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帥
2013年末,中央周邊外交工作會議召開,習總書記提出周邊外交工作要更加奮發有為,以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政策為基礎,以打造與周邊國家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以一帶一路戰略與周邊國家發展戰略對接為手段,同時在合作中體現傳統儒家文化中的正確義利觀理念,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時則注重底線思維,開啟了十八大后周邊外交的新布局。
十八大召開前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總體上屬于“維穩反應型”。雖然那時與周邊國家在領土爭端等問題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但中國的周邊環境總體上是友好和穩定的。這是由于中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需要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周邊環境。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權衡外交工作的各個層面,對外關系布局為“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外交是舞臺”。
十八大以來,形成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從中共幾大報告來看,中國外交戰略更傾向于周邊外交。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并表示“遠親不如近鄰”。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表示,開展周邊外交工作時要堅持正確的義利觀并強調:“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發展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系是我國周邊外交的一貫方針。”顯示了“周邊外交”的重要性。十九大對這一外交思想繼承和發展。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黨的十九大,習近平主席在報告中強調,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報告突出了兩點內容,一是親誠惠容的指導思想,二是深化與周邊國家關系。
周邊外交的“大周邊”
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思考周邊問題、開展周邊外交要有立體、多元、跨越時空的視角。”這意味著,中國的周邊國家的范疇已經突破了單純的地緣層面,而上升至戰略層面,即不僅局限于與中國接壤或隔海相望等地理毗鄰的國家,那些對于中國的安全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非毗鄰域內國家也被囊括到中國周邊的涵蓋范圍之列。傳統意義上的周邊國家,是指那些和中國陸疆、海疆相鄰的國家。它是以中國為立足點,將接壤的國家和地區看作周邊,它包含四個次區域,即中亞、東北亞、中南亞、南亞。現在的中國周邊則將一些相近地區的國家也算在內,增加西亞、大洋洲兩個次區域,形成“六大板塊聯動”,推動中國“大周邊”成為“利益高度相關、互動極為頻繁的整體”。“大周邊”概念可以兼顧中國的“西向”戰略,中國同西亞一些國家在安全、經濟等領域密切合作,同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大洋洲國家也在積極推行雙邊自貿區合作。因此,“大周邊”的外延可以在西亞、大洋洲方向有所擴展。
“親誠惠容”新理念
發展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系是中國周邊外交的一貫方針。2013年10月,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親誠惠容"作了具體闡述。這是新形勢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生動宣言家共同發展,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度促進地區合作。在外交實踐上,國家領導人先后出訪了俄羅斯、土庫曼斯坦等中亞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 東盟國家,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還接待了多位周邊國家領導訪華。雙方就加強中國同對方國家的合作進行了溝通與交流,傳達了中國政府對鄰國的重視。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外交理念和外交實踐折射出中國周邊外交的新戰略,即面對國際政治新變局,堅定不移地以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為立足點,堅持以奮發有為的“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為基本原則,著力于“親、誠、惠、容”的實踐要求。“親、誠、惠、容”這一外交新理念繼承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延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積極運籌,突出頂層設計、總體布局和長遠謀劃。總之,十八大以來提出的一系列周邊外交新理念和新倡議,使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由主體間的良好關系提升為命運共同體的關系,也使我國周邊外交工作由爭取良好周邊環境的層面邁進到實現共同發展的更高層面,實現了周邊外交的新跨越。
中國積極主動,貢獻中國周邊方案
隨著中國海外利益的不斷擴展,在周邊熱點問題地區的大國博弈也為周邊國家關系帶來影響。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重建,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對中國周邊的熱點問題,提出中國方案。在2014年北京APEC峰會上,中國提議建立的亞太自貿區路線圖得到了APEC成員的支持。2015年12月25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成立,全球迎來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近年來,主要針對周邊的“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瀾湄合作、亞洲安全觀、周邊命運共同體、親誠惠容理念、亞太夢等新倡議、新主張,廣受國內外好評和認可,在和平和發展的問題上,發出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方案。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雙邊關系、中國與地區國際組織的關系也趨穩向好,關系的廣度、深度和韌度都有大幅提升。
