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晶 王云媛 張勇
隨著精準扶貧的穩步落實,我國已進入精準扶貧攻堅階段。武陵山片區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包括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相交地帶的71個縣(市、區),是新階段扶貧攻堅主戰場。推動武陵山片區發展,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尋找致貧原因,探索精準扶貧模式,對實現國家總體戰略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重點討論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兩組變量間的經濟關系,尋找扶貧難題突破點。
本文選取了2017年武陵山片區71個縣(市、區)的經濟指標數據,從不同角度表現經濟發展水平的五個關鍵性指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x1、人均財政總收入x2、經濟結構指數x3(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增長率x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x5。人民生活水平的三個主要指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2、人均儲蓄存款
數據來源:2017年湘西統計年鑒,經過計算調整,單位:元或%。
利用MATLAB軟件對以上指標進行典型相關分析[1],典型相關系數及其檢驗如下表1。

表1 典型相關系數及其檢驗表
由表1可知,第一個典型相關系數較高,表明相應典型變量之間較密切相關。這三對典型變量的 x2計算值均大于在給定顯著水平 0.05 下的 x2臨界值,通過了 x2統計量檢驗,表明相應典型變量之間相關關系顯著,能夠用經濟發展變量組來解釋人民生活變量組。
鑒于原始變量的計量單位不同,不宜直接比較,本文采用標準化的典型系數,給出典型相關模型,表中和是標準化變量。

表2 典型相關模型

表3 結構分析(相關系數)

u1 u2 v1 v2 y2 0.5205 0.1472 0.674 -0.2979 y3 0.5082 -0.3709 0.6581 0.7509續表
由表3得,第一對典型變量之間的高度相關,導致“經濟發展組”中的三個主要變量與“人民生活組”中的第一典型變量呈高度相關;而“人民生活組”中的則與“影響組”的第一典型變量也呈高度相關。這種數量上的一致性體現了“經濟發展組”對“人民生活組”的本質影響相同,與指標的實際經濟聯系非常吻合,說明典型相關分析結果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人均財政總收入是決定武陵山片區經濟發展的首要指標。在第一組典型相關方程中,人均財政總收入的典型系數是0.5844,與經濟發展呈較高正相關。財政收入是財政支出的前提,該指標反映出當地政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對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效果更明顯。一方面,由于地方經濟不發達,武陵山區的財政資金多來自上級項目帶動和國家的轉移支付。另一方面,當地生產、生活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各類基礎設施十分落后,導致農業產出水平低下,農民收入少[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一個重要變量。在典型相關方程v1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典型系數是0.56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典型是0.5593,均與人民生活呈較高正相關,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越多,生活水平就越高。另外,農民純收入除了用做生活消費,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要留做追加的生產費基金,用于農民的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導致比的典型系數要小,與指標的實際經濟聯系非常吻合。
經濟增長與人民生活的互相解釋能力較弱。通過典型冗余分析可知,“經濟增長組”X被“人民生活組”Y全部變量解釋的方差比例和僅有31.16%,“人民生活組”Y被“經濟增長組”X全部變量解釋的方差比例和僅有35.77%,又通過第一典型相關系數最大,可以將該問題轉化為財政收入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間相關性較弱的問題。由于武陵山區資本要素缺乏、金融市場無序且不健全、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等一系列社會現狀,導致財政支農投入的帶動性沒有很好發揮,當地很難吸引資金來幫助自身發展,財政投資機制失去導向作用[2],不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從而與居民收入相關性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