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平(玉溪市元江縣文化館)
云南元江洼垤鄉撒摩人“阿哩”于2017年4月被云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同年,洼垤鄉黨委、政府通過鄉人大會議的形式確定“洼垤撒摩人‘阿哩’文化節”,并確定每年12月份舉辦一次大型的洼垤鄉阿哩文化節活動,并多方籌集資金,修建了占地26畝的阿哩文化廣場,有力的促進了洼垤鄉民間傳統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彝族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彝族先民在先秦兩漢時期稱“昆明”;兩晉時期稱“叟”或“叟夷”;南北朝至唐初稱“爨”;唐宋時期稱“烏蠻”或“東爨烏蠻”;元稱“盧羅”;明、清稱“盧羅”或“夷人”。解放前有自稱、他稱近百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民族識別并根據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統稱“彝族”。彝族支系眾多,自稱、他稱繁雜。云南是彝族支系分布最多的省,主要的支系有諾蘇、納蘇、聶蘇、羅羅、臘魯、撒尼、阿細、阿哲、葛濮、樸拉、勒蘇等。
南詔兼并東方爨區域之后,“徙莫祗蠻”(今撒摩人)仍然居住在今楚雄往東至澄江、玉溪一帶。隨后,“徙莫祗蠻”的人口逐漸增多,仍向鄰近地區發展。至南詔末期,便形成了如下的一些部:1.羅伽部,在今澄江縣境內;2.陽宗部,在今澄江縣北部的陽宗一帶;3.步雄部,在今江川縣境內;4.休制部,在今玉溪市境內;5.彌勒部,在今彌勒縣境內。還有許多分散的“徙莫祗”人口,散及石城(今曲靖)以南,步頭(今普漂老寨)以北的廣大區域內。徙莫祗人與東部“烏蠻”接觸的機會較多,也受到東部烏蠻的影響,所以被列入東部烏蠻三十七部之中。
居住在洼垤鄉的彝族自稱“尼蘇頗”,而他稱“撒摩徒”或“阿卓頗”。據史書記載,唐朝時期,寫作“些么”,宋朝時期依然寫作“些么”,而在元明時期的史料中,把“些么”寫成“撒摩”,在《元江府志》《元江志稿》中又出現“些么”的寫法。據了解,除了洼垤鄉境內自稱“尼蘇頗”的撒摩人以外,現居住在昆明滇池周圍的彝族撒梅人、居住在石林的彝族撒尼人、紅河縣的撒瑪壩。綠春縣灑瑪壩(現哈尼族居?。┒急凰Q為“卓家”,即“阿卓頗”。不管“撒梅”“撒尼”“撒摩”“撒瑪”“灑瑪”皆音有別而已,都同屬一個彝族支系,都被稱為“阿卓頗”的彝族支系。
至于居住在洼垤鄉的撒摩人,由于長期生活在尼蘇頗支系聚居區域,語言、風俗生產、生活都融入了尼蘇人生活習俗之中,因而目前均已稱為“尼蘇”人了,但在尼蘇人內部,依然把居住在鄰縣鄰鄉的彝族人,稱為“假尼蘇”人。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在“撒摩”兩字后面被人為地加了一個“徒”字。即“撒摩徒”。這里的“徒”字多指壞人,侮辱撒摩人彪悍,猶如匪徒、暴徒、賭徒之類。
在后來的文字記錄中,首次出現“三馬頭”字樣的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2月16日,洼垤鄉撒摩人村寨23個火頭同在黃泥沖寨子勒石立《禁止賊規》的鄉規碑,可能由于文化水平較低,撒摩徒3個字筆畫多,文字較難書寫,便寫成了比較易于書寫的“三馬頭”字樣。在后來的生活中,人們往往把“撒摩徒”寫成了“三馬頭”字樣,誤導較深。
當然,居住在洼垤的彝族撒摩人有自稱尼蘇人的自由,也有返璞歸真,稱撒摩人的權利。現在洼垤鄉的尼蘇人借以申報“元江洼垤彝族撒摩人“阿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際,進一步了解元江洼垤彝族撒摩人的歷史變遷,了解洼垤彝族撒摩人歷史的淵源。
彝族撒摩“阿哩”產生的年代,彝族歷史文獻中沒有確切的記載,但在《篤慕子孫譜系》《尼施傳彝文》,以及遺存在元江它克、西拉河等兩地巖畫(濮文)的史料記載內容上考證推斷,彝族(撒摩)“阿哩”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在數萬年的傳習與演變過程中,阿哩經過貝瑪以及民間藝人的加工創作,內容更加豐富完善,并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圖為古彝文
