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橙紫 (中央音樂學院 100081)
視唱練耳學科最早起源于歐洲,是一門外來學科。自20世紀初引入中國以來,一直借鑒和學習西方音樂教學體系的方法,傾向于選擇西方音樂作為教學內容素材,對本民族音樂素材使用較少。作為音樂教育中的基礎課程,不能長期偏向一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及內容,應提升對民族的音樂文化的重視,將中國豐富多彩的多民族音樂資源帶入進視唱練耳課堂中。不僅為學生了解民族音樂文化、積累民族音樂語匯提供了一個途徑,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對民族音樂的審美感,對民族音樂的發展傳承有著深遠的意義。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可運用進視唱練耳課堂的音樂素材,在選擇素材上不用拘泥于口口相傳留下來的民間歌曲和民間器樂等,還可以從現代作曲家創作的民族音樂作品中來選擇,這些音樂有的是將民歌加以改編創作移植為器樂作品,有的是直接創作帶有民族音樂風格的作品。如何將這些作品與視唱練耳課程相結合,需要由教師來挖掘選擇,根據其不同的特征來選用最適合的素材。接下來筆者會選擇幾首不同民族的音樂作品,在傳統視唱練耳教學的基礎上,加入不同民族的音樂特征講解、音頻視頻聽辯,以教學設計的形式來闡述在教學如何運用少數民族音樂素材。
譜例1

譜例2

1.簡要介紹朝鮮族“長短”音樂特征:“它是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幾十種特定的節奏及其變體的總稱,1“長短”不僅指節奏、節拍,還囊括了速度、風格等很多特征,6/8、9/8、12/8的節拍是傳統音樂中使用最多的節拍,朝鮮族傳統民族樂器——長鼓,是演奏“長短”的主要樂器。每個“長短”都有基本形態和變化形態,除了固定變化形態之外,更多的是由演奏者根據基本形態即興來演奏,具有較強的變化性。今天選用的是“半古格里長短”的基本形態(譜例1)及變化形態(譜例2),該“長短”速度較快,由兩條片段可見,在基本形態的框架下逐漸加花、變奏,節奏型越來越復雜至結束。
2.講解每個單位拍(大拍)的節奏型名稱,做教師讀節奏、學生說名稱和教師說名稱,學生讀節奏的練習,快速熟悉節奏型。
3.分聲部練習,手打單位拍,分別口讀上下聲部節奏型,速度由慢到快,熟練后改為手劃單位拍圖示,口讀節奏型。
4.兩人分別口讀高、低聲部或者由全班分成兩組,共同完成這一條節奏型,注意互相傾聽配合,休止符處做到連接順暢、自然,鍛煉兩人的合作和協調性,并且感受二聲部節奏帶來的立體感。
5.針對高級別的學生,例如鋼琴、作曲、指揮專業等,可增加難度,由一人完成這條練習,口讀高聲部,手拍低聲部,隨即進行聲部交換練習。還可進行即興練習,在基本形態的框架下自己即興變化演奏二聲部節奏型。
6.有條件的情況下,選擇一些此條“長短“的民族音樂作品的音頻或者視頻,學生模仿敲擊節奏,從實際音樂作品中更進一步的感受和理解朝鮮族音樂特點。
譜例3

1.簡要介紹塔吉克族音樂特征:其特殊的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中的調式造就了音樂具有自己本民族獨樹一幟的風格,“每一個調式由兩個相同形式或不同形式的四音音列疊加構成。2聽覺上與于民族調式或者西方大小調不同。節拍多用7/8拍和5/8拍混合節拍,節奏的搖擺和不穩定性更加表現出塔吉克族人民能歌善舞的形象。
2.講該片段解混合節拍的特征:7/8拍由3+2+2的形式組成,可先做簡單練習,手打單位拍(大拍),口讀三個八分節奏型+二八節奏型+二八節奏型的練習,感受7/8拍律動的不穩定型,感受塔吉克族音樂節奏節拍的風格特征。
3.播放這首作品的音頻,跟隨音樂,由學生手拍單位拍(大拍),找到其中的律動感。
4.講解該片段分句,學生手打單位拍(大拍),口唱旋律,注意旋律中增二度的音準。
5.該片段還可作為聽寫練習,程度較低的學生,可以做聽辯拍號、音值組合等練習。程度較高的學生,可做旋律聽寫以及旋律背記練習。作曲專業的學生可以做課下拓展練習,用此調式和節拍來做塔吉克族音樂風格的音樂寫作練習。
筆者只選用了兩首音樂片段來做教學設計,還有很多素材需要老師去挖掘和整理。樊祖蔭先生評論《中國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視唱曲目精選》這本教材:“編寫這本教材的目的,不是為了完成現有視唱練耳課既定的音準、節奏等方面的訓練任務,而主要是為了達到讓學習者了解和掌握中國各少數民族多聲部音樂的風格特點。”3“只有立足于民族,才能放眼世界”,這不是簡單的一句話,需要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來完成。本文只是提供一個思路,如何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通過視唱練耳這門基礎課得以普及,為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和傳承作出微薄的一份貢獻。
注釋:
1.彭瑜.《朝鮮族長鼓的“長短”特征》.《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2.杜亞熊編著.《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0頁.
3.龍曉勻主編.《中國少數族多聲部歌視唱曲精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