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旸

中交建巴西市場開拓的起步并不晚,初期對于自身優勢的定位集中在:勞動力、技術、設備、資金等傳統要素上;“產品導向”是市場進入的核心策略;因此,成功進入巴西市場,并能獲得后續項目的領域集中在以“硬件”為依托的大型港機設備與疏浚業務板塊。
依托傳統要素的企業進入巴西市場相對便利,獲得合適時機便能成為專業分包商/供應商。但這一方式,將使中交建的業務發展直面兩個棘手的問題:首先,其始終處于“分包商”地位,無法承擔做大、做強的戰略;其次,其游離在市場業務表層,只是提供產品或者依托“硬件”,無法深入當地市場。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陷入代理/合作方的擺布,難以找到做大、做強的現實路徑。
中交建引入EPC總包商的概念,是參與巴西大型基建項目的需要。EPC總包商不生產任何產品,只是為當地大型項目提供EPC服務,重點在于項目管理,以企業的能力及經驗為依托,試圖移轉中國企業在勞動力、技術、設備等方面的傳統優勢定位,著重于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顯現出企業的“軟實力”。
“巴油弊案”為中交建的巴西市場開拓打開了一個難得的“窗口期”,從而使其依托EPC概念、加強主營業務的理念得以付諸實踐,衍生出多種適合巴西市場新形勢下的項目參與模式(如:EPC+F/I等)。此間,中交建以資本為手段帶動企業的主營業務,推動國家間產能合作的有益嘗試,其策略核心還是基于EPC服務。
外部驅動.中國政府適時將巴西納入“一帶一路”(B&R)戰略,積極推動中巴產能合作;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作為“金磚國家”之一的巴西,在糧食安全保障、能源安全平衡、全球資源配置等方面的重要性。
鑒于此,中交建加強銀企交流、推動產融結合,積極響應中巴產能合作倡議;同時,加快了自身針對巴西市場的結構性及適應性調整。
內生要求.憑借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全產業鏈”的既有平臺,中交建適時提出了“五商”的概念,在逐步“由工轉商”的過程中,EPC鏈條上下游出現自然延伸;即:向上游延伸進入投資領域,向下游延伸擴展自身營運能力,而EPC成為中交轉型升級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紐帶和重要支撐。
基于此,中交南美適時成立,成為中交建在巴西項目投資與運營的核心管理平臺;借助于自身既有優勢,堅持屬地化經營方向,準確把握當地市場變化,為巴西市場開拓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基于中交建巴西市場開拓初期的簡單回顧,其“點-線-面”的演進路徑逐漸清晰:首先是以“傳統要素驅動”為手段,“市場點接觸”為模式的初探;接著以“服務導向”為策略、嘗試依靠EPC方式實現“市場線性接觸”,縱向貫穿當地市場;隨著資本介入,“線性市場接觸”會迅速膨脹,借助資本的流動性,出現跨領域融合,深度介入當地市場,“屬地化”要求自發出現。
模式轉換
中交建最終選擇了“服務導向型”的發展理念,則原先“產品導向型”所倚重的諸多傳統優勢所構成的多極推動格局,在巴西這個獨特的市場,更加精煉、抽象至企業“軟實力”的層面,逐步演化為人力(HR)與財力(FR)的雙支柱結構。
結合巴西市場的特點,這樣一種市場拓展的推動結構,可以促進東道國與投資國,兩種資源加速整合、兩個市場理性協調,促使人力資本與金融資本進一步融合,使中交建巴西業務板塊躍遷至更高層級、擴展至更廣領域成為可能;同時,對企業核心競爭力定義產生出再度修正的要求。
策略考量
一直以來,中交建就其轉型升級所展開的研討就沒有停止過,對于耳熟能詳的“五商中交”與“全產業鏈”概念,業界曾有戲言:中交建通過“五商”的概念,將所有雞蛋分別放進五個籃子里,最后又裝“全產業鏈”一輛車上了。這雖是調侃,卻直擊問題要害,引人深思。
(1)理解的偏差
忽視“五商中交”策略的過渡屬性:“五商中交”的推出,始于中交建“由工轉商”的內部戰略調整,一開始便帶有某種嘗試的性質;而人為劃分的五個業務板塊具有較大差異,其原有基礎不同,發展方式各異,客觀上造成了各業務板塊的規模與速度參差不齊,帶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不具備協調穩定增長的內部基因;隨著“馬太效應”的發生,后期必然會有相應策略調整。
