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
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一篇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而這一說法也引起了大家的熱議,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榜,不少網友的第一反應是“又拖后腿了”、“又被平均了”!到底我國居民收入的真實情況如何?
真實居民收入偏低
隨后,統計局官微“統計微訊”發表文章,對此進行了解釋,稱人均國民總收入里面包括了居民、企業、政府和國外凈要素等四大收入,因此會大于居民收入。真正衡量居民收入的指標是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為28228元人民幣,折合約4270美元,僅為人均國民總收入的44%左右。
相比之下,美國2018年的人均國民總收入為6.34萬美元,而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4萬美元,占人均國民總收入的75%。日本2018年的人均國民總收入為4.09萬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1萬美元,占比54%。
同樣是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數為24336元人民幣,比可支配收入均值的28228元人民幣低出約14%。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達不到28228元,這才是中國居民收入的真實寫照。
統計局公布了截止2017年的五組收入數據,把居民分為20%高收入戶、20%中等偏上戶、20%中等收入戶、20%中等偏下戶和20%低收入戶,其中最低收入40%的居民年均收入不到1.4萬人民幣,約合2000美元左右。只有最高收入20%的居民年均收入達到6.5萬人民幣,約合1萬美元左右。
因此,收入結構的數據顯示,中國40%的居民戶的真實收入水平僅為人均國民總收入的20%左右,只有收入最高的20%居民戶的真實收入水平可以達到統計局公布的人均國民總收入水平。
為何居民收入占比偏低?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其余的三項是企業、政府和國外要素的收入,而在中國主要體現為企業和政府的收入分配比例過高。
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收入法GDP數據,2017年我國收入法GDP總額為84.7萬億,其中歸于政府和企業的部分包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三項,合計占比為52.5%,最高在2007年時曾經達到60%。
政府和企業拿走了大部分的GDP收入分配,而中國政府過去的大量支出用于基建投資,而企業的支出則主要用于設備投資和地產投資,這就導致了投資過度、產能過剩。而居民收入占比偏低,意味著居民用于消費的支出有限,抑制了消費的增長。
增加勞動力報酬,完善社會保障
如何給居民增收,讓居民收入和國民總收入接軌,讓居民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實惠?
從理論上說,居民收入包括四大項,分別是工資收入、經營收入、財產收入和政府轉移支付收入。而根據統計局的數據,在2018年中國居民2.8萬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上述四項成分的占比分別為56%、17%、8%和18%,其中以工資收入占比最大。因此,要給居民增收,最重要的是增加工資收入。
展望未來,中國即將進入后工業化時代,未來的兩大主導產業將是服務業和科技產業,而服務業是人力資本密集型,科技產業則是技術密集型、本質上也依賴于人力資本,因此大力發展服務業和科技產業有助于提高勞動力的回報。
中國的服務業存在著大量的壟斷和管制,如果未來能夠全面落實負面清單制度,對外資和民資放開金融、教育、醫療等行業的準入,就可以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這其實就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分配的份額。
增加居民收入的另一個辦法是增加政府的轉移支付,可以繼續減稅降費,同時完善社會保障。從2018年開始,我國連續兩年推出了大規模減稅降費計劃,2018年減稅降費規模超1萬億,2019年達到2萬億。我們估算2019年的減稅降費將給居民部門增加1萬億的可支配收入,這就會切實增加居民的收入份額。如果繼續下調增值稅或者消費稅,就可以繼續給居民增收。
而在社會保障方面,我國曾經在2017年出臺了《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饘嵤┓桨浮罚敃r統一規定劃轉比例為企業國有股權的10%,主要目標就是解決養老保險制度轉軌時期形成的歷史空賬問題。
而今年我國大幅下調了社保的單位繳費比例,在給居民企業減負的同時,也使得社?;鸬氖罩毫M一步上升。因而可以考慮進一步加大國有企業股權的劃轉比例,來給居民和企業減負增收。
穩定資產價格、增加財產收入
要增加居民收入,還可以從增加財產收入的角度入手。目前,中國居民收入中與財產有關的收入主要包括存款利息收入、房產增值收入以及金融資產的增值收入,而與財產有關的支出主要是貸款利息。
在過去10年,得益于房產的大牛市,居民的財富增長主要來自于房產增值,但是與這部分收入增加對應的負擔是居民債務的大幅上升,貸款的本息支出壓力持續上升。而且依賴于房產增值的風險在于其來源不穩定,如果放任居民隨意舉債、房價暴漲,萬一出現了房價下跌的負循環,居民財產收入就存在大幅下滑的風險。
因此,要想真正可持續的提高居民財產收入,應該堅定不移地實施房住不炒的調控,防止房價暴漲暴跌,讓房價回歸到反映經濟增長變化的正道。
與此同時,應該大力發展健康的資本市場,為居民的金融資產保值增值。比如說與存款相比,即便是當前降至2.3%左右的貨幣基金收益率,其實依然遠高于活期存款和1年期定期存款的利息,因而發展貨幣基金其實就是幫助居民增收。
從美國來看,自從1980年里根供給學派改革之后,美國出現了股債雙牛的行情,其過去40年的股市年均漲幅高達8.4%,持有10年期國債的年均收益為6.3%,均遠高于房產4.3%的年均回報率。
而中國當前的股市估值處于歷史低位,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后,我們實施的去杠桿和減稅降費其實類似于里根的收貨幣和減稅政策,中國18年開始也出現了股債雙牛的行情,這其實也有助于增加居民的財產收入。
因此,總結來說,雖然中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已經高于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但真實的居民收入水平并不高。未來要想增加居民收入,就應該放松管制,發展服務業和科技產業,增加人力資本收入。與此同時,繼續減稅降費,充實社?;?,增加居民的轉移支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