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藝園 黃維彥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210037)
南京林業大學的校醫院經歷了數十載的歲月洗禮,如今不僅建筑外觀老舊,且校醫院的功能隨著醫療制度的逐步改革也將慢慢失去,這組老建筑急需新的功能注入其中。大學校園需要一個能同時容納各類文化活動的多元化休閑空間,為豐富滿足大學校園生活需求提供專門的場所,這里不僅僅是學習的地方,更加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分享的地方。針對這一問題在校園中設計一個多元化的咖啡書吧文化休閑空間,將更加符合這個時代校園生活的需求。
地址:南京林業大學校醫院老樓。
地理位置概況:該項目位于南京林業大學校園西南角的山坡上,由一棟二層小樓及兩棟坡屋頂的平房和一些小型平房和一片草坪組成。校醫院四周均為校園教育建筑空間。
使用人群:在校大學師生和附近居民。
交通分析:校醫院處于人流交匯地帶,北面有一條車輛通行的馬路,東面為學生主要通行的馬路,教學樓、圖書館、主樓的人流都會經過校醫院,東北方向主要為居民必經的交通要道。
場地分析:本次改造設計的空間由兩棟坡屋頂平房以及其中間的小院子組成,室內空間占地720㎡,室外空間占地約400㎡。兩棟建筑本身都為磚砌結構,整體空間為長方形,內部空間以中間一條走廊為臨界點,兩邊為均勻隔開的房間組成。
根據校醫院的地理位置,南林咖啡書吧不應僅面對校園人群,也需要考慮周邊的居住人群的需要,其功能也應適合校園和社會人群的共同使用。
結合各方面條件和需要決定將校醫院改造成為一個面向大眾的校園咖啡書吧,以咖啡店和書店的結合為主要載體,同時囊括各種校園文化交流活動的所需空間的功能,形成一個多元而又統一的校園娛樂休閑空間。
該改造項目是針對南京林業大學的校醫院兩棟老舊平房建筑及其庭院,將其改造成一個校園咖啡書吧。設計主要在這兩棟老建筑空間進行重新規劃與布局,功能分配以咖啡書吧為主,并注入能夠豐富校園生活的其他藝術文化沙龍的空間功能。咖啡書吧采用現代的風格進行設計,讓整個空間更加符合現代大學校園的文化環境,合理利用空間資源,滿足現代大學生日常文化休閑活動的空間需求。
設計最初的靈感來源于拱形,由于建筑屬于細長型建筑,直線的設計形式顯得比較單一,沒有變化,所以運用拱形以及曲線的形式作為整個空間設計當中的設計元素。平面空間的劃分由拱形演變成曲線異型的形式,使得長方體塊的空間靈動起來,具有變化性,并且整個流線貫穿于兩座建筑和庭院當中,成為一個主要的流線導向。內部空間的墻面門洞造型也運用拱形進行變換設計,增添趣味性(如圖1)。

圖1 設計元素演變圖(來源:作者自繪)
整體空間以曲折的流線形式來作為主要的引導,同時根據流線走向將整體空間進行體塊劃分,將咖啡廳、書店、學習空間、分享交流空間、各種校園藝術文化沙龍等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整合在這兩座建筑與庭院當中,建立起A建筑與B建筑的之間聯系。
整個空間被分為原始建筑空間以及原始空間中的小空間,兩者相結合形成新舊空間視覺與體感的雙重體驗。根據建筑本身坡屋頂的特點,原始空間將原來的鋁扣板吊頂換成了原木構造承重結構,以最原始的形態展現在這個空間當中;小空間部分運用簡潔現代的設計風格,使得空間更加具有私密性和現代的空間感。
改造后的建筑入口設置在沿街道的建筑中,更加貼近交通道路,方便行人進入此空間當中。A建筑前半部分主要為咖啡座區域,后半部分以閱讀空間為主,B建筑以休閑娛樂為主,集手作、展覽、影音、沙龍和開放式閱讀空間為一體,形成一個隨著功能不斷轉換身份的空間(如圖2)。

圖2 B座閱讀與休息空間(來源:作者自繪)
在這個空間當中材料以木材和紅色墻磚為主,白色硅藻泥和玻璃材質為輔,在現代的空間當中保留歷史的痕跡。紅色墻磚是建筑本身的材料,利用建筑材料本身作為裝飾材料,既不會顯得花哨,又保留了建筑原始的空間氛圍。屋頂使用原始的木架構柱,原生的木材在保證了建筑承重問題的同時也體現了歷史空間的原生魅力;書架等家具也運用木質材料,達到空間視覺上的統一。重新規劃的空間使用白色硅藻泥作為主要裝飾材料,讓空間更加干凈簡潔,符合大學校園現代化年輕群體的審美,并且與紅磚墻形成了新舊材料的對比,通過兩種材料的不同屬性與質感,不僅豐富了空間層次感,也完成了歷史空間與現代空間的對話。
原本空間的采光由于孤立的空間劃分導致公共空間采光很差,通過改造后的空間分布設計,通過玻璃作為隔斷,讓整個空間形成半開放式的狀態,既保證了一定私密性,又不會形成封閉空間帶來的壓抑感,還保證了光源的穿透性。外墻上的玻璃窗在原來窗戶的基礎上進行擴大,增強自然采光的同時可將室外草坪引入到室內中來,將室內與室外連接起來,形成了建筑與自然的直接對話,使得內部空間本身能夠融入到周邊的環境當中同時起到了增加自然采光的作用。
內部燈光照明部分大面積使用筒燈,由于坡屋頂的特殊性,燈光的分布會出現高低的變化,更加具有層次感。功能分區的燈光使用針對性的燈光照射,更加強調特定的空間作用。
校園老舊建筑隨著使用人群和時代的變換更新,功能定位也要隨之改變,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本案通過前期調研分析,了解了校園人群對于校園空間功能的現實需求。通過對老建筑改造過程中需要面臨的問題經行深層分析,做出對應改造方案。
通過本案的設計過程,對舊建筑的改造有了一定的思考。一個多元化的空間中,流線的設計奠定了整個空間的設計基礎,不僅決定了人群走向的作用,還將空間的層次感體現了出來。對于多功能的空間,多種功能在同一個空間的統一往往是基本的,并且通過結構、形式、材料或色彩將各元素協調起來,這樣一個空間不僅擁有完整的視覺效果,更也可以令人獲得多重體驗感,以豐富的變化構筑出生動的空間,提升受眾人群的空間體驗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