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音樂在我國音樂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舊唐書·音樂志》第一卷敘述郊廟樂及軍樂;第二卷敘述宴樂(立部伎、坐部伎、清樂、四夷樂、散樂、歌舞戲等)和八音樂器;第三卷著錄唐郊祭樂章;第四卷著錄唐宗廟樂章。本文以第一、二卷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篩選出其中與皇帝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加以分析闡述。從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太宗和玄宗等帝王的大力支持和參與,唐朝音樂才會出現如此繁榮的局面,這一現象,在音樂史學界中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唐代音樂;繁榮;地位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唐代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時期,唐代的音樂文化發展正好處于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繁榮階段。在此階段中,唐代統治者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兼收并蓄,接收各個國家的不同文化,為世界文化大融合做出了積極的影響與貢獻。另外在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為吸收各民族音樂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最終形成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方向的音樂藝術格局。正是在這種社會歷史背景與歷史契機中,加之唐代統治者的參與和推廣,唐代音樂文化進一步得到繁榮發展,唐朝皇帝對音樂的發展與重視程度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舊唐書·音樂志》中涉及皇帝參與音樂活動的相關文獻與分析
(一)高祖定雅樂
高祖受禪,擢祖孝孫為吏部郎中,轉太常少卿,漸見親委。孝孫由是奏請作樂。時軍國多務,未遑改創,樂府尚用隋氏舊文。
武德九年,始命孝孫修定雅樂,至貞觀二年六月奏之。
李淵,唐代開國皇帝,唐高祖,公元618年5月,改國號唐,提升祖孝孫為吏部郎中,轉為太常少卿,漸漸被信任。武德九年,命令祖孝孫修改制定雅樂,到貞觀二年六月上奏。由此可見,高祖在即位之時,就非常重視音樂,這在歷代帝王中是不多見的。
(二)皇家祭祀用樂
皇祖弘農府君、宣簡公、懿王三廟樂,請同奏《長發》之舞。太祖景皇帝廟樂,請奏《大基》之舞。世祖元皇帝廟樂,請奏《大成》之舞。高祖大武皇帝廟樂,請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廟樂,請奏《光大》之舞。七廟登歌,請每室別奏。制可之。二十三年,太尉長孫無忌、侍中于志寧議太宗廟樂曰:“《易》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請樂名《崇德》之舞。”制可之。
后文德皇后廟,有司據禮?!豆獯蟆分?,惟進《崇德》之舞。光宅元年九月,高宗廟樂,以《鈞天》為名。中宗廟樂,奏《太和》之舞。開元六年十月敕,睿宗廟奏《景云》之舞。二十九年六月,太常奏:“……皇帝行,用《太和》之樂。其封太山也,登歌、奠玉幣,用《肅和》之樂;迎俎,用《雍和》之樂;酌獻、飲福,用《壽和》之樂;送文、迎武,用《舒和》之樂;亞獻、終獻,用《凱安》之樂;送神,用夾鐘宮《元和》之樂。神社首也,送神用林鐘宮《順和》之樂。享太廟也,迎神用《永和》之樂;獻祖宣皇帝酌獻用《光大》之舞,懿祖光皇帝酌獻用《長發》之舞,太祖景皇帝酌獻用《大政》之舞,世祖元皇帝酌獻用《大成》之舞,高祖神堯皇帝酌獻用《大明》之舞,太宗文皇帝酌獻用《崇德》之舞,高宗天皇大帝酌獻用《鈞天》之舞,中宗孝和皇帝酌獻用《太和》之舞,睿宗大圣貞皇帝酌獻用《景云》之舞;徹豆,用《雍和》之舞;送神,用黃鐘宮《永和》之樂?!?/p>
天寶元年四月,命有司定玄元皇帝廟告享所奏樂,降神用《混成》之樂,送神用《太一》之樂。寶應二年六月,有司奏:玄宗廟樂請奏《廣運》之舞,肅宗廟樂請奏《惟新》之舞。大歷十四年,代宗廟樂請奏《保大》之舞。永貞元年十月,德宗廟樂請奏《文明》之舞。元和元年,順宗廟樂請奏《大順》之舞。元和十五年,憲宗廟樂請奏《象德》之舞。穆宗廟樂請奏《和寧》之舞。敬宗廟樂請奏《大鈞》之舞。文宗廟樂請奏《文成》之舞。武宗廟樂請奏《大定》之舞。
皇帝在參與音樂祭祀方面,祭祀部分的用樂是主要的部分。通過文獻可看出,這部分是宗廟音樂,宗廟音樂的名稱是用皇帝的名字而命名的,不同的皇帝廟音樂,所演奏的音樂也是不同的。例如太祖景皇帝廟音樂,演奏《大基》舞曲;世祖元皇帝廟音樂,演奏《大明》舞曲。由此可看出,文獻在祭祀音樂方面的記載是非常之多而詳細的,這樣細致的分類,足以看出皇帝對祭祀音樂的重視,也正是因為重視祭祀音樂,所以祭祀用樂是唐代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
(三)太宗議樂
