切地做一些事。依學前幼兒教育教學模式的狀況看,目前的教育還是過于隨意化、單一化,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社會以及廣大群眾對于學校教育的要求。
所以文章就社會各方面的新要求、新的課程標準以及學前幼兒的心理特點,探討在學前古箏教育中趣味性樂理教學模式,并希望在論述中找到一些新的靈感,與廣大讀者共勉,引發思考。
【關鍵詞】學前班;古箏樂理教學;探討方法;趣味性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特別是近年來,幼兒教育問題的暴露,全社會也是十分痛心,學前幼兒教學中出現的暴力事件,對于那些缺少師德的教師,需要保持一種嚴肅的態度,同時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教師能夠爆出口、對孩子們使用武力,其中或許也有一些孩子們難以管教的因素,課堂紀律差,幼師忍無可忍。那么,為什么會招架不住,肯定也有幼師講得不好,對孩子們無招可施的問題。在深刻反思師德問題的同時,也要看到整個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幼兒班的小孩子普遍就是坐不住的,所以在理論教學中不能一味地講述大道理,要想辦法讓孩子們愿意學,所以其中的游戲環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游戲環節怎么安排卻也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
一、“樂理”的名詞解釋
名詞釋義有幾種簡便的方法,第一種是組詞增字法,第二種是聯想類比法。今天解釋“樂理”一詞就是采用組詞增字法,把這個詞擴充為“音樂理論”,實質上就是學習音樂器材前,要學習的有關使用好樂器的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古箏的構造簡介以及使用方法、如何識譜奏樂、調音撥弦。這里只是面對的是一些貪玩、不成熟的學前幼兒,所以涉及到的古箏樂理知識都是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曾經留下了這樣一句有名的話——“教育即生活”,縱觀幼兒教育,都是從生活上進行反應,在幼兒班里,要做的最重要的或許并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畢竟那么小的幼兒并不能理解那么多,做的最普遍的效果就是一個淺層次的記憶,學前教育的教學模式更多的是能夠在教學娛樂中促進學前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然后又在快樂中學會寫字、數數、繪畫、音樂等知識內容。在這里要說到盧梭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要順應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幼兒班里樂理知識并不好講授,因為樂理知識還是理論學術性太強,幼兒們未必可以明白講的內容。
二、學前古箏樂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求其法者,必先究其根源,知其所以然。那么,現在就以一個學前教師的身份,帶著疑問和審視的眼光,去客觀地陳述學前古箏樂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與不合理處。
(一)過于術語化、抽象化
學習古箏之前,首先教會學生一些有關古箏的基本道理,比如古箏的構件名稱,彈古箏時的姿勢、如何讀譜之類的最基本的樂理知識。當然學前里的幼兒小朋友們或許并不能明白,所以樂理教學難度較大,在樂理教學中的側重點就是要化難為易,先讓孩子們在記憶層面有所了解。在真正的學前教學中,古箏樂理教學普遍講得過于死板,按部就班地,相應就顯得過于術語化、抽象化,這樣的課堂效果其實并不好,學生們不喜歡聽,大多坐不住,自制能力又不足,以至于學生們不大愿意學習樂理這樣枯燥、難懂的課程。
(二)沒有多媒體設備
學前教育其實更多要講究的是直觀教學。學前學生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尤其是愛動畫片,然而很多幼兒學前教育并沒有多媒體設備,這樣將會使學前教育課堂變得十分單一與片面化。在教授古箏樂理教學中,有一個可以輔助的多媒體設備,將會使課堂出現更多的靈活與變動。
(三)古箏樂理教學方面教學意識不強
很多人對幼兒園的看法仍然停留在傳統落后的觀念之中,把學前幼兒園更多的看成是托管所,當然,在這種社會性的學前氛圍里,很多幼師也是不思進取,特別是對于樂理這樣的學術性較強的教學科目,很多幼師都是手無足措,都不知道怎樣才能講好課,出現種種問題,首先在思想觀念上要改變目前比較散漫、無所謂的狀況,在職幼師要有職業情懷,要對自己的學生負責,并且教學科研也需要在職教師的參與和積極配合。
(四)對幼兒的認識不夠
