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中職衛生學校要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培養知識全、技能精、素質高、創新強的“醫學匠人”。生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教師在教學中靈活轉換角色,大膽改革教學模式,巧妙地將生理學與臨床案例、日常生活、家庭服務接軌,變枯燥難懂的生理學為有趣有用的生理學,讓學生愛上生理學、研究生理學,為學生成長為“匠人”的道路上添磚加瓦。
【關鍵詞】工匠精神 生理教學 角色轉換
2016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即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新的時代又賦予工匠精神新的內涵。臨沂衛校是一所有60年悠久歷史的省級示范學校,我們要適應時代需求,培養知識全、技能精、素質高、創新強的“醫學匠人”。生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必修課,教師在教學中靈活轉換角色,巧妙地將生理學與臨床案例、日常生活、家庭服務聯系起來,變枯燥難懂的生理學為有趣有用的生理學,讓學生愛上生理學、研究生理學,為學生成長為“匠人”的道路上增磚添瓦。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醫學基礎必修課,其任務是揭示人體正常生理活動功能的規律和機制,為學習后續臨床課程奠定基礎。在生理學的教學中,突破沉悶的老師講、學生記的傳統教學模式,盡可能多地創設情景應用大量臨床案例,讓生理學這門基礎醫學與臨床實踐接軌,為培養“醫學匠人”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比如,在學習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時候,應用如下案例:3天定生死——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又稱肺透明膜病,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現進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主要見于早產兒,胎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剛出生時可能哭聲還正常,然后在生后6~12小時內出現呼吸困難、呻吟、煩躁,癥狀逐漸加重,嚴重時則發生呼吸暫停,皮膚因缺氧而發青發灰,缺氧嚴重者在出生三天之內即死亡。病情較輕的起病較晚,可在生后24~48小時左右發病,呼吸困難不明顯,皮膚青紫程度較輕,采取治療措施后三四天即可好轉。那么,“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到底是什么神奇的東西,缺少它會給早產兒帶來致命危險呢?
同學們結合案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輔以教師引導,很快得出:肺表面活性物質是肺泡Ⅱ型細胞合成和分泌,以單分子層的形式分布在肺泡液氣界面,其密度隨肺泡的張縮而改變,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張力,因而成為降低吸氣阻力的最重要因素。某些早產兒,因肺泡Ⅱ型細胞發育尚未成熟,肺組織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使肺泡表面張力增大,導致新生兒肺不張、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同學們通過臨床案例的學習,既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扎實的掌握了枯燥的知識完成認知目標,同時又強化了理論聯系實踐等能力目標的訓練,為進入臨床實踐工作打下基礎。
生理學也有“生命的邏輯”之稱,是培養醫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的重要課程。生理學中的很多知識都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作為教學實施的主導者,引導學生發掘日常生活中的生理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普及正確的生理健康知識。生理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比比皆是。比如:
為什么嚼饅頭會嚼出來甜味?——唾液淀粉酶可將饅頭里的部分淀粉分解成麥芽糖。
為什么一天要刷兩次牙?——因為口腔內細菌形成菌落的時間是12小時,一天刷兩次牙,剛好可以破壞細菌的繁殖。
為什么我們有時候進食太快咬破舌頭或口腔黏膜也極少發生細菌感染?——因為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及表皮生長因子,可抑制細菌并且促進傷口愈合。
為什么一日要三餐?——因為一餐混合食物的胃排空的時間是4~6小時,排空之后肚子就餓了,該吃下一頓飯了。
為什么便后要洗手呢?——因為人體中細菌的總量比人體本身細胞總量多得多,尤其大腸中細菌的數量是最多的,據統計,糞便中細菌量約占糞便固體總量的20%~30%,你說便后要不要洗手呢?不但要洗,還要用肥皂洗。
為什么我們跳一會就累了,而心臟跳一輩子都不累呢?——因為在心室的心動周期中,收縮期只有0.3秒,舒張期長達0.5秒,其休息時間遠超過工作時間。心房就更舒服了,它的收縮前只有0.1秒,舒張期長達0.7秒,讓你工作一天歇七天,你是不是也很樂意呢?
為什么鬧鐘能把熟睡的我們叫醒?——因為我們的耳朵將鬧鐘聲音的震動轉變成動作電位沿著聽神經上傳至大腦皮層聽覺中樞的途中,通過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使處于睡眠狀態的大腦皮層由抑制轉為興奮,從而使我們從睡眠轉為清醒。
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掘日常生活中的生理現象,并能用所學知識解釋這些現象,學生在發掘和探究的過程中,不但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而且有效的鍛煉學生科學性邏輯性研究思路,達到啟迪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目的。
中職生在學習生理學的時候往往是在入校的前兩年,此時正處于學習解剖、生物化學、免疫學等基礎醫學科目的學習階段,其共同點是理論知識多,實踐操作少,學習起來枯燥無趣,很難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另外,相當一部分中職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動力不足,但好奇心強、喜歡動手操作、自尊心強,渴望得到家人朋友的肯定。
結合以上特點,生理學的教學不妨從課堂走入家庭,如學習ABO血型鑒定的實踐操作后,可以發放一部分實驗用品,讓學生為家人鑒定血型;學習完動脈血壓的測量,可以讓有需要的同學領取血壓計和聽診器,為家人量血壓;家人朋友生病發燒時,能夠正確測量體溫,測量時保持腋窩干燥,上臂緊貼胸廓,測量時間不少于10分鐘,使機體深部熱量逐漸傳導過來,使腋窩溫度逐漸升高而接近于機體深部的溫度水平。如果體溫沒有超過38.5°且病情穩定,可指導家人多喝水多排尿增加散熱,也可應用冰袋冰帽增加傳導散熱,還可應用酒精擦浴增加蒸發散熱。如果體溫超過38.5°或者病情較重,則要盡快用藥或就醫,以免延誤病情。如果家里有弟弟妹妹,則要用所學的有關視覺的知識指導他們正確用眼,預防近視;還要幫弟弟妹妹養成良好的早睡早起的習慣,因為促進機體生長發育的生長激素在夜間慢波睡眠時相中的分泌量是一天中的峰值。長輩們在辛苦勞作時不小心被扎傷或割傷,他們往往認為傷口不嚴重,不需要特別處理,我們不但要義不容辭地幫助他們清理傷口,還要帶他們去醫院注射破傷風疫苗,因為破傷風病毒可以從傷口進入,沿著神經纖維逆向軸漿運輸侵入中樞神經系統而發病,一旦發病,病死率極高。如果家人朋友出現意外心跳呼吸驟停,要立刻啟動徒手心肺復蘇術,其原理就是心臟泵血過程及呼吸時肺內壓的周期性變化。
讓生理知識走入家庭,讓學生身邊的親朋好友從中受益,更讓學生學有所用,這樣既練習了實踐操作又讓飽受家庭質疑的孩子重獲成就感和滿足感,從此愛上學習和研究生理學,而這種“熱愛”又是學生成長為匠人必不可少的一種素質。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生理教師也要學習工匠精神,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將課本中“死”的知識變成學生身邊“活”的應用,當學生發現所學知識如此有趣而有用的時候,他就會投入到更深層次的發掘、思考、創新和實踐中,這對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進而成長為手中有技能、胸中有匠心、腦中有創新的新時代匠人,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