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蓮
摘 要:核心素養導向我們改變過去那種“獨白”的單一的交流模式實施,努力構建生生“交織”的對話模式,使知識在對話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因此本文提出要構建從“單一”到“交織”的有效的交流,也就是“讓學生說話”,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使學生走進數學,走進有效學習。
關鍵詞:課堂交流;問題生產;主體地位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課堂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課堂”幾乎成了數學教學的聚焦點,也是我們數學老師追尋的境界。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嘗試、探究、討論交流、反思、總結,將“游離”狀態的數學知識點凝結成優化的數學知識結構。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感悟,從交流的高效方面來闡述幾點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1 引燃交流的導火索,需要問題生成
交流教學需要以問題為核心,雖然傳統課堂教學中也不乏有問題的提出,也有對話、交流,但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實際上是一些假問題或死問題。而我們提出的對話教學中的問題是學生自己生成的問題,而不是老師拋出來的。所以,要實現真正的交流,就需要圍繞真實的、學生自發的問題為核心,啟發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給學生以廣闊的思維空間,因此,課堂對話要以問題呈現貫穿課堂的始終,以問題---評價----解決為核心,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對話,使問題解決逐漸引向深入,構建一種靈性的交流關系。
2 激活交流氛圍,教師需要主動地退。
在傳統的教學組織過程中,為了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教師往往占據教學對話中的主角地位,讓學生圍繞老師轉,就像行星圍繞太陽轉一樣;教師看誰說的準確就表揚誰,看誰說錯就否定誰,這樣導致主體發揮受到限制。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實施中,教師應該由主角退位于次主角,真正讓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使學生挺起腰桿,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交流中來,實現自我價值,體驗成功的喜悅。
3 激發交流的興趣,教師需要大膽地放。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擔心的就是難以控制課堂教學秩序,唯恐課堂混亂,所以,教師總是不自覺的控制學生的行為,可以說這是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不良的癥狀。因此在新課程的有效教學中,我們應該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傳統的錯誤觀念,構建符合新課程的新的理念,建立平等、自由的對話關系。
一節公開課八下《5.1多邊形(1)》的教學片段中,有一個環節是這樣設計的:老師提出:怎樣說明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360°?為了不打斷學生的想法,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更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老師抓住了這一難得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地進行了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生的思維很活躍,給出了許多種求四邊形內角和的方法:
生1:如圖1,連接AC,四邊形ABCD的內角和等于兩個三角形內角和的和,即180°×2=360°。
生2:如圖2,連接AC、BD,四邊形ABCD的內角的和等于四個三角形內角和減去360°,即180°×4-360°=360°。
生3:如圖3,在四邊形ABCD內取一點P,連接PA、PB、PC、PD,四邊形ABCD的內角和等于四個三角形內角的和減去360°,即180°×4-360°=360°。
生4:如圖4,在BC邊上取一點P,連接PA、PD,四邊形ABCD的內角和等于三個三角形內角和減去180°,即180°×3-180°=360°
精彩的解答使本節課達到高潮。這些方法說明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很好地訓練了他們的思維,體現了“轉化”這一重要數學思想方法地靈活運用,這一點對學生的發展很重要,而這也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這是那位老師能夠大膽地讓學生嘗試的成功之處,也是課堂生命力的體現。
4 緊抓交流的關鍵,捕捉學生的閃光點。
在問題交流中,總會有一些學生基于自己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對問題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在教師的引導下,肯定有感悟和啟發,不同程度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此時,教師要準確的抓住這一關鍵時刻,捕捉問題對話的閃光點,并給以鼓勵和引導,使全體學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把深藏在學生心底的潛能充分挖掘出來,促成學生對問題的深度理解和快速反應,讓學生提煉出有價值的見解。
總之,我們的課堂需要有交織的交流,我們期望通過教師的實踐和探究,構建一個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互動的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情景,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教學的生機。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教育研究,2007(3).
[2]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