彝族撒摩阿哩主要有敘事、抒情兩大類。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涉及天地起源、萬物生成、人類繁衍、洪水滔天、機智人物、忠貞情愛、祖先業績等。彝族撒摩阿哩文化形式多樣,其中有篇幅較長的敘事史詩,多達四五千行,少則千余行。敘事阿哩的主要特點是針對性強、事件具體、篇幅較長、故事完整,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故事情節優美感人,帶有神奇色彩,人物鮮明;情節曲折,故事生動,引人入勝。
彝族撒摩人居住的地域主要在邊遠山區,交通閉塞,阿哩傳播的工具是本民族的語言和古老的彝族文字,因此,長期以來,彝族撒摩人的阿哩很少有人知曉,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族文化挖掘與整理工作,元江縣文化工作者曾多次對“阿哩”進行過搜集、整理翻譯和出版。
20世紀70年代末期,時任元江縣文化館館長的白玉龍先生組織部分專業和業余工作者深入到洼垤鄉64個村寨中,搜集整理阿哩資料,并將白佑三、黃學智等人翻譯的《魯巴林與都荻鶯》《門拜歌》《母吾奕支叟》《阿非叟》《喜作叟》《莫合》等阿哩集為《彝族敘事詩集》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1987年)。
2010年,元江彝族學會匯編《元江彝族民間故事》一卷(內部刊?。?,其間收編有《阿依舍的傳說》《神醫尼娥爾》《石缸街的傳說》《兄妹夫妻》《天生橋的故事》《龍馬山的傳說》《“阿哩”奪堵候》等一批阿哩愛情故事。
由于宣傳和介紹擴大了阿哩的影響,對阿哩的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前面講過,阿哩是元江洼垤彝族撒摩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出的一種文學體裁,彝族人民用這種文學體裁作為相互交流的媒介,用以表達感情,展示心愿,并揭示人與自然的相互依賴關系。其藝術可以從“舞”“唱”“講”等3個方面進行歸類。
洼垤撒摩人的舞,主要指煙盒舞。關于煙盒舞的起源有幾種觀點:
1.龍倮貴、馬芩華認為煙盒舞是彝族人民長期以來的勞動生產斗爭生活之中,經過一代一代相傳,經過無數代人的集體創作和不斷豐富而發展起來的,并樂作舞、跳鼓、跳樂等同出一源的觀點。彝族煙盒舞除了正弦類和雜弦類之分外,按表演的形式和內容還可分為純舞、表演、技巧、歌舞等及情緒舞、情節舞、技巧舞等類型。煙盒舞表演具有“柔、韌、脆”等風格,并且這些風格與彝族居住的地理環境、生產勞動、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2.汪致敏先生認為煙盒舞起源于彝族社會早期的婚俗喪葬和宗教祀典活動,其原始動律在至今的舞蹈中仍有深刻反映。
3.楊甫旺的觀點是彝族煙盒舞源于原始的狩獵祭祀,與彝族“跳樂”“跳弦”等民間舞蹈同源異流。彝族進入農耕社會后,煙盒舞開始以高梁桿、牛皮、銅鼓為樂器,并與“吃火草煙”的習俗相結合,逐漸形成有固定套路和配器的民間舞蹈,由單一向復合性演變,成為深層彝族文化的載體。
以上學者都有比較深刻完善的依據,但從現實意義上來看,撒摩人阿哩的舞主要指煙盒舞,元江有些地方叫“跳樂”有些地方稱“跳腳”。
關于對“舞”的解釋,1960年,美國人類學家Gertrude.Kurath在《當代人類學》雜志上發表了《舞蹈民族學概論》的文章,總體上來思考舞蹈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問題,而不是具體地描述某一種舞蹈內容、形式和結構。對于舞蹈民族學的學科內容,研究范圍、研究方向和田野調查方法作了深入地研究。他對于舞蹈的研究方法包括了:(1)田野調查以進行描述、觀察和記錄;(2)實驗室研究以辨認結構和風格;(3)在土著人的幫助下進行風格的解釋;(4)舞蹈的圖形表示;(5)基本的動作、主題和舞式步伐的分析;(6)對舞蹈的形態、結構、步伐、音樂和歌詞的綜合;(7)結論、理論和比較。還將舞蹈分為民間舞、族群舞、民族舞、戲劇舞、商業舞、芭蕾舞、宮廷舞和藝術舞。
洼垤撒摩人阿哩舞蹈雖然沒有美國人類學家Gertrude.Kurath所論述的戲劇舞、商業舞、芭蕾舞、宮廷舞和藝術舞那么高雅,洼垤撒摩人阿哩的舞有民族自身的特點。
洼垤撒摩人跳煙盒舞的特征是:圍圓跳躍、煙盒伴舞、笛子、四弦,循循善誘、舞姿輕盈、溝通心靈、意味雋永、覓求知音、撫慰心神和潛移默化。
