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艷 金虹
內容摘要:對以英語為背景的留學生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時候,既要建立在漢英語言比較的理論之上,又要為漢英語言比較提供理論素材。本文就是對漢英語言的差異進行對比,目的是弄清英漢句子結構上的不同,為英語背景的留學生在學習漢語語言方面提供幫助,為對外漢語教師,在針對英語背景的教學對象的教學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漢英對比 對外漢語教學 留學生
第一語言的習得通常在自然環境中完成,而第二語言的學習主要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開始階段,就必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兩種語言的對比。呂叔湘先生在《中國人學英語》中指出“我相信,對于中國學生最有幫助的是讓他們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外國學生。任何一種語言的特色都是在與別種語言的比較中顯現出來的。目前英語已經成為“準國際語”,大部分留學生都能或多或少地使用英語交際,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媒介語通常也是英語。從這一實際情況出發的漢英對比分析,不僅具有可操作性,還有示范性,學生即使不熟悉英語,也可以仿照漢英對比來進行漢語與母語的對比。因此,適當地進行漢英對比分析,可以發揮成人的思維優勢和母語能力的作用,是符合第二語言教學規律的。
1.語意型語言與形態型語言
漢語屬于語意型語言,缺少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以意統形。例如,“老師們中的‘們”、“同學們中的‘們”、“我的爸爸中的‘的”、“認真的態度中的‘的”等等,它們在詞尾變化時,詞性不改,只改變詞意。句子內部是隱性連貫的,句意之間是并列的關系;而英語屬于形態型語言,它保留了一些形態變化,以形取意。例如,英語中的“number”、“case”、“gender”等都具有顯性聯接的特征標記,句意之間是從屬的關系。
2.獅子型語言與孔雀型語言
漢語屬于獅子型語言,漢語的句子特點是前置,向左延伸的。例如,“樹”可以向左延伸成“一棵樹”、“一棵大樹”、“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校園里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等等;而英語屬于孔雀型語言,英語句子的特點是向右延伸的。例如,“This is the cat.”向右延伸成“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等等。
3.視點流動與視點固定
以“Tom didnt go to school today, did he?”“No, he didnt.”為例,答句用漢語解釋為“不,他沒去。”而用英語解釋為“是的,他沒去。”這說明漢語的視點是流動的;而英語的視點是固定的。又如對“can”和“cant”的翻譯,在英語中,只是翻譯成“會”或者“不會”,視點是固定的;但在漢語中的解釋就多種多樣了,可以譯為“揍、敢、試、瞧、怕、逃”等等,視點是流動的。
4.竹式結構與樹式結構
漢語是竹式結構的。例如,“從前這里有一個漁村,村里住著十戶人家,這十戶人家全靠打魚、種地為生,生活艱苦,但很安寧。”這個句子看似是連在一起的,但是分開也是成立的,就像竹子的各個部分被連在一起一樣,但又相對獨立又自成一體;而英語是樹式結構的。例如,“As a nation of gifted people who comprise about one-fourth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earth, China plays in world affairs a role that can only grow more important in the years ahead.”這句話以總-分的形式介紹了中國,很明顯是典型的樹式結構。
5.話題突出型語言與主語突出型語言
“話題-評論結構”的框架是漢語句法結構的體現。例如,“我的小孫子他很調皮。”這個句子前面為話題,后面是對話題的闡述,符合漢語句子的結構。話題和評論之間不存在形式一致的關系,但話題有定,是說話人想要強調的對象,位于句首,是典型的話題突出型語言;而英語句子是“主語-謂語結構”的框架,上述的句子在英語中是“My little grandson is very naughty.”是主語突出型語言。
6.語序相對固定與語序相對靈活
(1)按照時間先后的順序來說,漢語句子是對客觀事實的描寫,動作是事件展開的主線,最典型的就是流水句。例如,“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現了他。”這句話通過“恍然大悟—跑向—去—推開—發現”表示心理和動作變化的詞語,生動刻畫了作者急促尋找的過程;上述例句用英語可以說“Suddenly, as if awakened by some prompting, I rushed to a small room there that was forsaken and used as a storeroom for odds and ends. I pushed the door open and, as I expected, founding him nestling in the dusty sundries.”可以看出,英語也同樣遵循時間順序。把漢語翻譯成英語時,首先必須考慮主語謂語結構,句子連接形式以及其他相關的形式要求。