樂理教學中,可能出現過這樣的一種情況,教師在示范彈奏古箏時,幼兒小朋友在下課后提出要玩古箏,老師就對那個小朋友說,你知道彈什么,不要弄壞了。然后就是留下古箏無人問津。其實在很多時候人們都忽視了學前幼兒小朋友的主觀能動性,每當聽到像“你懂什么”之類的話,就會特扎心,在學前教育中,特別強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教師是主導作用,是課堂的組織者與管理者,并要為學生服務。在幼兒教學中,或許并不是給孩子們帶來些什么,許更多的是孩子們帶來的感動。就比如在樂理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孩子會給你帶來驚喜,他們也有自己表現得很優異、很乖的時候,細看他們的本子,可能你會發現他們畫的圖畫,可能比你畫得更加新穎有創造力,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得不夠好,可能就是出于對兒童的一種錯誤的認識。
學前的一大特征是教學是在快樂中進行的。今天談到學前古箏樂理的趣味性教法就是出于這一大考慮。
三、學前古箏樂理趣味性教學模式
(一)改造一批學前教室的布局
馬蹄形課桌布局可以運用到學前教育中去。馬蹄形課桌的中間可以放置樂理教材以及古箏等類似樂器,以便教師與學生隨時互動。教師墻壁可以粉刷一些樂理知識,比如一些教學所需的常用的音符、各種類型的古箏畫像,地面可以粉刷一些類似鋼琴琴鍵的樂理圖案,學前幼兒班需要活潑的氣氛,可愛的教師布局,讓孩子們從教室的外表包裝上首先產生一種愿意學的感覺。這樣活潑浪漫的教室氛圍,也是為下一步幼師更好地教學,更好地進行游戲環節做了鋪墊。
(二)樂理教學游戲化
古箏樂理教學從一種很單純的角度評價,確實比較枯燥乏味,但是沒有關系,完全可以大膽地打破傳統的那種嚴肅型的教法,以一種“接地氣”的方式進入我們的課堂。現在我們為像《假如歷史是一群喵》以及黑龍江美術出版社的《世說新語》而感到一種耳目一新,看這類書籍可以感到十分愉悅。將高深、一大片黑壓壓的文字“平民化”,其實這也是一種文化需要。教育其實有時也有必要從這樣一種漫畫形式的書籍開始,先培養興趣,儲備基本的知識,然后再是推進那些富有哲學性質的名著?,F在回到我們學前古箏樂理教學課堂中,要做到趣味性,要做的肯定是要有游戲環節,這是毫無疑問的。游戲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拉近師生間的情感,最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們在快樂的玩耍中學習到一些技能。對于如何安排游戲,是一個值得摸索的大學問。
1.簡單化
在幼兒學前教學中,不能將復雜的游戲過多的帶入課堂,除了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外,還要考慮到游戲的安全性,丟手絹的游戲雖然比較久遠,但卻是一個比較好的游戲。在古箏樂理教學中,可以通過與學生一起玩丟手絹的游戲,在多媒體設備上播放相關音樂,音樂停止時停止丟手絹。事先說清游戲規則,接到手絹的同學要起來按老師的指示拿到卡片并繞著組成的圈子繞著讀一圈卡片上數字代表的音符,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繼續參賽。這種簡單的游戲學生大多數都接觸過,易于接受;其次,課堂是個靈活性較強的實踐活動,教師要在慢慢地教學中逐漸成長起來,隨時觀察學前幼兒的狀況,及時作出調整與安排。
2.目的性
教學多少都有一個目的,即教學目標,課堂當然也是得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要強調一個組織性、計劃性、參考性等。游戲的目的性其實具體可以照用上例來說明,把丟手絹作為引子,將古箏樂理知識貫穿到游戲環節中去。這樣其實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模式,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中,也可以慢慢地鼓勵學生們勇敢、自信的參與到課堂中。
3.時代性
要及時反思教學的適用性,做出更新調整。就現在的幼兒小朋友,從電視收視率來看,小朋友普遍喜歡看小豬佩奇、光頭強、大頭兒子之類的動畫片,所以在我們古箏樂理教學的游戲環節中,是否可以將光頭強視頻、光頭強等奪人眼球的圖片作為ppt的背景圖案,借助這些動漫人物中來完成游戲。對于電視綜藝里面一些游戲也可以保持審視的態度去看待,揣摩游戲的優勢以及不足,最終根據這種思想運用到自己的游戲教學中去,為游戲增添趣味性。
四、結語
作為學前專職幼師,自身就要有職業的高度責任感,對于學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或者是難以解決的方面給予重視以及有效的建議。孩子都是未來祖國未來最美的花朵,是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樂理教學趣味化要通過游戲來體現,而現在急需做的就是建言獻策,為更好的游戲效果提出可施行的意見。
參考文獻
[1]李菲.學前古箏教育樂理趣味性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93.
[2]李菲.關于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樂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256.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中職學前教育音樂活動課程的開發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