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娟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問題的決定》下發后,對當前依法治國戰略和政策方針等進行了全面部署安排,期間明確提出了增強我國全民法治觀念、推動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要領、舉措。微時代之下,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最具時代代表性,它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可謂無處不在,勢必和后續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工作緊密關聯。歸結來講,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強化全民法治觀念的重要性,意識到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意義。基于此,全面把握好基于微時代之下的法治社會建設未來發展趨勢,不斷對法治社會建設方案、手段進行持續探索發現,只有如此,方可將全面依法治國落實到各細節要點上。
國民整體法治觀念強化和提升,持續進行法治社會建設促進,這顯得十分關鍵和重要,可以助力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運行,達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目標,最終建設成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其夯實思想根基,并且這也是當前微時代背景下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戰略和有效手段,使得當前法治精神得到弘揚和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均投入到依法治國節奏中來,營建出遵紀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助推我國法治建設進程。
理論意義。首先,強化全民法治思想觀念,這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礎要素之一。《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指出:“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應該了解到,法治意識主要是公民一方對法律發自內心的贊許、尊重與認可以及服從等,通過數次調查和社會實踐研究發現,法律權威源自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擁護和高度信任。民眾群體對法律信仰,那么法律才能發揮出預期效能。假設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沒有一種法律信任感,那么法律權威便不復存在,法治社會構建也會舉步維艱。所以,應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都樹立法治意識和思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法律內化,從而更好更優的造福于民,也可以全面推進當前依法治國進程,為后續法治國家建設夯實根基。
其次,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是當前法治中國構建的先決條件。法治社會的提出,所針對的便是人治社會,使得國家和社會之間所夾雜的各類關系得以統一、矛盾得以化解。法治國家、政府、社會,這都是構建我們法治中國的核心要素,也是基準點,國家和社會以及政府,三者都很重要,借助法治操作可以讓三者融合為有機整體,這樣一來,才能夠真正的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戰略方針,使得具備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結構體系得以營建,將我國打造成為新型法治社會。
現實意義。當前時代是微時代,網絡新媒體應運而生,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原有輿論傳播方式,與此同時,也為民眾宣泄情感和傳遞價值信息等提供了平臺支撐。而新媒體對法治建設所造成的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出來,謠言四起、虛假信息橫行,造成諸多民憤,也對社會和諧造成了諸多消極影響。新時代之下,若想建設優質法治國家,踐行社會主義社會方針政策,期間務必要將法治觀念和法治思想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加以滲透,網絡世界亦是如此。所以說,強化當前廣大人民群眾的法治觀念且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在當前的微時代環境下顯得至關重要。科學有效地進行樹立法律意識觀念,在社會主義社會樣態下形成遵紀手法的優質氛圍,方可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網絡環境法治秩序,推動微時代法治社會建設進程。
首先是可以為當前普法宣傳提供渠道。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迅速普及,廣大人民群眾將微博和微信等軟件作為掌握實施情況和發表建議的主平臺。借助新媒體,人們可以全面參與到相關法治事件當中去,使得法律意識和法律思想以及法律觀念等可以更加的深入人心,由點及面的強化民眾法治意識。
其次是促進了政務公開進程且強化了政法機關的司法公信力。當前政法機關和相應工作人員,借助新媒體平臺發布線索,從而執行辦案任務,借助新媒體路徑來提升政法機關的網絡公共形象是常有的事。地方公安部門會在網絡上發布通緝令,一改往日傳統公眾形象,和廣大人民群眾在網絡平臺上進行積極的交流與互動,執法辦案效果事半功倍。微時代之下的新媒體平臺出現,從根本上提升了政務公開程度,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可以和執法機關之間進行有效互動,深度強化了網絡問政力度,相關矛盾和糾紛陸續迎刃而解。
最后是有力彰顯了社會監督效能,使得有關制度建設更加順利。當前借助微時代新媒體曝光法治熱點事件的情況屢見不鮮,比如說郭美美炫富事件出現,社會民眾對國家慈善機構的信任危機由此產生,網絡輿論壓力倍增,但側面推動慈善立法觀念形成。再比如甘肅校車事件持續發酵,廣大人民群眾將目光都放在了現今校車安全制度建設方面,有關部門便開始著手制定與校車制度有關的安全條例。綜上所述,網絡新媒體的出現,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法治建設提供了良好平臺與契機,穩步提升人們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家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
以新媒體來進行法治宣傳教育手段創新。始終堅持普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至關重要,要動員全體民眾參與到依法治國大潮中,之后在此基礎上全面執行法治宣傳政策,動員整體民眾借助法律渠道處理本體問題。法治教育十分重要,傳統普法教育工作相對來說比較刻板,形式主義問題十分嚴重,最終運行效果不佳。我們處在微時代之下,需要將參與度和互動性等視為重點,將當前備受大眾青睞的微博和微信等平臺作為普法主陣地,定期在平臺上舉辦專家法律知識講座,以此種方式提升公眾參與程度,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法治各環節之中,在積極的交流互動中使得整體宣傳教育效應得到強化。要將法治教育真真正正的納入到當前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借助網絡媒體組織在線法律教育,另外,也可以在線模擬法院模式來挖掘當前青少年群體的學習興趣,在不斷模擬探索中去發現法律真諦,掌握法律知識內容以及重要信息等。
政法部門媒介素養強化,以有效引導大眾輿論導向。若想有效助力全民法治意識樹立,就勢必要貫徹落實好國家機關普法責任定位工作,較為正確的做法是,需要常態化建立法官、檢察官和相應行政執法人員的以案釋法機制,因為依法治國全面普及,廣大人民群眾日漸對執法部門的行為、方式方法等重視起來,也十分看重結果,特別是處于新媒體時代之下,此類關注一般情況下都是憑借網絡平臺來達成。政法工作人員一定要加強本體媒介素養,多使用新媒體來推動網絡問政工作發展進程,和民眾之間進行積極互動和交流,耐心接受民眾監督和建議,從根本上去提升政府公信力,正面應對民眾質疑,給予其合理解答,樹立親民形象,做好輿論導向。
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群眾性質的法治工作推進。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體系,就要做到順勢而為,緊跟微時代文化產業發展動態和發展步調,借助微小說法律征文比賽組織活動等,將法治社會故事素材征集作為重點,積極組織微小品等活動,要將法治建設透徹滲透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循環中,從根本上落實依法治國方針政策,以正能量引導民眾形成正規法律觀念,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依法治國需要全面參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要法治先行,未來發展之路還很漫長,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微時代到來,法治建設工作也要與時俱進,從實際角度出發,認識國情和民眾狀態,分析好微時代對普法工作的影響,篩選合理有效的方式加以操作,探索發現法治社會建設的新方法和新模式,法治中國形成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