(2)按照空間大小順序來說,一般是指用來描寫時間和空間的大小、遠近和寬窄的句子。漢語的描寫一般尊重大小律,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到細節,從寬到窄,從遠到近,符合人們觀察周圍世界基本順序,是邏輯的。例如,“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這一句是從整體到局部,先說整體的“樹”,其次談“干”,最后描寫“枝”;這句話在英語中“With straight trunks and branches,white poplars aim high.”英語句子的構建首先考慮主謂結構,然后安排空間順序,基本與漢語的情況相反從小著手,逐步擴大。
(3)按照重輕順序來說,為了表達的準確,漢語對常位語序進行變異,造成句子重心的變化、語義的調整,常常出現“重要的事先說,先想到的先說”的句子,遵循“句首重心功能性變位重心”和“句中重心”原則。例如,“這么慢吞吞地,咱們啥時能走到?”通過功能性變位,這一句的句首部分成為說話者要強調的內容。漢語的重輕順序表現為重要的在前面,次要的在后面,大的在前面,小的在后面,嚴重的在前面,一般的在后面。在英語中,這句話是“When shall get there at such a pace.”所以說,英語和漢語是相反的,它更注重重的、大的、嚴重,遵循“尾著重”原則。
(4)按照邏輯順序來說,“因果關系”是這一類句子的總稱,包括條件一結果、假設一結果、比較一結果和原因一結果等。因果句遵循的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漢語一般遵循“先因后果”的順序,以隱性的方式組織,“盡在不言中”,體現漢語的高度簡約,是漢語重要的組句手段。例如,“天色黑了,也不讓茶讓酒,我還到那邊有點事去,你竟請回去。”這句話為原因一結果關系句, 結果在后面,語序相對穩定,邏輯關系都呈意合方式,內含于句內。在英語中,這句話為“Its dark now so I wont invite you to have a drink. I have some business to see to. Youd better go back.”可以看出來,英語的“因”和“果”的順序很自由,可以“先因后果”,也可“先果后因”,有關聯詞語作標記。因此,漢語句子的語序是相對固定的;而英語中句子的語序是相對靈活的。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語言教學,不是向學習者照本宣科地講授語法知識。因為在外國人看來,漢語語法規律不像其他語言的語法那樣嚴密,不少語法規律甚至難以歸納,而且時常出現各種例外,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更多地關注句法,而無需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句子的語用意義上,尤其在針對初級漢語水平的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因為,外國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基礎階段掌握的語法規則比較少,而且他們的詞匯量又有限。因此,在這階段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將漢語的教學內容盡量具體化、細致化,這對學生開始學習造句非常有用。如果對于漢語初級水平的留學生,直接把語法枯燥地教授給他們,會讓他們對本來就已經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的漢語產生畏懼。雖然語法很復雜,漢語的教學目標不是以使學生們是否掌握實際的語法規則為主,而是盡量使學生們能在短的時間內正確地運用漢語表情達意、遣詞造句。
本文從宏觀方面對漢語和英語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了6種漢英語言對比的結果。此外,還提到了漢英語言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的關系。只有清楚了漢語和英語的不同,才能更好地進行對外漢語教學。通過對漢語和英語的對比分析,是有助于我們開展教學活動的。
[1]金鑫.漢英語序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2]郭富強.意合形合的漢英對比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作者介紹:王慧艷,沈陽大學外國語學院2018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生;金虹,沈陽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