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對環境生產認識需要一個過程,從人類物質生產到環境生產。又進一步探索環境生產的基本規律,加強人類對環境生產。
關鍵詞:消費環境;環境生產;生態環境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21.184
1 環境生產認識的形成
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人類就離不開環境,為了生存不僅依賴環境而且作用于環境,在消費環境同時又在生產環境,這就蘊含著非原生態環境是一個運動變化的歷史性生成過程。環境生產與其它生產不同,這種生產依賴一定的自然基礎與社會背景,有自然力與人的社會生產能力兩者共同產生作用,最終形成生態環境效果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由多個“分力”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作用,其中既有生物基因的原因和生物機體的自然選擇,同時也有人的個體以及群體的自覺追求過程。恩格斯在他晚年所著的“歷史合力論”,為人類更好理解環境生產提供非常寶貴的參考價值,恩格斯在1890年致約‘布洛赫的信中寫道:
“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里面的。”
人類生產從來都是需要借助于自然力,從而滲透自然力于其中的過程;同時,作為人類生活基礎的自然界演化過程,也滲透人的活動于其中。特別是在環境生產的過程中,自然力無疑是該過程的分力之一,而人的活動所產生的環境價值或環境結果,雖然有些并不在人的活動預期之中,但卻是這個總過程中各種分力所組成的合力所導致的結果。
人類周圍的生態環境是整個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它的整體系統是由生物群落與生態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變換逐漸形成的,促動人類周圍的生態環境進行不斷運動、持續演化的過程。人們通常把人類與周圍的生態環境的整個動態演變的過程,作為自然生態系統生產以及再生產的重要內容,我們把它稱為環境生產。
環境生產過程基本由三個環節組成:由生物生產環節、能量流動以及轉化環節、物質循環環節三部分構成。生物生產環節是指環境生產的最基本的、最直接的形式。初級生產是太陽能初步轉化為化學能,再到化學能經過動物的生命活動,然后轉化為動物機體的次級生產。能量流動或轉化主要是指生物經過生產環節之后生產出來的能量,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天然地分配與消耗,這種分配與消耗的實現方式主要通過生物的食物鏈實現的。能量出現是以物質為載體,它的流動依賴物質的循環。這就是通常講到的,環境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者之間進行的營養物質循環,分別在大氣圈、水圈、土壤圈、巖石圈之間進行的物質流動與能量變換。人作為環境生產者,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體現人的本性,要懂得與其他類別的環境生產者協作合作,對非人類環境生產者的應有地位和作用都應該尊重。 就自然生態系統的構成來說,主要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命物質等要素組成的有機體,在這些要素之間存在著彼此之間既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又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內在聯系。如此看來,環境生產如果具有持續性和長久性,應該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方面自然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是最關鍵因數,構成要素應足夠的多或盡量多樣的數量保證。就是說,構成環境生產的各方面基本要素、“生產主體”是多種多樣的,它們都是環境生產的參與者,缺一不可,任何一個方面缺少,環境生產將無法正常進行;如果自然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在數量上減少到一定的限度,甚至出現枯竭現象,那么,環境生產則不可能正常進行。二是環境生產各要素以及各“生產主體”之間,需要彼此具有優化協調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看做是環境生產的生態關系。
2 環境生產的基本規律
自然生態系統各構成要素的不可或缺性,實際上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的基礎,而生態平衡或生態穩定通常是環境生產的基本要求和正常狀態只有具備這種前提或狀態下,環境生產才能把最大的生產效能發揮出來,盡量提高它的生產正值。所以,既要增加環境生產的產量,又要提高環境生產的綜合質量,對于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就顯得十分重要。
環境生產與社會生產的發展一樣,都具有自身的基本規律。環境生產基本規律,主要是由于人類和自然生態系統相互依賴、密不可分的統一體中。因而,這些基本規律對人類的活動具有規范的作用。環境生產的基本規律,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一、協調配合規律。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有眾多要素融合組成的有機聯合體系,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這種系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發生變化,都會產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它要素的變化。因此,在處理生態環境問題時,人類都必須從全局觀念出發,在處理與自然界發生交往關系時,必須理性地考慮到這種交往可能會給周圍生態環境和環境生產所帶來的正負兩方面影響。
第二,環境生產總量大于供應量或消耗量的規律。自然生態系統需要自身的循環已達到自行修復和再造過程,這種生態循環使自身所需的各種資源或物質貯備得到及時補給、更新和再生,以達到為人類和其他生物群體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和能量。然而,這樣的提供能源是有條件、有限度的。如果想達到平衡,只有生態能量的產出與消耗相對平衡的狀態下才能維持。這樣,對人類提出要求:從自然生態系統中索取的物質能量必須小于它自身的生產量。也即小于環境生產量,這樣它能夠得到足夠的補償,從而不斷維持自身再生的能力。如果人類過分利用自然資源,超越自然生態系統或周圍的生態環境的承受力,那么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產和再生產就遭到破壞,這樣人類自身失去各種資源的根本來源,將置人類自身處于生態危機的可怕境地。
第三,自我降解規律。生態系統在運行演化過程中,能夠對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進行自行調節。例如,在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組織結構某個環節發生問題,它立馬啟動其他途徑予以自我補償,達到自身平衡的要求:自然生態系統對于外部輸入的突然增加,或者對外輸出急速銳減,系統啟動自行調節,對外來沖擊自行抵消。但是,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是沒有限度的,如果超過一定的限度,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就會銳減,或者喪失。這時,為了達到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環境生產參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調節格外重要,這就是今天強調環境生產對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客觀依據。
第四,食物鏈供給及時規律。食物鏈主要是自然生態系統在進行生產時的基本渠道,它包括系統進行生產時所需原料和能量的來源,同時也包括生態產品分流外運。因而,環境生產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保證食物鏈的暢通。食物鏈的斷裂是一件極其嚴重的事,有時由于人為因素導致的滅種行為,必然置人類與其他生物于危險境地,所以,保護生物圈是人類的一件大事,避免人類錯誤的行為導致生物圈里的動植物種群滅絕,因而保證環境生產必須在食物鏈暢通的條件下正常運行。
對于環境生產所具有特征的論述,至今為止,它并沒有引起人們對它的足夠重視。事實上,人類選擇尊重環境生產的客觀基礎之上,提高生產樣態和生活方式,實施生態的生產方式與生態的生活方式,彰顯“以人為本”的生態文明要求。馬克思曾經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這種通過物質變換,使人的本質力量開始進入到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本質逐漸進入到人類社會之中,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然被人化,人被自然化”為基本內容。如此看來,人對自然進行改造同時,自身的自然與生活樣態同時也發生改變,面向自然生成為人,與此同時人就具有自然的本質屬性和社會的本質屬性。但是,由于人類對環境生產理念缺乏認知,目前一部分人至今仍舊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加害于自然和人類的“負生產”,創造著“負價值”或生態災難。可以這樣說,環境生產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在目前顯得尤為重要,意義遠遠大于人類生活資料的生產和自身的生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頁.
作者簡介:黃家軍(1980-),男,河南信陽人,法學碩士,教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