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趙濛
【摘要】人類傾向、四大發展階段、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理論是蒙臺梭利對0~6歲兒童發展特點認識。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具有先天的發展力量,兒童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連續性、兒童具有特殊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關鍵期。0~6歲兒童的發展特點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兒童是自己創造自己,教師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角色是觀察者、引導者、合作者。
【關鍵詞】蒙臺梭利 兒童發展觀 教師觀
蒙特梭利是20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她所創立的幼兒教育法建立在她對兒童發展特點的科學認識。對兒童發展特點的認識集中人類傾向、四大發展階段、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這四個兒童發展理論中,是蒙臺梭利進行教育實踐的基礎。
1.人類終身發展的內驅力——人類傾向
蒙臺梭利認為,人類具有一種先天的發展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人類做出行動,從而滿足人類的需求,她把這種力量稱為人類傾向。人類傾向有探索、好奇、定位、秩序、溝通、抽象、專注、重復、模仿、計算、完美、動作、工作(活動)、創造性想象、獨立、精準、群居、自我控制等,這些人類傾向促使人類需求得到滿足,促進人類身心全面發展。這些人類傾向在人一生中都普遍存在著,不會消失,只是在不同的時期表現的形式不同。蒙臺梭利人類傾向的理論說明了人一生都有發展的驅動力,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為終身教育觀奠定了基礎。
2.人類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四大發展階段
蒙臺梭利認為人類個體從不成熟到成熟發展的過程中都要經歷0~6歲、6~12歲、12~18歲、18~24歲四個階段的發展,個體身心在這四個發展階段的過程中經歷一系列的變化,在自我活動中不斷建構自我,成為成熟的個體,她將這一過程稱為“生命的建構性節奏”。但每一個階段都不是平均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發展特點。對兒童而言,每一個新的階段開始時都是一次重生。每個階段前3年是最有創造力的時期,后3年是運用,將自己獲得的知識沉淀掌握進入下一階段。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統一體,每一個延續的階段都只是之前已建立的階段的進一步發展。只有每一個階段成功地完成,兒童才能在下一個階段實現最大化的發展。其中0~6歲這個階段是兒童發展變化最大的時期,應引起家庭和社會的關注,這也是蒙臺梭利重視早期教育的理論基礎。
3.0~6歲兒童具有的一種特殊的學習能力——吸收性心智
吸收性心智是0~6歲兒童擁有的一種特殊的學習能力。正是由于這種能力,兒童才能在六年中發展成為獨立的人。兒童出生時空空如也,在這個意義上說他不具備任何心理特質,沒有先天的運動能力,但是他本身具有各種決定其發展的潛能,這就是他能夠在周圍的世界中形成自己的特點。“在短短幾年后,兒童有能力做這些事情,成為獨立的個體。最令人驚嘆的是,所有的過程都不費吹灰之力,可以說兒童的生活就是學習,通過與人相處學會說話。看到并經歷他人走路,自己學會走路。他們沒有辦法選擇不學這些事情,這個過程就這么自然的發展,兒童沒有辦法影響或者改變它。”蒙臺梭利對于兒童不斷的重復和學習的能力大為驚嘆,因為這些能力是我們成人所不具有的。蒙臺梭利認為成人和0~6歲兒童的學習方法和過程是不同的。她把0~6歲具有的這種特殊的學習能力稱為吸收性心智。0~3歲的兒童具有無意識的吸收性心智,稱為無意識創造者。3~6歲階段這時期的兒童為有意識的工作者,但在此期間,兒童的吸收仍舊是無意識的,但是會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更加有覺知,有意識的做選擇。正因為0~6歲兒童具有這種無區辨力,無意識、全面整體的學習特點,環境對于兒童發展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4.兒童知識技能習得的關鍵期——敏感期
敏感期是兒童獲得特定技能的最佳時期。當兒童處于某一個敏感期時,他會毫不費力、非常完整的獲得某種知識技能,滿足身心發展需要。蒙臺梭利認為0~6歲的兒童具有動作協調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細節敏感期、語言敏感期、社會性行為敏感期、感官精致化敏感期等。這些敏感期是一種暫時的傾向,限于獲得一種特殊的品質,如動作協調、語言、社會交往能力等,當兒童獲得某種知識和技能后就逐漸消失了。
蒙臺梭利認為,成功的教育必須建立在兒童發展的自然法則基礎之上,否則,就違背了教育規律。人類傾向、四大發展階段、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相互作用、相互支持,共同促進兒童的發展,因此學前階段的教育應建立在尊重兒童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成人是兒童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兒童生命的輔助者,應為兒童創設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1.學前兒童發展的引導者
蒙臺梭利認為,盡管兒童有發展的潛力,但教師也需要承擔很多的角色。因為成人比兒童年長、經驗更豐富,成人應該是兒童與環境之間的動態鏈接者。教師將方法呈現給兒童,并不是教兒童,而是兒童自己教自己。比如,做兒童社會交往的榜樣,引導兒童知道彼此之間如何交往。成人做兒童和環境之間的紐帶,因為當兒童第一次來到兒童之家時,兒童不知道這些教具是干什么的,所以教師要示范兒童如何做事情,要通過自身的示范向兒童呈現該做什么、教室的常規是怎么樣、教具怎么使用的等。
2.物質環境的維護者
教師的另外一個主要職責是成為預備與維護環境的照顧人,雖然兒童也會參與到完備環境的照顧,但教師是主要的環境責任人,確保教具應有的狀態。通過了解兒童發展性需求有關知識、教具與方法,以最佳的方法服務于兒童。作為學習環境的管理者與維護者,教師應專心做好他的工作,不必受困于兒童的問題和相應的困難,要相信環境必能使兒童痊愈,環境的吸引力會使兒童的意志堅定。教具要經常保持美觀、明亮、完好無缺,帶給兒童新鮮感,隨時可用。作為教學環境的一部分,教師本身也應富有吸引力,自身要端莊、體面、整潔。還應保持愉快的心情,態度親切又優雅。教師每天面對的兒童是不可藐視的人物,必須要理解、尊重他們。教師要隨時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盡可能溫文爾雅,使兒童不自覺地把教師當作美麗的母親一樣看待。
3.與家長溝通合作者
學前兒童的教育是開放性的教育,家長也是學前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角色,作為教師需要與家長合作,需要幫助家長了解學前兒童的教育方法,向家長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還需與家長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讓他們了解我們是在促進兒童發展方面做的工作。
4.兒童活動的觀察者
教師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就是觀察者,兒童在兒童之家環境中可以自主選擇他感興趣的活動,自主地進行操作,但兒童的能力有限,什么樣的活動適合他,兒童能不能勝任,這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引導。教師對兒童行為引導必須建立在觀察兒童的基礎上進行,觀察是教師進行一切活動指導的基礎。因此,蒙臺梭利主張必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對兒童在環境中的行為給以適當的引導。
5.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輔助兒童的發展需要環境中的教師共同協作,形成團結合作的團隊。一個合作的團隊才能對兒童的發展需求、發展現狀有全面的了解,進而對兒童的發展需求給予適當的回應。再者,環境中的教師團結合作也會給兒童安全的心理環境,兒童們能在安全的心理環境中活動。如教師間友好的交流、共同協作完成某項工作,對兒童一致的要求,作為一個團體的這些活動對完備環境中的兒童產生著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3-6歲培訓課程閱讀資料——了解您的小孩.蒙臺梭利國際教育培訓中心.
[2]Montessori Maria,The Absorbent Mind,Henry Holt and Company,New York,199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