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準訓練是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課題,在視唱練耳教學當中,音準訓練的方法有很多,聽覺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重要的訓練環節。在本文中,筆者試舉一些常見視唱練耳教學方法,探討如何通過培養聽覺能力來幫助學習者建立良好的音準感。
【關鍵詞】視唱練耳;音準訓練;音高;內心聽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當中,許多教師常會發現,如果音樂學習者音準能力較弱,那么在視唱時可能會將音唱的偏高或偏低而不自知,需要教師多次糾正才能找到準確的音高。解決音準問題,需要進行一段時間專門的音準訓練。音樂作為一種聽覺藝術,聽覺培養極為重要,因此,筆者認為,在音準訓練當中,首先要將重心放在聽覺能力上的培養上,通過培養內心聽覺與外在聽覺能力來解決音準的問題。
一、培養內心聽覺,提高對音高的把握能力
在音準訓練中,教師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學習者并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會存在音高不準的問題。在他們跟琴視唱時,音幾乎是準確的,但如果脫離鋼琴的輔助,他就會將個別音唱偏,甚至出現大部分旋律跑調的情況;學習者平時單獨視唱時,音是幾乎準確的,但如果跟其他人合作二聲部視唱,就會找不到自己的音高。以上這些都是學習者的內心聽覺能力不足而造成的。
眾所周知,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因此,擁有外耳聽覺能力是學好音樂,把握好音準的第一塊敲門磚。所謂外耳聽覺,是相對于內心聽覺而言的,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傾聽外界聲音的聽覺能力。但外耳聽覺只是一個感知音樂,感受音樂的過程,這并不能使學習者對于音樂的表現達到完美、準確的地步。想要對音樂進行進一步的精準把握與處理,還要依靠內心聽覺的能力。
所謂內心聽覺,就是借助音樂記憶,能夠內在地想象出某段旋律、音響的音高、旋律、節奏、音色等等,是個人將過往聽過的音樂在內心中再現的一個過程,是音樂學習者必須要掌握的一種非常重要的音樂聽覺能力。培養內心聽覺,不僅可以加強學習者對于音高的把握能力,可以發揮音樂聽覺的先導性作用,使音樂學習者在演奏(演唱)前,在內心中產生一種自己對于音樂、聲音的理解和想象,并且在演奏(演唱)中追求那種聲音,從而達到學習者自己想象中最滿意、最完美的效果。
培養內心聽覺,可以運用視唱練耳教學的幾種基本方法,針對學習者的能力程度進行方向性培養。比如,為了加強學習者對于音高的內心感知能力,教師可以選擇“半全音模唱法” 和“音階默唱法”。在初期階段,可以選擇無調號的自然大小調音階進行演唱。以C大調音階為例,首先教師根據C大調音階中“全全半全全全半”的半全音關系,引導學生模唱并感受每一組全音或半音中內在的傾向感。之后,教師彈奏一組C大調音階,引導學生再次感受C大調音階當中各個音級之間的傾向性,并鼓勵學生開口跟琴連貫的演唱音階。在學習者對音階的各音都能熟練掌握并準確演唱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習者用“出聲唱與默唱交替進行”的方式練習演唱該音階。在學習者無法找到準確音高的時候,教師可以彈奏單音進行輔助,并指導學生反復練習難點。學習者在出聲唱一音、默唱一音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其對于音高的內心把握,有效調動學習者內心聽覺的積極性,使學習者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進行簡單而不枯燥的音準訓練。這項訓練可慢慢提高難度,由一開始的一音一變,增加到兩音一變,逐漸增加默唱的音的數量;或者可以使學習者與他人合作,兩人交替默唱與出聲唱等等……通過這項訓練,可以逐漸使學習者的內心聽覺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學習者對于音高的把握更為準確、自信。
二、學會內外聽覺相配合,提升自我判斷及調節能力
在學習并演唱歌曲或演奏樂曲時,通常是先聆聽并記住旋律,在表演時回想旋律并將其演唱或演奏出來,這個實際上就是外耳聽覺與內心聽覺相配合的過程。從輸入到輸出,整個過程不論哪個部分出現問題,最終呈現出來的音樂都是不完美的。因此,要解決音準問題,就要加強外耳聽覺和內心聽覺配合的能力。
