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嘉 (江西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341000)
基于對城市街道適老空間環境體系研究,實地調研城市街道環境與公共設施,促進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發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審美教育;提出城市內設置都市農區適老空間理念,設計時以街道道路寬度、鋪裝形式及材料和公共設施生態建設為思路,為我國其他城市街道適老空間環境改造提供可參考的理論借鑒;將適老化設計置于現代城市街道的語境中,秉承了現代設計“以人為本”的內涵。通過研究城市街道適老空間環境體系內在多元的社會價值,搭建老年人便利公共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敬老”的延伸,響應國家最新養老政策的號召。促進景觀規劃與小區的活力復蘇。
城市街道適老空間環境體系研究,相對是一個較新的概念,我國對“適老”的關注始于21世紀,近年來適老設計的研究增長趨勢明顯,成果逐年增加,但是對城市街道的適老空間環境體系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對于老年人口本身,大多數研究只針對喪失部分功能的老年人,而未對身體健康且具有活力、甚至是體力衰退但是頭腦清醒的老年人口做出設計研究,例如朱愷群(2016)適老建筑設計探析及啟示等等。
以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口社區為例,模式口地區留守老人非常多,經過調研,1.該地道路十分不平整,許多道路鋪裝破碎,材質和鋪裝形式非常不耐用,不便于行人行走。2.道路鋪裝的色彩也十分單一,不便于弱視力老人過街。3.在永定河引水渠下游段,有一個高差很大的坡,且沒有扶桿等設施,十分不便于老年人行走。4.附近工廠工業廢水亂排亂放,導致永定河引水渠臟、亂、臭,造成附近植被等生態污染。5.外來人口過多,自首鋼搬遷以后,外來人口占本地居民比重較大,社區缺乏凝聚力。6.建筑道路狹窄,不便于通行。7.存在道路視覺盲區。8.建筑高差、地形高差過大。9.道路冗長繁雜,彎彎繞繞,不便于老年人過街通行。
適老性街道設計并不是設計只為老年人使用的街道,而是一種高標準設計的街道。研究老年人能夠使用、理解和享受社區街道而進行的室外環境設計,能夠使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從中受益。要提高街道適老性不僅是要改善某一條街道的步行環境,而是要提高城市街道空間體系的整體可步行性。城市街道的空間環境是多樣性的,因而難以對所有街道提出普遍適用的設計原則,而是對于不同的空間環境有不同的設計和處理方式 老年人與青年人相比,心理和生理的變化是最顯著的特征。為了實現城市街道適老空間設計與生態綠色城市規劃理念的融合,設計師必須高度重視老年人群體各方面的需求,這樣城市街道適老空間才能夠真正滿足老年人。
都市農區是原始景觀元素的保存和發展。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公民尤其是忽視了農業的重要性和粗糧的價值。老人由于行動不便,長期在室內導致心情抑郁,健康受損,而且老人們對農業活動和自然環境有天然的熱愛,這個活動區可以成為城市里老人們活動空間的一部分,并且給子女一個與陪伴父母、并與他們互動的機會。

圖1 都市農區(自繪)
該方案是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口地區的一處景觀規劃提升改造設計,用戶人群模式口地區附近的居民,有著未規劃空地過多、車輛亂停亂放、路邊私搭亂建、工廠排放污水影響水質、場地高差、建筑高差過大、道路鋪裝破碎,材質和形式不耐用,且顏色單一、還有文化宣傳欠缺、多處文化古跡利用率低、居民缺乏地域文化、缺乏認同感、許多居民文化素質較低、未帶動附近,旅游觀光、駝鈴古道未突出建設、并且未帶動西山文化發展,自從首鋼搬遷后人口成分發生變化,該區居民缺乏凝聚力,居民缺乏歸屬感、居住人口與外來人口存在較大差異、地區低齡兒童、學生和留守老人占據大多數,日常生活不便等等問題,所以在設計時應考慮一下幾個方面:1.平面布局設置了觀賞區、種植區、商業區、都市農區等,實行動靜區分,互相串聯又不打擾:2.動線合理,人車分流,以安全為主,3.整體風格線條簡潔,色彩明快,還設置了流線型活動區域,為該地更加增添了一絲活力,與主題“重生”相呼應,起到了明確節點,強化主題的作用。基于以上的基地環境和現狀問題,和我對設計的了解,我用幾何形式感的規劃,圓圈象征著“年輪”,致力于給老舊地區注入新血液,達到了既美觀又方便居民的作用。

圖2 調查表(自繪)
本次規劃設計從生態環境以人為本的角度,運用景觀生態學理論,采用都市農區適老空間理念,密切結合當地地形,根據區域現有的自然狀態及人流情況進行規劃,符合當地狀況。本次設計針對道路梳理、綠地再規劃、城中村問題再利用進行設計,對有巨大落差的地形進行了改造,以此提升地區內活力與凝聚力。
本次詳細節點設計位于北京市模式口地區內,提取附近的農業元素將這塊地打造成為都市農場為周圍居民帶來生產的樂趣。在北邊空間中大量的私自搭建的違規建筑對周圍空氣、水體等帶來污染。空間現狀存在1米左右地形差,街道兩側空間未被正確利用,有多處私搭小建筑,影響此處空間的使用,且小區圍墻對此處空間進行了很大的割裂.減少了居民活動。設計時采用了形狀上的對應形式,線性形式產生的圍臺為模式口地區居民提供了交流活動的場地。
(1)都市農區設計
在模式口景觀更新設計中,引入都市農區理念,將適老空間規劃到整體景觀設計中,在缺乏公共空間的城中村落的寄居空間可以成為肥沃的生產空間和獨特的消費空間,非常適合老年人休閑、娛樂、養生。身體健康的老人們可以種菜、種植初糧,行動不便的老人們,可以由親人陪護進行親近自然的活動。

圖3 模式口都市農區鳥瞰圖(吳奇玲 李慧嘉)
(2)流線型活動區
設有許多公共設施,方便留守老人與低齡兒童使用,旁邊的座椅也有休息娛樂的功能,居民可以在椅子上看書、睡覺,既方便又美觀,本區的功能有觀景、鍛煉、游玩、種植和交流,現代的流線型設計與紅色的鋪裝為此區域增添了活力與美感,也方便視力變弱的老人進行識別與觀賞。

圖4 流線型活動區(吳奇玲 李慧嘉)
(3)趣味化設計
針對地形進行了趣味化的改造,使空間內豎向上產生變化;多處的座椅與樹下空間,也為老年人與兒童提供了休息活動的空間。原場地的幽靜及神秘感。結合當地本土特色。打造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帶狀活動空間。

圖5 趣味化活動區(吳奇玲 李慧嘉)
通過調研城市街道適老空間資源,重點研究包容性、多樣性、過渡性、公共服務性、生態性的高質量街道適老環境體系,從新視角研究突破城市街道適老空間設計理論。基于北京市周邊非常多的養老服務機構,對優秀案例進行借鑒,對改造后的街道適老空間的實用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在街道養老設施服務建設領域具有一定的表現深度和藝術意味,引領打造利于老人身心健康、生態宜居的人居項目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城市街道適老空間發展模式。
通過對街道環境都市農區適老空間的研究,并在實際設計方案中運用,有效刺激相關產業及產品的市場,例如綠植等,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響應社會養老政策研究出新型設計,務必會帶來新的需求,通過這些新材料的生產加工,也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尋求當地政府支持,拉取資助商,以保障收入與支出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