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上周五(7月5日),股市大盤小幅反彈,本周一又出現大幅下跌,國證A指先漲后跌的走勢,非常符合筆者上周四文章中的浪形預期。(見圖一)
圖一是指數60分鐘K線的浪形細分。而在日線級別上,可以發現近期走勢與2018年三季度的一段K線形態十分相似。(見圖二)
由以上對比不難看出,自6月10日反彈以來,指數同樣是向上運行了5波小浪,然后進入調整,甚至本周二、三與去年11月26、27日一樣,成交量也都出現較大萎縮。不過,本次反彈運行時間稍短些,并且點位處于偏高位置,兩者的勢能有所不同。
預期近日,大盤仍有震蕩盤跌下行的可能,市場缺乏明顯有利的做多機會。
上期專欄文章中,筆者還曾分析“等到人口峰值過后,股市也許將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呈現橫向發展的態勢”,有讀者詢問這種橫向發展在結構形態上會是怎樣的?我們不妨參考歐洲50指數來做一個示例。(見圖三)
圖三是歐洲斯托克50指數從1999年至今近20年的走勢。歐洲斯托克50指數是由歐盟成員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12國資本市場上市的50只超級藍籌股組成的市值加權平均指數,其成分股涵蓋銀行、公用事業、保險、電信、能源、化工、汽車、食品飲料、醫療等大部分行業,被看作是反映歐元區大型上市公司股價狀況的標志。
顯然,A股自2005年以來的走勢與歐洲50指數形態有一定的相似性(見圖四)。兩者高點都呈逐步回落態勢,只是歐洲斯托克50指數的低點基本齊平,而A股指數低點依次略有抬升。從波浪圖形看,目前A股大盤正處在中偏下位置,未來有可能在低點連線上再次構筑一個階段性底部。
從社會科學層面考察艾略特先生創立波浪原理的背景,我們應該注意到,他當時研究的主要是1850年到1930年代的美國股市,在此期間,美國人口快速增長。1850年,美國人口總數只有2319.2萬,但不到30年便翻了一番,1880年達到5015.6萬。到1920年,又增長一倍,人口突破一億。1930年繼續增長到1.23億。波浪原理正是根據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總結提煉的。雖然波浪原理過去20多年在中國A股市場比較適用,但出現超級循環浪的基礎性前提可能缺失。
對投資者而言,眼前的漲跌波動自然需要關注,而探究未來大趨勢更為重要。筆者7月4日的專欄文章主要研討了人口負利預期下的A股局勢,對市場整體看法趨于謹慎,這與貝萊德本周一發布的觀點不謀而合!根據媒體報道,出于對全球貿易局勢不明朗以及供應鏈的不確定性考量,這家全球最大的資管集團7月8日宣布進入防御模式,降低股票風險并增持現金。貝萊德只對美股保持看多立場,而對歐洲股市轉持中性看法,并降低了對新興市場和日本股市的評估。
無獨有偶,摩根士丹利跨資產團隊在7月7日的報告中認為,全球股市的風險收益比看起來“很差”,所以將股市評級從“中性”下調至“減持”,通過減持美國和新興市場股市來降低整體的股票配置,還將其權重降至2014年以來的最低值。
如果以一言蔽之,金融投資就是在復雜多變的市場中尋找相對的確定性,必須實事求是,不可掉以輕心。有時候,冒險并不值得,還不如保存實力,耐心等待下一次性價比更高的機會。當然,筆者的研判解讀也只是管孔之見,希望能夠拋磚引玉,以期提高市場分析能力,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