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月婷

隨著現代城市文明建設的發展,新市民群體出現種種與城市發展不相適應的意識習慣和行為表現,其文明素質與城市化進程相悖,與規范化市民素質有一定差距。本文主要分析新市民文明素質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討導致新市民文明素質與城市文明發展沖突的影響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隨著揚州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以農民工和城郊“失地農民”為主體的城市新市民數量增長迅速。廣義上的新市民包括大學生、農民工、城市自然增長人口以及城鎮化過程中的“失地農民”。在本文中新市民特指揚州城市化進程中由農民變為市民,在戶籍制度上已獲得了市民身份的“ 失地農民”以及來自農村的“ 農民工”這兩類新市民群體。他們由農民戶口轉為居民戶口,不再從事農業生產。但他們的行為意識沒有改變,在行為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與當今城市文明規范的要求有較大的差距。這就決定了新市民只是具備了市民的資格,而自身的素質與市民文明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新市民既面臨著從農民向市民的戶籍身份轉變,更重要的是需要實現其生活方式及行為習慣由農民向市民的置換和文明素質的提高,這對提高市民整體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水平具有深層次的意義。加強新市民的文明素質建設對于進一步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是至關重要的。
缺乏社會公共意識,行為自覺性不高。伴隨著揚州城市化進程,新市民中的不文明行為屢見不鮮,諸如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無視交通規則亂穿馬路、違章騎行;購物、參觀時插隊加塞;公共場所接打免提電話、大聲喧嘩、舉止不雅;缺乏基本的社交修養等。新市民普遍缺乏社會公共意識,行為自覺性不高,對他們而言這些問題都不值一提,盡管部分新市民對基本的市民文明素質具有較好的認知,但是說起來容易踐行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
文明素質的雙重標準。許多新市民對文明素質的衡量具有雙重標準。一方面,他們對文明行為有著正確的評價標準,會對他人不文明行為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亂闖紅燈、破壞公物等現象表示出反感和不認同。另一方面,當提及自身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為時,則往往會找一些理由如農村生活環境影響、習慣問題等為自己的不文明行為開脫,對自身的文明素質要求標準放低。
缺乏主動管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新市民受固有思維影響,在意識里仍然比較關注自己,面對身邊實際存在的不文明行為雖不認同但很少主動提醒,同時缺少對社會公共資源及設施維護等的關注,這些正是因為新市民并未正確認識自己的新角色和新身份,沒有把自己作為城市的主人,缺乏主動管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影響新市民文明素質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既有新市民主觀意識方面的原因,又有社會客觀條件的原因;既有宣傳教育上的缺失,又有監管機制不完善的制約。下面,主要從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兩大方面加以分析。
新市民曾經是農民,對于他們而言,盡管在城市化進程中被動的改變了原有的身份,但幾千年的祖輩身份已經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思維和習慣,有著不易改變的限制和束縛。隨著城市化的推進,生活環境和行為規范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市民對于自身的角色轉換及歸屬感往往存在偏差,在價值觀念和文明意識等方面受到巨大的沖擊。城市文明的需求與新市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產生沖突,新市民因為缺少相應的市民意識、責任意識、社會公共意識、法制意識、環境衛生意識等而難以真正融入城市文明生活。
長期農村生活形成的行為習慣與現代城市文明對新市民行為規范的要求形成鮮明的對比和沖突,對這一時期新市民的行為習慣和思想意識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農村生活的隨意性。農村生活空間自由,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生活方式散漫無序,行為隨意,這就造成新市民脫離農村生活后,與城市的生活方式產生顯著的差異。他們固有的行為習慣與現代城市文明規范不相適應,與城市文明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