通過耳朵聆聽音樂是每個聽力健全的音樂學習者接收音樂訊息的途徑,因此,要強化外耳的聽覺能力,就需要對聆聽的音樂有更高的要求。教師使用音準較好的鋼琴對學生進行聽音訓練,可以在一開始就對學習者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對于音高有正確、準確的認知。在選擇好音源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習者進行音程、音階、旋律三步由淺入深的聽音訓練。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聽辯音程,鍛煉并強化學習者對于音與音之間的感知力,讓他們對正確的音高有所認知。在音程聽辯時,教師要更加強調音程的傾向性,使學習者更深入了解不同音程的傾向性的感受。教師主要運用模唱和構唱兩種方法進行訓練。先從結構較為簡單的窄音程開始,如大小二度等等,當窄音程被掌握熟練之后,可逐漸過渡到較為難以掌握的寬音程。在經由聽辯、模唱、構唱音程的訓練之后,學習者的音準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在學習者掌握準確演唱音程之后,就可以進入音階模唱與構唱環節。在前文提到的“音階默唱法”基礎之上,如果學習者能夠跟唱熟練,并且音準可以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習者脫離鋼琴進行音階構唱,并在后期學生可以熟練掌握自然大小調音階之后,逐漸加入旋律大小調,和聲大小調,民族調式等等,使學生對于各個調式結構都可以熟練掌握。在這個過程當中,先由教師給出首音,學習者通過外耳聽覺記住首音,在內心中構建音階并演唱出來。
除了音程和音階以外,教師還可以對學習者進行旋律訓練。旋律訓練,可以說是前面幾種練習的綜合體,涵蓋的內容較為豐富,在音準訓練當中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在旋律訓練當中,建議教師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采用鋼琴演奏,選取較為經典的音樂片段,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興趣,便于學習者記憶,也可以感受經典作品的旋律魅力。旋律訓練依舊遵循由淺入深原則,初期訓練時,旋律不宜過長,以慢速為主,引導學習者記憶旋律的關鍵點,鼓勵學習者在聆聽旋律之后大膽演唱。在學生掌握記憶短旋律的技巧之后,可以將程度逐漸加深,旋律長度增加,但仍然以慢速為主。因為這項訓練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內外聽覺的配合能力,所以節奏不應設置太難,速度不宜太快,以免本末倒置。
學會將外耳聽覺與內心聽覺相配合,可以使學習者對于自我演唱或者演奏的音進行自我判斷,從而進行音準調節,對于學習者的音準校正起到比較大的作用。
三、結語
音準訓練,是學習音樂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聽覺培養,是音準訓練中較為基礎且實用的途徑之一。教師在幫助學習者克服音準難關時,就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習者反復進行外耳的聽力練習以及內心聽覺的感知練習,強化并提升學習者的聽覺能力,幫助學習者在視唱練耳學習中總結摸索適合自己的方法,從而能夠在教學過程當中與學習者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譚璐.音樂聽覺在鋼琴演奏中的作用[J].當代音樂, 2017.
[2]何文軍.談內心聽覺在合唱教學中的作用[J].音樂天地,2017.
[3]華敏,馬嘉華.“聽覺培養”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音樂創作,2017.
[4]于丹丹.關于視唱練耳教學中音色感知能力的培養[D].吉林:吉林藝術學院,2012.
[5]潘舒.“聽覺分析”音樂課程設計及教材編制的構想[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4.
作者簡介:呂相宜(1995—),女,漢族,遼寧省瓦房店市,研究方向:鍵盤和聲與視唱練耳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