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蕊 (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550000)
連續變調,又稱連音變讀,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連在一起讀時,音節的高低升降發生變化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在各個語言當中都存在,例如漢語普通話中,上聲與上聲相連,前一個上聲變為陽平,這就是連續變調現象。在云南的連續變調現象。
蒙自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居住著漢、彝、壯、回、哈尼等十多個少數民族。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所記,蒙自方言屬于西南官話云南片,滇中小片,是云南官話的組成部分。
吳積才主編《云南省志(第五十八卷 漢語方言志)》(后稱《漢語方言志》)對其聲韻調進行了描寫,情況如下:

表1 蒙自方言聲韻調表
蒙自方言共有20個聲母,24個韻母1,韻母包括開口呼、齊齒呼和合口呼,無撮口呼。陰陽上去四個聲調的調值分別為:陰平55、陽平42、上聲33、去聲211。
連續變調是聲調語言當中普遍存在的一種音變現象,在云南方言中的連續變調以變為陰平調為主,這一特點在蒙自方言中顯著的表現了出來。
我們可以按音節數量的不同,從雙音節、三音節和四音節三種不同情況出發,對蒙自方言的連續變調進行討論。其中所列舉的方言字、詞等基本通過兩個途徑所得,一是《漢語方言志》中的例字,二是與蒙自當地居民溝通交流搜集所得。
蒙自方言有四個單字調:陰平55、陽平42、上聲33、去聲211。因此,雙音節的組合形式一共有16種,如下表所示(表2):

表2 蒙自方言雙音節聲調組合形式
在這16種組合中,有些組合會發生變調,有些則不會。

表3 不發生變調的雙音節詞聲調組合形式
由上述示例可知蒙自方言中雙音節詞不變調的規則如下:
①雙音節詞中后字為陰平時,不變調;
②雙音節詞中,首字為陰平、陽平、去聲,后字為上聲時,不變調。需要注意的是,當遇到陽平和陰平搭配時,即42+55的情況,有極少部分雙音詞的首字根據方言使用習慣,會發生變調,變為陰平,如:蒙松[m??42/55s??55]。
③雙音節詞中,首字為上聲,后字為去聲時,不變調。