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在揚州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面對周圍環境的改變,新市民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都在經歷巨大的變革。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這些意識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積淀,在新市民思想意識中占據穩定地位,他們雖然在身份上不再是農民,但是,他們中的多數人的思想意識依然是小農意識,缺乏公共意識。再加上大部分新市民教育素質偏低、有著較強的惰性,小農意識不易改變,因而嚴重制約了城鎮化社會的發展和新市民的文明進步。
法制觀念淡薄。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曾經經歷了長達上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人治色彩嚴重,人治理念深深植根于廣大農村地區。這導致了農民缺少法制意識,公共意識較為淡薄。因此,部分新市民出現對現代城市文明行為法規的重要性并不理解,也不以為然,他們意識中并不認為無視交通法規、隨意橫穿馬路,破壞環境、踐踏草坪等問題違規甚至違法,反而覺得這些行為很正常,不以為然。這恰恰是新市民法治觀念缺失的表現。
面對城市化的進程,新市民自身教育程度低下,缺少教育培訓資源和機會,以及缺乏一定的獎懲措施是影響新市民文明素質的現實因素。
面對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新市民自身定位不準。揚州城市化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城市面貌的改變,更是帶來了市民文明素質的提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新市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他們的意識習慣卻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仍然保留著固有的農村意識,農民的角色并沒有隨著戶籍關系的變化而改變。與此同時,新市民對自身定位出現偏差,導致行為失范,對于如何承擔市民這一角色,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和怎么做,感到茫然。隨著傳統到現代的過渡,新市民的生活環境和身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他們的思想中,始終把自己置于原有的位置。即使已進入城市生活,但并沒有找準定位,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市民中的一員,其思想、行為仍然與農村、農民緊緊相連。
新市民受教育程度低,缺少教育培訓資源和機會。由于受教育水平低,新市民的意識行為更加難以改變,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同時,較低的文化水平限制了他們學習和了解城市文明規范的途徑,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新市民文明素質的提升。
影響新市民文明素質提升的因素還與缺少教育培訓資源和機會息息相關。在城市化進程中,新市民被動的進入城鎮,改變了原有的生存環境,社會提供了相應的物質條件,然而卻忽視了精神層面的需求。針對新市民的固有教育培訓資源主要以就業培訓為主,內容單一,僅僅為了解決新市民在新的城市生活中的生存問題。而新的環境中,新市民除了需要適應新的城市生活,還需要在心理上尋求適應點。而現有的教育培訓資源在新市民的心理適應和文明行為教育方面幾乎沒有專門的培訓。此外,教育培訓機會較少,形式單一,基本以宣傳為主。關于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質,主要是通過社區宣傳欄、路邊橫幅或簡報等形式。而且數量很少,很多人而言并不清楚具體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的有效性。宣傳口號小區內隨處可見,但在問及具體內容時,很少有人能完全回答出。
教育功能的局限性,缺乏有效的懲罰措施。新市民文明素質不規范,教育只能起到部分作用。教育的作用是緩慢的,因此除了要發揮教育的長效作用,還需建立有效的獎懲體系。懲罰的約束力量不容小覷。懲罰是一種有效培養行為習慣的特殊教育手段。懲罰形式特殊,但效果顯著。通過懲罰,人們能及時意識自己行為的缺失,從而提高文明意識,促進文明素質的提升。因為缺乏有效的懲罰措施,新市民的自我意識沒有外部刺激而缺少改變的動力,也導致了文明素質提升的速度緩慢。教育和懲罰是提升新市民文明行為的兩種手段,對新市民文明素質的提升有不同的影響。因此,在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質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教育和懲罰問題,充分發揮兩者的綜合作用,促進新市民文明素質提升。
作為全國文明城市,揚州伴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對新市民群體的文明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而影響新市民素質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須針對具體問題從各個方面分析產生的影響,才能把握問題的關鍵。同時,這些影響因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需要綜合考慮。新市民文明素質的提升既需要個人的主觀努力,也需要政府、社會等創造條件,營造文明素質提升的良好氛圍。只有社會,政府和個人共同發揮作用,才能有效提高新市民文明素質,促進揚州城市文明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