“五商”概念的提出,在于現有產品及市場的持續經營,無法達成決策層要求而發生的倒逼改革,是中交建內部為適應外部市場變化,而采取的一種適應性防御措施。眾所周知,泛關聯性多極增長,容易導致資源分散,把握市場整體風險的能力降低;而退出機制與關聯整合的難度增加,又極易形成高負債風險,增加管理難度,嚴重制約核心業務發展。此外,預想中可以分散風險的多極增長,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目前管理層尚不明確風險在哪里,而采取的過渡性措施。
宣揚“全產業鏈”策略的潛在弊端:中交建在“全產業鏈”的對外宣傳上落于俗套,缺乏精準、獨到的表述,不僅沒有與以往國有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劃清界限,而且還在巴西這樣強調國有化率、勞工壁壘森嚴的國別市場誤導了當地輿論,引起了民眾的緊張,人為增加了當地市場突破的難度。
一直以來,“全產業鏈”概念的強調,是以中交建內部資源配置為起點,其閉環結構的管理,容易使人誤解其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不具備開放格局,缺少透明機制,與公司全球治理、資源全球配置的現代管理理念相悖;此外,經過輿情放大,某種程度上已經被曲解成其通過削減本地資源配置,變相傾銷中國產品,加劇巴西諸如失業、福利損失等社會問題的重要推手。
(2)實施的偏差
“引入外腦”的效果偏差: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彌補自身業務短板,科學地引入專業機構,再造決策路徑,是企業專業化決策與屬地化發展的內生需求;但這與企業自身組織的自然成長并不沖突。若迷戀于報告中的各種指標、數字游戲,往往會喪失正確判斷,進而削弱業務主導與主控的基礎。
“內部設計”的執行偏差:頂層設計與群策群力并不矛盾,兩者之間沒有天然的排斥,一味強調頂層設計,勢必削弱團隊參與度;長此以往,則會進一步加劇信息錯位、溝通不暢的狀況。一方面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難以落實;另一方面壓抑了所屬各專業公司的主觀能動性;看似強化了團隊執行力,實則隱藏了巨大的風險。
(3)策略修正
“五商”分業經營的建議:既然“五商中交”是“由工到商”的一種轉型期策略,而在各業務板塊切入當地市場的過程中必然存在難易程度、先后次序,注定無法做到全要素平衡、同時期發展;因此在巴西市場的實際操作中,應有側重地關注“五商”屬地執行狀況,有選擇地推進優勢板塊的快速崛起,沒有必要將相關業務板塊聯動設為前置條件。
分業經營杜絕了目前中交南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況,實現了專業科學的分工管理,有效地隔絕了關聯風險,增強了與當地市場深度融合的便利性,有助于打破內部閉環結構的生長狀態與業務擴展模式,提高調用中交建體系內外兩種資源的能力,加強與巴西國內優質資源的整合,有利于高效實現企業屬地化目標。
核心競爭力的蛻變:長期以來,由于“內部協調”、“閉環運作”的傳統,中交建生態圈“近親繁衍”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其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偏低,適應性較弱;隨著競爭的加劇,中交建在勞動力、設備、技術等方面的傳統優勢被逐步抵消,尤其面對巴西“國有化率”、“勞工壁壘”、“環境保護”等一系列政策,這一劣勢被迅速放大,成為阻礙中交市場進入、屬地化實現的障礙。
在中交啟動“由工轉商”的嘗試后,試圖向原有產品線、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通過提升企業管理能力,順應企業轉型的要求,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性轉變。
中交建并非僅僅是作為一個“建設巨擘”或者“投資驅動”的企業進入巴西基建市場;在“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下,其應進一步打破既有全產業鏈的陳舊觀念,突破傳統閉環管理體系的桎梏;用好、用足中交建體系內的優勢資源,用對、用巧巴西當地的優質資源,在整合和管理上下功夫,從而在巴西市場完成由“對外建設”到“對外投資”,再到“對外經營”的華麗轉身,進而達成企業既定的國際化目標。
(作者單位:中交三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