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菊飛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我國簽署加入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提到的兒童最大利益原則,指出應采用適合兒童心理、年齡的待遇,保障兒童的尊嚴不受侵害。合適成年人在場制度的設置,考慮到未成年身心不成熟,在法律上給了兒童適當的保護,保障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這符合國際少年司法準則。在我國,合適成年人在場制度的實施時間較短,不管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由于心智還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干擾,在接受訊問時也不能完全理解,而合適成年人的參與,能安撫、緩解未成年的緊張情緒,協助未成年與司法工作者的溝通,既能保障未成年的權益,又能監督司法機關。具體有以下功能:
溝通功能。未成年人由于心智的不夠成熟、社會閱歷淺,在訊問過程中,很容易受訊問人員的影響,或不理解訊問人員的意思,出現言不由衷、背離現實等問題,給刑事案件的辦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而合適成年人的介入,能向未成年解釋司法機關的問題,幫助他們理解,提高對話效率。
撫慰功能。在刑事訴訟中,未成年面對的是司法機關,由于心智的不夠成熟、社會閱歷淺,且訊問一般在特定的或封閉場所進行,會對他們產生畏懼、恐慌、緊張等心理。而合適成年人作為第三方的參與,大大的降低了對抗性;另一方面,合適成年人懂一些心理知識,能緩解未成年人的不良心理狀態,起到撫慰的功能。
監督功能。在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指供、誘供等行為時有發生,未成年人容易受他們影響,出現“自愿認罪”等現象。而合適成年人的介入,能約束司法機關的行為,排除非法證據,幫助未成年人穩定情緒,作出客觀的表達,減少非法證據的產生。
教育功能。刑訴法規定,對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與之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而合適成年人的介入,可以對他們進行教育,不僅教育他們悔罪,更教育他們悔過自新,重拾回歸生活的信心。
我國的合適成年人制度還不夠完善,在司法實踐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合適成年人的選任問題。刑訴法規定當訊問、審判未成年人時,應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其他成年親屬到場,如不能到場則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單位、學校或相關組織中的成年人到場。但其他成年人包括那些人、怎么選、權利義務是什么、對他們怎么管理等,都沒有相應的配套細則。合適成年人的順序又該如何選擇呢?未成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很多跟原生家庭的教育有關,有些教育不當,有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對孩子疏于管理,導致未成年與父母關系較緊張,不和睦,此時,父母作為合適成年人的參與就不利于案件的開展,是否可以越過法定代理人,選擇其他合適成年人。另外,針對學校、社區、居民委員會等人作為合適成年人介入的費用問題,缺少相關規定,可能導致他們不愿意擔任合適成年人。
合適成年在場的效力問題。《刑事訴訟法》第270條規定當法定代理人不能、不愿、不便到場時,“也可以通知”其他合適的成年人到場,該條文沒有規定不通知其他合適成年人在場的法律后果。在實踐中,合適成年人沒有介入時獲得的口供是否能夠作為有效證據,這個問題是有爭議的。理論學者認為,合適成年人的介入,是保證證據的法律效力,如沒有介入的口供可作為有效證據,那么該制度將成為一紙空談。辦案人員則認為,如果實行“一刀切”,那么很多案件的偵破將非常困難。傳喚實踐為12小時,在這短短的時間內,通知合適成年人到場、訊問嫌疑人、調查取證等等,時間很緊迫,有時還在深夜訊問,很難滿足合適成年人介入這一要求。對此,可以將此證據作為瑕疵證據,采取其他措施補強,如提供同步錄音錄像等。
合適成年人的責任問題。在立法上,未規定合適成年人的權利義務,如合適成年人未能履行職責該如何處理。在辦案中,要訊問未成年嫌疑人時,要通知合適成年人到場,如合適成年人不及時到場,或到場后只當旁聽者,不發揮任何作用,甚至干擾辦案等等,立法沒有明確的規定,如出現這些情況,也難追究他們的責任,且更不利于訴訟工作的開展。

明確合適成年人的選任范圍。合適成年人的選任上,存在著兩類對象范圍,就是法定對象和指定對象。法定對象就是父母、近親屬及教師等,這些對于大部分未成年來說比較容易接受的。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經常會因為種種原因導致法定合適成年人不能到場,因此需要建立起指定對象擔當合適成年人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對于指定對象的合適成年人,一些學者在做了研究后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識,就是要具備以下一些條件:有較好精力、較強的溝通能力以及本身對青少年這類群體的關心。根據這些條件我們可以找一些共青團組織、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等組織中工作人員或社會工作者以及專門的青少年工作人員中根據自愿的原則,經過法定的培訓以及一定的考試考核后,建立合適成年人專門團體,再由這種專門的團體組織來提供便捷可靠的合適成年人服務。另外要考慮特殊群體聾盲啞等未成年人嫌疑人,盡量豐富合適成年人的種類。
明確合適成年人的權利義務。合適成年人介入到刑事案件中,就應該明確他的權利義務,讓其找準定位,知道該做什么、該怎么做、不該做什么等,更好的履行職責,切實的保障未成年人的權益,監督司法機關的執法。合適成年人的權利主要有:了解案情、未成年嫌疑人的基本情況;訊問時有監督的權利;跟未成年交談時,不被監聽;交談后發表自己的意見;參與訴訟等等。合適成年人的義務主要有:通知后及時到場,不耽誤訊問開展;保守秘密,不泄露信息;做好溝通工作,協助辦案;不干擾、妨礙訴訟等等。另外,不當履職后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應盡快讓合適成年人制度規范化、制度化,明確合適成年人的權利義務,防止他們成為消極的旁觀者,防止職權使用不當。
明確合適成年人在場制度的效力。目前在我國法律制度中,沒有關于合適成年人不在場時收集的證據的合法性規定。刑訴法規定“應當通知”,這種規定缺乏剛性,是否能落實取決于辦案機關的自覺性。實踐中,沒有合適成年人到場提取的證據是否可以做為定案依據、瑕疵證據需要補正、有同步錄音錄像是否就可以證實合法、合適成年人到場后該如何履行職責等問題,辦案人員自己都不知曉,導致合適成年人制度形式化。因此,應積極參考英美法系政府出臺的相關制度,強制規定如果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沒有合適成年人的介入,就當作程序違法,依照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不能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
合適成年人制度在我國自引入以來,發展才十幾年,各地探索出了典型的模式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合適成年人在場制度不管在理論還是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國結合實際,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完善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