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啟義

“互聯網+”是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云計算、計算機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水平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型的思維,為各個行業的發展都帶來了比較大的變化,引發了新一輪的創新潮流。在以往的教學中,高校政治一直是刻板、枯燥的形象,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高校應把握“互聯網+”的優勢,革新教學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1]。
“互聯網+”指的是實現互聯網與社會上的各個行業的深入融合,以此來促進技術的創新、模式的創新,提升社會的發展水平與創新能力,是一種新型思維。馬化騰在2013年首次提出“互聯網+”的概念,他強調,“互聯網+”是推動各行業實現跨界融合,助推產業轉型和升級,促進新業務、新產品、新模式誕生的經濟新生態,通過長時間的發展,互聯網的發展將不僅僅局限在經濟方面,它能夠為任一時間、任一地點的人提供互動的機會,換句話說,“互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把人和物緊密結合在一起,總的來說,“互聯網+”具有結構重塑、尊重人性、創新驅動以及連接一切等特點[2]。
“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面臨的機遇
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當中,教學的模式較為單一,但隨著“互聯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高校逐漸建立起了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平臺,令各高校的教育資源實現了資源的共享,學生能夠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選擇任何一所高校思政教師的課程,而且可利用互聯網技術與教師進行一對一的互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一對一的教學模式肯定要好于一對多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模式下的教學更具針對性。對于高校來說,可以讓學生們自行選擇喜愛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課程,學生們還可以自由選擇上課的時間,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3]。
“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拓寬了學生了解政治信息的途徑,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獲取政治信息只是單一的思想政治課堂,但是現在,學生們了解社會的途徑更多了,可以隨時隨地掌握世界上的各種主流信息,學生利用互聯網能夠獲取海量信息,而且這些信息的實效性比較強,可以漸漸弱化教師的主導性,符合新課改的要求。網絡上的信息一定高于書本上面的信息,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內容基本上很難滿足學生們的學習需求,因為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來說,還需要不斷豐富課堂的內容。學生在使用互聯網查閱信息的過程中,由于互聯網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的時間特點,所以學生們很難會發現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聯,在缺少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在信息的理解方面容易產生偏差,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互聯網+”屬于一中種新型的手段與思維方式,得到了大學生群體的普遍認可,但是現階段,高校的教學理念比價洛浦,不利于開展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4]。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和不斷地發展,站在發展戰略角度上提出的“互聯網+”視域下高校的思政教育逐漸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概念,在“互聯網+”視域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方法,需要全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本質,然后又利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與普通的教育模式、方法、理論,甚至是教育體系結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種新型的創新模式,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教學的理念
目前,高校現行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都是圍繞著考試這一主要的目標設立的,明確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時間,為了達到應試和就業的目標,學生們受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似乎只有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的這十幾年,而受教育的空間則是指的是由學生和就教師共同組成的課堂。與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相比,“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模式屬于一種終身教育的模式。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學生們的價值觀主要是圍繞著外在目標開展的,而不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產生的結果就是,受功利性學導向的影響,學生普遍關注那些與就業相關的課程,對思想政治的學習缺乏足夠的重視。在脫離大學生活之后,他們離開了老師和學校的管理,學習的方式比以往要更加自由,會不由自主地沉溺在互聯網之中,在采用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模式后,可以擺脫空間和時間的束縛,適宜地給予人們思想教育,提升對人們的信念與理想教育,進一步提升人類的政治素養。在這樣的背景形勢下,教師應當積極革新自身的教育觀念,首先明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本質,然后建立起自我教育的理念,逐漸形成滲透在內,同時轉化成個人品質的思想,為終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開展實際的教育活動時,需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學生的價值觀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學生更傾向于主動獲取知識,因而,高校也需要與時俱進,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政教育模式,引導學生們主動學習思政知識。充分發揮多媒體以及網絡等輔助教學工具的積極作用,教會學生們正確面對網絡。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堅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把學生劃分為幾類,采用針對性的方法教學。
(二)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教育作用
近年來,計算機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物聯網技術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信息的傳播非常迅速,任何一個人都刻意作為信息的傳播者,也正因為如此,網絡中存在著大量的與主流意識不相符的言論,對公共輿論造成了影響,高校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是人身觀塑造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很容易誤導高校學生。為此,各高校需要加強校園的網絡建設,充分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學生們使用頻率較高的軟件,通過抽獎轉發、集贊抽獎以及趣味答題等多種方法,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積極向學生們普及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現代化的核心價值觀,讓主流意識始終位于網絡的制高點,向學生們普及辨別網絡信息真偽的方法,引導廣大的大學生群體認同并接受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5]。
(三)創新教學的方法
互聯網為實現資源共享提供了基礎和保障,高校需要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互聯平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選擇任何一個教師的思政課程,教師也需要家加強對網絡教育平臺的利用,利用互聯網平臺圍繞著某一問題與學生展開探討,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身對社會熱點問題或者是對教學內容的產生的疑惑,組織學生共同交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還應當多多吸收網絡信息,利用快速、便捷的網絡獲取實時的時政消息或者是社會熱點,在引導學生探討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們建立起課堂知識和網絡的碎片式信息之間的聯系,形成獨特的知識體系。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平臺,組織學生們參與有關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活動,比方說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征文競賽以及辯論會等等,通過綜合采用多種方法不斷提升學生們的理論水平以及實踐的能力[6]。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13年,能夠推動各行業的跨界融合,助推產業轉型和升級,促進新業務、新產品、新模式誕生。“互聯網+”模式下的教學更具針對性,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因此,各高校可以充分參考上述“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創新方法,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向榮.解構重建:“互聯網+”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18,20(04):67-72.
[2]劉維民.“互聯網+”條件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路徑探索——教師形象視域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05):13-14.
[3]魏國旗,王清寶,李雪巖.“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J].中外企業家,2018(13):193.
[4]韋宏思.“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5(10):190-193.
[5]張曄.“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J].陜西教育(高教),2017(08):75+77.
[6]程松杰.“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09):31-32.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工作專題研究項目:民辦高校多元化協同育人機制和平臺建設研究(2017SJBFDY725)
校級重點課題:大思政格局下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建構的路徑研究(JGYJ2018015)
(作者單位:無錫太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