貞觀元年,宴群臣,始奏秦王破陣之曲。尚書右仆射封德彝進曰:“陛下以圣武戡難,立極安人,功成化定,陳樂象德,實弘濟之盛烈,為將來之壯觀。文容習儀,豈得為比?!碧谠唬骸半揠m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文武之道,各隨其時,公謂文容不如蹈厲,斯為過矣。”德彝頓曰:“臣不敏,不足以知之?!逼浜罅钗横?、虞世南、褚亮、李百藥改制歌辭,更名《七德》之舞,增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執戟,以象戰陣之法焉。六年,太宗行幸慶善宮,宴從臣于渭水之濱,賦詩十韻。其宮即太宗降誕之所。車駕臨幸,每特感慶,賞賜閭里,有同漢之宛、沛焉。
這段文獻記載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元年宴請大臣們時,討論一首曲子,太宗認為在他即位之后,還用舊時流傳下的這首曲子,表示不忘本,但是它與文舞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大臣們沒有理解太宗的意思,以為太宗是想以武舞的形式來表現這首曲子。而太宗的意思是,自己雖然是以武功平定的天下,但最終還是要以文德使國家安定。最后,命令大臣改名為《七德》舞。太宗對一首樂曲會如此的認真,可以看出太宗對音樂是非常重視的,從中反映出音樂對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樂舞中皇帝的創作
高祖登極之后,享宴因隋舊制,用九部之樂,其后分為立坐二部。今立部伎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圣壽樂》《樂圣樂》,凡八部……《破陣樂》,太宗所造也。太宗為秦王之時,征伐四方,人間歌謠《秦王破陣樂》之曲。及即位,使呂才協音律,李百藥、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辭……《慶善樂》,太宗所造也。太宗生于武功之慶善宮,既貴,宴宮中,賦詩,被以管弦……《上元樂》,高宗所造。舞者百八十人……《圣壽樂》,高宗武后所作也……《光圣樂》,玄宗所造也……
坐部伎有《宴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壽樂》《龍池樂》《破陣樂》,凡六部……《鳥歌萬歲樂》,武太后所造也……《龍池樂》,玄宗所作也……《破陣樂》,玄宗所造也。
在我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唐玄宗是其中最杰出的音樂家代表之一。不僅因他本人酷愛音樂,而且又非常癡迷音樂創作,所以創造了一個適宜音樂藝術發展的社會大環境和社會音樂藝術興趣趨向,故而帶動整個唐代樂舞的繁榮興盛。唐玄宗勇于打破舊雅樂思想的束縛,兼收并蓄多民族的音樂元素,引領了新的音樂審美觀和價值觀,為唐代樂舞的全面繁榮興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二、皇帝參與對唐朝音樂發展的重要意義與啟示
由于皇帝的大力參與和推廣,使唐代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成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音樂朝代。在國家統治者的直接參與引領下,唐代的音樂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頂峰,成為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為世界音樂文化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音樂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直接反映社會環境變化與社會變遷的重要因素。統治階級的意愿以音樂文化為載體,是很好的統治國家的手段與策略,故而唐代皇帝對音樂活動的參與,對于唐代經濟繁榮、社會發展穩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為后世的音樂史學發展研究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與思路。
參考文獻
[1]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4):25.
[2]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2):1.
[3]關也維.唐代音樂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4]岸邊成雄.唐代音樂史研究(樂志篇,上、下)[M].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0,1961.
[5]孫曉輝.兩唐書樂志研究[J].揚州大學,2001(10):1.
[6]劉喜國.《舊唐書》和《新唐書》“樂志”研究[J].溫州大學音樂學院,2009(3).
作者簡介:王珊珊(1979—),女,漢族,山西聞喜人,晉中學院音樂學院聲樂副教授,聲樂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高校音樂教育與研究,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