構建周邊外交新架構
中國周邊外交戰略目標就是服從和服務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發展同周邊國家關系,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維護和用好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同時,努力使周邊同中國政治關系更加友好、經濟紐帶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聯系更加緊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落地生根,使周邊成為中國和平發展的牢固的地緣戰略依托。基于上述目標和理念,建設“一帶一路”加“兩個走廊”、實現“三位一體”聯通的周邊戰略新架構逐步形成并開始實施,從概念設計變成務實合作。伴隨“一帶一路”和“兩個走廊”的共商、共建、共享推進,以及亞洲互聯互通建設推進,沿線國家的政治互信、經濟合作、民間往來、文化交流都將達到新水平,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和西亞作為一個整體的合作發展,將獲得更多資源、更強動力、更大空間。
新機制
踐行新理念,推進新架構,需要新機制。亞洲及其關聯地區有多個地區合作機制,中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擴大參與并不斷提出建議,推動這些機制實現新發展,邁向新階段,實現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增強合力,進而為中國和整個地區的和平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從地區范圍看。
在經貿領域,中國與周邊國家簽訂一系列成果文件,為亞太發展方向、目的和舉措以及鞏固和加強該組織在亞太經濟合作中的地位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戰略指引。
在安全領域,建立地區安全合作新架構。中國作為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2014~2016年輪值主席國,積極推動該機制提升成為覆蓋全亞洲的安全對話合作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建立地區安全合作新架構,開創亞洲安全合作新局面。
在次區域,與周邊國家或地區深化合作。在東南亞方向,努力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深化中國——東盟關系,共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中國與東盟在第50屆東盟外長會議上正式通過“南海行為準則”框架。積極推動中日關系重回正常軌道。積極落實中日韓自貿區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談判,引領東亞經濟共同體建設。夯實中印尼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促使中國 “一帶一路”倡議和印尼 “全球海洋支點”構想的成功對接。
積極運籌周邊大國關系
做好周邊大國的工作,努力構建和平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對我國穩定周邊、經略周邊、塑造周邊至關重要。大國對中國周邊環境的生成負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對我國周邊環境具有重要影響的周邊大國主要包括東部的日本、北部的俄羅斯與西部的印度。對于日本,中國堅持把原則性立場與靈活性策略結合起來,在中日關系處置中做到有理、有利、有節,保持了戰略主動性。中國高度重視發展與俄羅斯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同時尊重俄羅斯的戰略關切,雙方戰略互信不斷增進,中俄關系已成為大國構建和諧、建設性、平等信任、互利共贏關系的典范。中印領導人保持了密切互動,雙方一致同意沿著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大方向,進一步構筑更加緊密的發展伙伴關系,兩國在務實合作、分歧管控方面實現了新突破。
中國周邊外交布局走向
作為推動地區和全球增長的主要力量,一個更加開放和日益富強的中國對周邊國家而言,意味著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和更多的地區公共產品。新時代,中國大力弘揚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對于促進地區合作和經濟繁榮,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具有巨大的正向推動作用。未來,中國周邊未來布局會繼續堅持一下幾點:
中國和周邊國家繼續務實合作,共贏未來。合作的前提是互相尊重,中國堅持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在周邊外交中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
繼續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怎么打造命運共同體,要發揮我們經濟上的特長,地緣上有優勢,同時補上安全的短版,通過雙邊的多邊的,尤其是這種區域合作的辦法,建立亞太新的安全架構。
中國積極構建健康穩定的大國關系。中美關系平穩過渡,兩國關系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展。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保持高水平運行。中歐共同建設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同金磚國家和發展中大國合作邁上新臺階。
中國堅持底線思維,堅定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覬覦他國權益,但決不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百金買屋,千金買鄰,好鄰居金不換。”與中國聯系最緊密的就是周邊國家,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變化,首先反映在與鄰居們關系的變化上。長期以來,周邊外交一直位于中國外交總體布局中的首要位置。“周邊是首要”的外交布局不變。穩定、友好的周邊環境,無疑能助益中國及區域發展。中國周邊外交在推動地區發展、維護地區穩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中國對周邊的輻射力和作用力將不斷擴大。
(作者單位:新疆自治區黨校民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