煙盒舞是洼垤撒摩人舞蹈中大型的一個舞種,跳舞時動作有踮步、起伏步、矮步、點步、頓錯步,還有很多的抬前、旁、后曲腿,相繼三跺腳、四步弦、起左腳、阿哥阿梅該、全身轉、半身轉等優美、典雅的舞姿。形成較為龐大的舞蹈藝術體系。阿哩涵蓋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有人物、內容、故事情節的舞蹈動作,把洼垤撒摩人世世代代從事農耕勞作和農家生活場景用煙盒舞的形式生動而形象地展現出來,它不是簡單地重復再現,而是在此基礎上提煉、加工、發展、創造,編織出一個個美麗動人的舞蹈形象,表現自我,贊美勞動,豐富美化洼垤撒摩人的快樂生活。
洼垤撒摩人素以能歌善舞著稱,他們所唱的阿哩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他們表達感情、自我教育和娛樂的一種重要形式。阿哩被用來記載歷史,用其交流情感,傳授文化,掌握農時節令。不論是在勞動生產,談情說愛,修繕建屋等活動中,都能聽到歡快樸實,婉轉而又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阿哩調。

羅垤村婦女吹樹葉
洼垤撒摩人所唱的阿哩主要指吟唱和對唱兩種唱法:
1.吟唱:吟唱主要指獨自一人輕聲唱調,吟唱的環境一般在田間或在山野。吟唱時,吟唱人獨自輕聲哼調或借助樹葉或草葉把自己想吟唱的調子吹出聲來,自吟自樂。
2.彈唱:彈唱主要指唱阿哩的人借助三弦邊彈邊唱,這種彈唱可以一人彈唱,也可以多人彈唱。
3.群唱:群唱主要指多人一起同唱一首歌,這種群唱的特點是場面熱烈,聲音恢宏嘹亮。群唱時主要選擇人類繁衍演變的《代代歌》或族體或部落人口易地遷徙居住《遷徙歌》。除此而外,群唱唱的阿哩還有:《栽秧調》《吃煙調》《砍柴調》等,內容豐富多彩。
口頭傳唱的多為即興而歌的雜調,地點大多在月光下村外的草皮地或在山坡上,在唱阿哩的過程中,演唱者都注重體現詞中有聲,以聲傳情,聲、腔、詞、情揉為一體,充分體現勞動者的情感。
石屏縣的異龍鎮、寶秀鎮、牛街鎮與元江縣的洼垤鄉、龍潭鄉的彝族同胞隔河而居,雞鳴相聞,人員往來頻繁。以石屏異龍湖為中心的建水、開遠、蒙自、個舊一帶傳唱的海菜腔;新平、鎮元、墨江一帶彝族傳唱的臘魯調與昆明滇池周圍傳唱的花燈均以洼垤撒摩人阿哩的句式和唱法創作而成,形成了能夠登上大雅之堂的花燈戲曲。
解放戰爭后期,云南邊縱余衛民將軍曾經以洼垤鄉彝族撒摩人阿哩的唱法和詞句構成方式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馬三娘勞軍》等許多阿哩曲調。
洼垤撒摩人阿哩的歌詞具有音樂風格,節奏細致多變,旋律悠長。樂器伴奏以三弦,笛子為主,有時也用樹葉吹音伴合,但普遍不用器樂作伴奏,張口即來,字正腔圓,大概是在勞動和行走中練出的緣故。阿哩以對唱為主,對歌時出口成章,滔滔不絕,妙趣橫生。
筆者在考察中發現,“講阿哩”彝語稱“阿哩甲”,這里的“講”包含兩個內函:
1.這里的“講”指書籍,當作名詞用。書籍主要指史書類的書名,這類用來講的書籍有《普大王》《魯巴林與都荻鶯》《門拜歌》《母吾奕支叟》《阿非叟》《喜作叟》《莫合》《彝吉喜花妮》《奪堵候》《吾?!贰堕T?!返葦凳渴窌猓杏邢鄬喍痰摹栋⒁郎岬膫髡f》《神醫尼娥爾》《石缸街的傳說》《兄妹夫妻》《天生橋的故事》《龍馬山的傳說》等口頭講述類的故事,這類書籍統稱為“講書”。
2.這里的“講”指技巧,當作動詞,也是指男女青年對講阿哩的藝術技巧。洼垤撒摩人男女青年在相互對講阿哩時,除了講究內容豐富外,還十分講究“講”的技巧和效果。
(1)字正腔圓:洼垤撒摩人男女青年在相互對講阿哩時,也很講究文字讀音和講阿哩的基本要求。同時,他們在對講阿哩時,語調保持自然得體。
(2)語輕優雅:語調是口語表達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輔助語言表達情意。同樣一句話,由于語調輕重、高低長短、急緩等的不同變化,在不同的語境里,一般來講,表達堅定、果敢、豪邁的可以表達出種種不同的思想感情。洼垤撒摩人講阿哩時,非常注重語言的使用,盡力表達溫柔、體貼、欣慰的思想感情。語調的選擇和運用,必須選擇當時的環境地點,以物喻事,以物喻人,或者以物喻境,切合思想內容,符合語言環境,演講者恰當地運用語調,充分發揮演講內容和感情。
本文在撰寫過程中,立足于洼垤撒摩人阿哩演講者技能技巧和洼垤撒摩人的社會文化雙重體系,盡力擺脫洼垤撒摩人阿哩文化中的藝術盲點和文化他觀視野的弊端。筆者自小生長在洼垤這座撒摩山上,并以長期田野考察,積累了第一手資料,通過所掌握的第一手資料撰寫了《略談洼垤撒摩人“阿哩”文化藝術特征》這篇文章,如有不足之處,望給予指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