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引路
前天同兩個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一小廟,廟門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開小茶店而帶賣香煙的。我們趨之如歸。茶店雖小,茶也要一角錢一壺。但在這時候,即使兩角錢一壺,我們也不嫌貴了。
茶越沖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時候山中陰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反覺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謂“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然而兩個女孩子不解這種趣味,她們坐在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悶萬狀。我無法把我所體驗的境界為她們說明,也不愿使她們“大人化”而體驗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門口拉胡琴。除雨聲外,這是我們當時所聞的唯一的聲音。拉的是《梅花三弄》,雖然聲音摸得不大正確,拍子還拉得不錯。這好像是因為顧客稀少,他坐在門口拉這曲胡琴來代替收音機做廣告的。可惜他拉了一會兒就罷,使我們所聞的只是嘈雜而冗長的雨聲。為了安慰兩個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氣地把胡琴遞給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兩個女孩很歡喜。“你會拉的?你會拉的?”我就拉給她們看。手法雖生,音階還摸得準。因為我小時候曾經請我家鄰近的柴主人阿慶教過《梅花三弄》,又請對面弄內一個裁縫司務大漢教過胡琴上的工尺。阿慶的教法很特別,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給你聽,卻不教你工尺的曲譜。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對他的拉奏望洋興嘆,始終學他不來。后來知道大漢識字,就請教他。他把小工調、正工調的音階位置寫了一張紙給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門。現在所以能夠摸出正確的音階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經驗,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漢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兩女孩和著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賣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來看。一個女孩唱著《漁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著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我曾經吃過七八年音樂教師飯,曾經用鋼琴伴奏過混聲四部合唱,曾經彈過貝多芬的鳴奏曲。但是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兩部空黃包車拉過,被我們雇定了。我付了茶錢,還了胡琴,辭別三家村的青年們,坐上車子。油布遮蓋我面前,看不見雨景。我回味剛才的經驗,覺得胡琴這種樂器很有意思。鋼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數十百元一具,制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用呢?胡琴只要兩三角錢一把,雖然音域沒有小提琴之廣,也盡夠演奏尋常小曲。雖然音色不比小提琴優美,裝配得法,其發音也還可聽。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里有之,裁縫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般流行于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呢。我離去三家村時,村里的青年們都送我上車,表示惜別。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曾經搪塞他們說:“下星期再來!”其實恐怕我此生不會再到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沒有胡琴的因緣,三家村里的青年對于我這路人有何惜別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語云:“樂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這句話,不料這天在這荒村中實證了。
1935年秋日作。
(豐子愷《山中避雨》)
技巧借鑒
豐子愷先生很好地再現了自己曾經在山中避雨的一段經歷,并把自己的感情很好地表現了出來。從中也不難看出,再現所經歷的事件時要對認識的對象或生活的描繪更加感性,在寫作時要注重寫實,也就是要追求感性上的完美和現象上的真實,偏重于認識客體,再現生活現實。在運用再現法時要使用平易近人的語言,才能配合好事件的描述,使得經歷事實真實而且形神兼備,這樣才能為一般讀者所喜愛。另外,在真實的生活場景再現的同時,需要滲透自己的真實感情,但感情的表現同樣需要一些技巧。感情的表現運用在寫作上偏向于表現自我,改變客體,表達理想,并可以結合象征、寓意、夸張、變形甚至是抽象的藝術語言,這樣可以使感情的表達更加完美。但在表現自己的感情時可以有多種方式:可以將感情寄托于記事之中;也可以寄寓于寫景之中;也可以放在議論之中,做到抒情議論相結合。總之,可以做到靈活地運用表現,更應當與再現相結合,使得兩者能夠運用自如、相得益彰。
學子仿作
腳踏大地
一考生
人,作為萬物之靈長,繁衍、棲息于廣袤的大地,世代延續,生生不息。大地的廣博給了人們寬廣的胸懷;大地的厚實給了人們真誠淳樸的心;大地的無私給了人們生命的乳汁,讓人們在不斷地求索中走向成熟,并孕育著自己的性格。
腳踏大地,我感受到的是一種純樸自然的精神和氣息,并深入到心靈,不斷撞擊到靈魂,使我全神貫注看到大地上所發生的一切,或許你并沒有因眼前的一切而改變原有的精神狀態,但只要你腳踏在大地之上,你便可以聽到現實和歷史的相互撞擊,在后現代的大地上發出震天動地的回響。
腳踏大地,感受辛勞
走在一片麥田之中,盡情徜徉,抬頭看見蔚藍的天空,低頭便是大片大片的麥子,翠綠翠綠的,仿佛會流出“香”一樣。微風拂過,便見一波接一波的麥浪涌起,將那片綠色傳向遠方,在天地交匯的地方,激蕩起生命的浪花,就在這大地之上……
麥田中最美麗的形象永遠都是辛勞的農民,他們好像是不知疲倦的蜜蜂,在麥田中辛勤地勞動著。他們臉上的笑容表露了一切,他們并不感覺累,并不感覺苦,恰恰相反,他們感覺到的是收獲,是幸福,是甜蜜。沒有其他原因,只因他們站在大地之上,腳踏大地,他們吸取大地豐富的營養來滋潤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生命。他們感到充實,是因為大地給了他們生命,而他們的價值也在這片土地上、在他們的汗水中得到實現。
腳踏大地,感受辛勞,那些為生存而付出的努力,全是獻給大地的贊歌。
腳踏大地,感受偉岸
站在歷史的大地上,漫溯一道道歷史的溝渠,我們看到了屈大夫沉吟澤畔,九死不悔;我們回想起魏武帝揚鞭東指,壯心不已;我們夢見陶淵明飲酒采藥,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們選擇了偉岸,選擇了正直,是因為他們腳踏大地,正氣凜然。縱然諂媚污蔑了視聽,也不隨其流揚其波;縱然馬革裹尸,魂歸沙場也不輕言屈服;縱然一身清貧,終日難飽,也不改正義本性。這就是大地賦予他們的性格。
腳踏大地,感受偉岸,多少千古英雄令人頓生敬仰,贏得萬古流芳。
腳踏大地,不再徬徨,不再迷茫,只因大地給了自己方向。踩著腳下的路,不再猶豫,走向前方……
點評
本文作者藝術地再現了自己感悟到的生活,對這些對象或社會生活的具體描繪,感性演繹,寫實而逼真;本文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現象的真實,突出了對大地的情感,很是動人,這就是再現的寫作技巧。同時,本文作者巧妙地運用藝術手段直接表達自己對“大地”的獨特情感體驗和審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較顯著,在寫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表現對象或拋棄具體的物象,追求超感覺的內容和觀念,采取象征、排比、夸張、抽象等藝術語言,以突破感受的經驗習慣;在語言表現上,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點,這便是再現與表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