表4 發生變調的雙音節詞聲調組合形式(“/”后為發生變調后的值,后文皆同)
由上述示例可知蒙自方言中雙音節詞變調的規則如下:
①雙音節詞中,后字為陽平的,后字陽平變為陰平;
②極少部分陽平和陰平搭配,陽平變為陰平;
③雙音節詞中,首字為陰平、陽平、去聲,后字為去聲時,后字變為陰平;
④雙音節詞中,首字為陽平、上聲,后字為上聲時,后字變為陰平;
⑤普通話中讀作輕聲的,在蒙自方言中一般以將聲調變為陰平來表示。
有一點要說明,如果某個字本來就是多音字,那么進入雙音節詞后,同一個雙音節詞可能會有不同的讀音,如:背簍,由于“背”是多音字,因此在蒙自方言中,“背簍”可以讀作[pe?211l?u33/55]或[pe?55l?u33/55],這兩種讀法的使用在蒙自方言中無條件限制,是隨意的。
通過與本地發音合作人交流以及查閱相關文獻,搜集整理得到發生連續變調的三音節詞,下面列舉如下:
私房錢[s?55f?42/55t?’io42] 肚臍眼[tu211t?’i42/55io42] 窩囊廢[o55n??42/55fe?211]
車轱轆[ts’o33ku55lu42/55] 炮筒子[p’??211t’??33ts?33/55] 不耐煩[pu42n??42f??42/55]
手骨拐[s?u33ku33/55ku??33] 團團轉[t’u??42t’u??42/55tsu??33] 毛毛雨[m??42m??42/55i33]
小娃娃[?i??33u?42u?42/55] 門頭頭[m?42t’?u42t’?u42/55] 賤 骨頭[??211ku42t’?u42/55]
由以上例詞我們可以發現,蒙自方言三音節連續變調有如下規則:
(1)在三音節的連續變調中,發生變調現象的主要是第二和第三個音節,第一個音節基本不變;
(2)在普通話中,讀作輕聲的,在蒙自方言中都變為陰平,如:小娃娃[?i??33u?42u?42/55]、車轱轆[ts’o33ku55lu42/55];
(3)如果有疊音的情況,第二個疊音音變為陰平,如:毛毛雨[m??42m??42/55i33]、小娃娃[?i??33u?42u?42/55]。
(4)如無特殊情況,需要變調時,根據詞內部的語法結構和語義緊密度劃分出語義停頓,再根據雙音節詞的規律進行變調。
四音節的連續變調情況較少,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日到晚[i42z?211/55t??33v??33]
五月冬五[vu33i211/55t??55vu33]
八月十五[p?42i211/55s?42vu33]
七里八怪[t?’i42li33/55p?42ku??211]
噼里啪啦[p’i55li33/55p’?55l?55]
叮鈴當啷[t?55l?42/55t??55l??55]
和和氣氣[xo42xo42/55t?’i211t?’i211]
潑潑灑灑[p’o42 p’o42/55s?33s?33]
觀音娘娘[ku??55?55ni??42ni?42/55]
由上例詞我們可以發現蒙自方言四音節連續變調的規則如下:
(1)表時間的“月”“日”位于四音節詞中的第二音節時,要發生變調,變為陰平,如:一日到晚[i42z?211/55t??33v?33]、八月十五[p?42i211/55s?42vu33];
(2)表示聲音的四字詞,第個音節的聲調變為陰平,如:噼里啪啦[p’i55li33/55p’?55l?55]、叮鈴當啷[t?55l?42/55t??55l??55];
(3)如果是疊音詞,疊音開始的第二音節的聲調變為陰平,如:和和氣氣[xo42xo42/55t?’i211t?’i211]。
在上文的分析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變調都發生在疊音現象中。因此,我們將這一部分單獨列出再做討論。
(1)名詞與量詞
名詞:瓶瓶[ p’?42 p’?42/55] 盤盤[p’?42p’?42/55]
盒盒[xo42xo42/55]
量詞:瓶瓶[ p’?42 p’?42] 盤盤[p’??42p’??42]
盒盒[xo42xo42]
由上例詞我們可以看出,重疊的名詞和量詞的連續變調有以下特點:
①名詞重疊(也有部分是疊音,在此都作重疊說),如果發生連續變調,那么一般是最后一個音節變為陰平;
②量詞一般不變調,如若量詞變調,有可能就會產生區別詞性的作用,如:瓶瓶[p’?42p’?55](名詞)和瓶瓶[p’?42p’?42](量詞)。
(2)形容詞:
ABB:紅彤彤[x??42t’??42/55t’??42/55]
慢悠悠[m??211i?u55i?u55]
AABB:和和氣氣[xo42xo42/55t?’i211t?’i211]
潑潑灑灑[p’o42p’o42/55s?33s?33]
①如是ABB形式形容詞,則變調一般發生在BB上,BB兩個音節變為陰平;
②如是AABB的形式形容詞,則變調一般發生在第二個A上,變為陰平。
(3)動詞:
坐坐[tso211tso211/55] 打打[t?211t?211/55]
轉轉[tsu??211tsu??211/55]
如上例,部分動詞重疊后發生變調,一般是最后一個音節的聲調發生變調,變為陰平,有表示動作短暫的意思,如:坐坐[tso211tso211/55];也有表示嘗試的意思,如:打打[t?211t?211/55],“我打打他的電話看”意為我嘗試著打他的電話。
(4)擬聲詞:
啪啦啪啦[p’?55l?55p’?55l?55]→[p’?33l?33p’?33l?33]
嘩啦嘩啦[xu?55l?55xu?55l?55]→[xu?33l?33xu?33l?33]
在蒙自方言中,疊音的擬聲詞一般有兩種讀音,原音和變調的讀音。
如上例,左邊為原音,右邊為變調后的讀音,這兩種讀音可以隨意切換使用,無特定的使用環境和要求。這些擬聲詞的兩種讀音一般都是陰平和上聲。
導致語流音變的最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同化,二是異化。
同化之例子,如:松毛[s??55m??42/55] 窗戶[ts’u??55xu211/55],一般發生在首字已是陰平的情況下,后字變調為陰平,與首字相同。
李如龍先生在《漢語方言學》中指出:“連續變調大多是異化”2,蒙自方言中很多“上上相連,去去相連”發生變調的例子證實了這一點,如:
33+33:李子[li33ts?33/55] 馬虎[m?33xu33/55]紐子[ni?u33ts?33/55]
211+211:地下[ti211?i?211/55] 后日[x?u211z?211/55]記性[t?i211??42/55]
相較于普通話中“51+51→53+51”,蒙自方言中是第二個去聲發生變化。一般來說,我們認為聲調發生了異化是因為要符合兩個相同聲調連讀時的省力原則。
“各方言中的連音變讀各有不同的‘熱點’,甚至同一個方言方言大區內的小方言也有不同的取向。”3通過大量實例發現,蒙自方言連續變調的最大特點為“變調變陰平”,陰平調在連續變調中占據最大優勢,使得蒙自方言的連續變調具有聲調上的單一性,但在變調規則上有多樣性。蒙自方言連續變調的原因可以從同化與異化兩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但同時也需要更進一步的探究其深層原因,而非簡單停留在同化異化這一表面。漢語地方方言類型繁多,不同的方言在其連續變調上具有不同特點,還不斷等待我們去進行挖掘。
注釋:
1.吳積才主編的《云南省志·第五十八卷·漢語方言志》中將蒙自方言韻母描寫為25個,本文中刪除了[?]韻。因為在目前的蒙自方言發音中,[?]已無明顯的區別意義的作用,書中例舉的[?]韻的“答”字,發音已更加近似[?]韻,[?]韻的其它例字也分別接近了韻母系統中的其它韻母發音,因此本文中將[?]韻刪去。
2.李如龍.《漢語方言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88頁.
3.李如龍.《漢語方言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