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圣媖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 510000)
為貫徹十九大提出的“深化產教融合”精神,落實“教育服務社會、社會參與教育”的宗旨,本文以青藏綠色驛站公益文創IP打造為例,針對跨界融合視角下高職藝術設計特色專業群構建展開研究。
在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將專業群建設特色與社會公益資源、地域傳統文化跨界融合,探索“傳統文化+旅游”“傳統文化+公益”等多種育人模式,并持續拓展文創與其他領域的深度融合發展。有利于擺脫同質化人才培養體系,為專業群建設的特色性打造新途徑。高校擁有眾多公益志愿資源,也是培養公益意識的好地方。重視開展學生公益實踐教育,引導學生為公益組織服務,對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及愛心意識,構建和諧校園及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院校+政府+公益組織+企業”跨平臺合作。院校依托政府政策和制度保障、企業的技術和資金資源,通過創新的文創設計推動公益文創產業振興,促進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使教育更深入的滲透到社會服務之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通過平臺跨界合作,以及更多維度、更具包容性的文創生態圈打造,使文創IP真正成為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新觸點”,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是進行產教融合的良好途徑。當前,國家扶貧工作重點已發生變化,信息服務、文化教育、技術培訓、特色資源開發等因素逐漸成為新時期深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必須重視的重要方面。為此,高職院校在為地方培育、輸送人才的同時,還可依托社會公益資源,積極創新文化扶貧開發模式,做好地方文化資源開發、文創基地建設、文化技術人才教育與培訓、公益文化場所建設、特色旅游文化開發、文創扶貧交流與合作等多樣化的開發研究工作。
“跨界融合”是我國文化產業當前以及下一步發展的重要關鍵詞和風向標。“跨界融合”側重于模糊或打破行業和產業原本固化的界限,圍繞目標客戶群體,尋求合作雙方資源、優勢以及利益需求的共通點,實現資源、優勢的效用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強調的是協同效應和相互作用,不僅要“跨”,更要“融”。借鑒業界典型的經驗做法,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跨界融合勢在必行,且涉及范圍將越來越寬泛。總而言之,跨界融合是趨勢,更是動力,是每一個行業包括教育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唯有順勢而為,不斷探索嘗試,方能在新一輪的競爭格局中謀得新的發展契機。
2015年被稱為IP元年,在中國掀起了一股IP熱潮。IP(Intellectual Propertyrights),傳統意義上是指“知識產權/知識財產”,是一種無形的智力成果權,獨特識別物。據統計,從2011年到2017年,我國泛娛樂總產值由1888億元增長為5484億元,在國內數字經濟的比重已經超過了五分之一。與此同時,以IP為核心,涵蓋游戲、動漫、文學、影視、電競和視頻等多元數字內容打造著共融共生的互聯網新文創內容,推動著中國文化符號走向世界。作為文化創意產業人員的培育地,高職教育模式的創新和改革也成為了傳統文化數字化轉型的新陣地之一,探索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主流趨勢進行有效融合是當今熾手可熱的研究課題。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教職成{2015}9號)提出:堅持以示范建設引領發展,鼓勵支持地方建設一批(200所)辦學定位準確、專業特色鮮明、社會服務能力強、綜合辦學水平領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高、行業優勢突出的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
目前,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始打造特色專業,關注傳統文化和文創產品設計,但存在著“重研究、輕實踐,重設計、輕實現,重噱頭、輕推廣”的問題,缺乏系統的“研究—教學—設計—制作—應用”的非遺文創產品研究實踐體系。眾多院校課程作品多以電腦效果圖的形式表現;教學范圍局限于傳統非遺技藝的傳授與學習,缺少結合現代設計理念的創新及應用;更重要的是缺少將文創作品轉化為實體產品的渠道、技術和途徑,以及針對性的應用領域;專業群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本土非遺文化的契合度差,缺少特色。
(1)專業融合,跨專業人才培養
將產品造型設計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動漫制作技術專業納入公益文創專業群,群內專業優勢互補,發揮集成創新能動性。產品造型設計專業對文創產品的結構、材料、工藝進行研發;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從包裝展示、表現形式方面進行視覺效果打造;動漫制作技術專業結合微時代營銷傳播策略需求,進行產品拍攝、影視制作等動態宣傳。三個專業有序合作,環環相扣,完成公益文創產品從教學到創作,從產品到商品,從策劃到營銷推廣的整個實踐過程,在專業融合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跨專業合作能力。
(2)面向公益,打造“公益文創IP生態圈”
以目前正在開發的青藏綠色驛站項目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傳承為核心,以賦能為手段,以共創為力量來源,深入挖掘驛站的功能特色、地域特色、景觀特色、人文特色,推出青藏公路沿線旅游文創IP,打造爆款產品,通過多方聯動,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公益文創IP生態圈”。
(3)立足非遺,創新傳統文化
從青藏公路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出發,以唐卡為主體,對繪前儀式、制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進行調研分析,結合青藏綠色驛站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理念,將唐卡與當地自然風光、珍稀動物結合,研究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青藏線旅游IP產品,為推進唐卡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建設形成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布局做出貢獻。
(1)校企聯合,項目孵化
構建企業支撐的技術資源保障體系,有效解決文創產品批量化生產的技術、成本問題,實現文創產品的真正落地;打通市場營銷推廣思路,打造銷售平臺,使產品真正轉化為商品。
(2)校政聯合,協同創新
構建政府支撐的智力資源保障體系,及時掌握本地區產業發展狀況與趨勢,為文創產品開拓政府資源平臺,為專業提供產學研合作項目。
(1)引進名師、名坊。聘請知名手工藝設計大師、優秀設計企業作為客座教授或學術委員,共同制定專業群人才培養計劃,共同參與教學,緊跟文創產品市場發展趨勢,所設計研發的產品能進入有較大影響的文創產品專業展會,培養與市場接軌的設計人才。
(2)培養名師、名生、名團隊。教師及學生團隊的專業技能要緊貼市場要求,力爭80%以上的學生達到從“設計—材料—制作—成品”的設計與制作綜合技能。通過“作品(原創設計)—產品(開發制作)—商品(國內外市場)”三遞進使學生的原創設計能力、產品開發能力及市場意識得到有效訓練。
(1)繼續推進青藏綠色驛站公益文創產品項目研發,實地調研、持續跟蹤玉樹孤兒院唐卡繪畫班孩童作品,將非遺唐卡、孩童作品、公益組織、地域特色結合,打造青藏公路沿線IP形象。
(2)依托政府平臺,企業技術,立足跨界團隊優勢,跟進從作品到產品的過程,測試從產品到商品的市場反應,進行文創產品項目孵化。
(3)基地打造與工作坊建設,形成公益文創產業人才培養與儲備基地,公益文創產品技術開發與研究基地;以公益文創設計為特色的“文創IP研發工作坊”;以影視制作為特色的“文創數字影視工作坊”。
隨著創意經濟的崛起,產業融合成為發展趨勢,文創IP形象打造和孵化成為新趨勢。作為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要不斷拓展藝術和設計的邊界,以貼近市場需求,更好地服務社會。
依托公益組織,打造青藏綠色驛站IP形象,為社會公益項目IP形象打造提供探索性開發路徑。該研究能極大推動貧困地區傳統文化傳承及公益文創產業的發展,為地方扶貧計劃及公益組織運營資金籌集貢獻力量。

圖一 “傳統文化+公益”模式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框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