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嬪娟 蘇州學府實驗小學校
知識的學習就是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計算教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是激發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好玩”,那么如何將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如何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在計算教學中的課堂架構非常重要,營造富有挑戰性趣味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實踐探索來進行有效學習,扎扎實實理解和掌握新知,通過分層練習鞏固拓展。
知識遷移就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學習是個連續的過程,任何學習都是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結構上進行的。它可以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在計算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習的枯燥,可以用迅速口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本課中我就以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的題型入手。
片段1:
師:我們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很多類型的計算,現在張老師想考考大家,看誰能迅速反應,如果會,請舉手,準備好了嗎?
10-2= 18-9= 12-7= 14-7= 39-8= 98-5= 25-2= 67-4=
誰能說一說67-3 是怎樣計算的?
讓學生說一說計算過程,也就是回顧上節課的算理,可以將思考方法很好的遷移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數學來源于生活,《新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本節課就是采用學生所熟悉的畫片導入。
片段2:
師:誰能說一說小華和小軍說了什么?
小軍說:“我有34 張畫片。”小華說:“我有30 張畫片。”
師:你能提出一個用減法計算的問題?
師:小麗也有畫片,她有幾張呢?誰能說一說?
師:你能將小麗分別與小華,小軍比嗎?你能提出怎樣的減法問題?
生說
師:你能列出算式嗎?
針對學生回答,寫出算式。
34-30 30-8 34-8
師:你怎樣計算的?(口算,筆算的方法)
這三個式子中哪一個我們已經學過了?
師:誰能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師:說的真棒,我們在計算的時候先算的是……生接(個位)
師:那么30-8 我們也用個位上的0 減8 怎么樣?
師:是呀,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兩位數減一位數(板書)不夠減的情況。
仍然是從不退位減法入手,讓學生從已經學過的知識遷移到本節課中,讓學生產生疑惑,當遇到我們之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應該怎么辦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理解算理是形成計算技能、提升運算能力的關鍵。從形象的計算到抽象的算理結構需要突出算理的合理性,更體現在學生能夠把握算理的內涵,進行主動遷移,類比推理。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常用分小棒的方法理解算理。
片段3:
師:30 減8 該怎么減呢?我們請出小棒幫忙,想一想,要先擺多少?
師:咦,沒有單根的小棒,怎樣從3 捆里拿出8 根呢?怎么拿?動手試試看?
生操作
同桌互相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先擺出3 捆,表示30。
師:能從這里面直接去掉8 根嗎?不能,所以我們要怎么辦呢?
生:師:擺3 捆小棒,先打開其中1 捆變成10 根,也就是3 捆小棒分成兩捆和10 根,用10 根減8 根剩2 根,2 根與2 捆合起來是22 根。
師:為什么不把3 捆小棒都拆開。
生:拆開一捆小棒就夠減了,不需要把3 捆小棒都拆開。
師:誰再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擺小棒的。
師:剛剛小朋友們通過自己擺一擺,得到了30-8=22 張,我們請出電腦老師一起和我們再回顧一下擺小棒的過程。
師:我們先擺出30 根,再將30 根中的10 根拆開,從這10 根小棒中減去8 根。誰再來說一說。
根據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因此脫離小棒后,如何才能從直觀轉到抽象。
片段4:
師:如果現在我們不擺小棒了,你準備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說:我們可以把30 分成20 和10,先算10-8=2,再算20+2=22
圖式結合,理解算理(在交流操作過程中,老師配合學生語言和動作板書算式,注意操作與算理緊密結合)。
30 - 8 = 22 (張) 把30 分成20 和10,20 10 10 減8 得2,
2 20 加2 得22
師:誰能說一說我們是怎樣算的?
生:將30 分成20 和10,先算10-8=2,再算20+2=22。(2 個學生說)師:想一想10 是從哪里來的?
生:從30 里面分出來的。
師:是呀,不管是擺小棒,還是分一分,都是從十位上借一個十,先算10-8=2,再算20+2=2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具有良好數感的人,對數的意義和運算有靈敏而強烈的感悟能力。實踐表明,要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就必須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做自己想做的,想自己能想的,讓每一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快樂學習,發展思維,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在教學計算時,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和學生一起提煉出算法,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對學生很快體會并掌握退位減的計算方法,這樣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學生對學習內容就更感興趣,才會調動全部感官,激活全部思維,自主探索出正確的計算方法。
聯系的設計應遵循由易刀男,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踏著解題一步步探索,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片段6:

兩題完成后:
師:都是67 減一位數,為什么結果的十位上一個是6,一個是5 呢?
生:因為有的退位了,有的沒有
師:你能找出這兩題藏在花朵后面的數嗎?
師:看看數寶寶給我們帶來了第2 個什么問題呢?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是一道怎樣的算式?
生:都是四十幾-8=三十幾
師:想一想可以是四十幾呢?誰愿意挑戰一下?
為什么不能是48?
生:因為48-8 夠減了。
在游戲中使得學生在故事或游戲中運用學到的知識,既鞏固和檢查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又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學習包括三種幾乎同時發生的過程,即新知識的獲得、舊知識的改造、檢查知識是否恰當。新知識的獲得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認知過程。在課堂教學進行“開放”,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獲得知識,再將舊知進行改造,形成新的認知,計算教學亦是如此,層層遞進的知識,環環相扣的過程必定變枯燥為豐富。